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大綱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光榮與夢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1

世界上的任何國家都有它的發展歷程,《光榮與夢想》記敘了美國如何擺脫困境、走出蕭條,進而演變成一個超級大國的歷程。《光榮與夢想》是美國的一部斷代史,勾畫了從1932年羅斯福總統上臺前後,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任期內水門事件的四十年間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全景式畫卷。作者對這四十年間發生在全世界,尤其是與美國有關聯的方方面面都給予了細緻入微的刻畫。

第一次看《光榮與夢想》是在我讀高一的時候,當時只是通讀一遍,並沒有對它有更深的理解。但現在因爲進入歷史專業學習,將它作爲研究資料再來看的時候,卻有了相當不同的感觸。

作者威廉·曼徹斯特作爲一個馬薩諸塞州工人的兒子,他切身體會到了經濟大蕭條的痛苦。他的第一本書寫於27歲,書名爲《和平的打擾者》,《光榮與夢想》則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光榮與夢想》全書分爲五部分。第一部:《應運而起》,從1932年在經濟大危機最嚴重的時刻羅斯福總統上臺前後寫起,一直寫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部:《犧牲與變化》,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直寫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第三部:《種下惡根》,從I951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結束的十年時間。第四部:《必得惡果》,包括肯尼迪和約翰遜兩屆總統的在任期。第五部:《尼克松終於上臺》,從1969年尼克松當選總統寫到水門事件。這五部分的劃分,可以看做是作者對近四十年美國曆史的發展和變化的一個粗略的分期。

在書中,‘美國的六十年代’被威廉·曼徹斯特稱爲必得惡果的時代——他在書的末尾寫道:在干預了國外衝突1/3世紀之後,美國人民再次把注意力轉到國內來了,他們要在與世隔絕中尋求安慰,在孤立中尋求復興。

冷戰的冰涼鐵幕,國外干預的尷尬結局,使那個時代的美國人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歷史觀。正是在這種特殊歷史觀的作用下,作者才奠定了本書的結論和結構:偉大的美國夢的破滅。

《光榮與夢想》帶給我的感受是嘈雜與混亂,用一句在論壇上看到的話說‘這分明是一部美國版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我覺得這句話就是我再次讀完它之後最深刻的體會。它其實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史料,只能說它是那個年代美國的一部‘歷史文學’。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2

學生期末考完, 回家了,自己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讀讀買來的書了。 自己看書,一直很雜,什麼類的都可以看看,這或許是自己的個性所致,不追求深入、不熱衷於鑽研,只是喜歡看看熱鬧。管他的`,只要喜歡看書,就是一種享受。 這兩天,看完柳紅的《八0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後,感慨很多。

80年代,我10至20歲的年紀,最值得回憶的東西,當然,我只是對個人的美好回憶,不可能有對整個國家改革的重大事件的回憶和感受。但我的記憶中,那個年代真的有好多新鮮的東西,讓人回顧。 現在這個年齡,看了這本書後,我感到了那個年代,那代人對改革和新鮮事物的追求,對整個國家的影響,書中好多人名都很陌生,但好多關於經濟方面的專業術語,卻那麼熟悉,因爲在報紙、書籍、電視上、教科書上出現的頻率是那麼高,那些詞語給了我們多少希望和激動。 那個年代真的是精神的至高境界。人人在思變,人人都有激情,人人都有夢想,可現在有嗎? 我還是被那一代經濟學家們的精神所感動。對理想的追求、對知識的追求、對國家前途的關注,對真理的執著,對社會的責任感,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名利,不在乎個人的得失,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和領導真的是在爲國家、爲人民的命運而奮鬥!讀後,感慨萬分。

想想現在,生活水平是在提高了,可安全感全無,物價在漲,工資太少,昨天買點蘋果,還自嘲,前幾年,還可以買貴的蘋果,現在真的只能選最便宜的蘋果,而且還嫌貴。生活不說,最主要的是對未來的追求全沒了,人對夢想的熱情更是無影無蹤。 記住這些經濟學人在那個年代所創造出的精神財富,記住他們爲我們這個國家創造的開改局面,我想,對於我、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種財富。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3

這本書是我們的導師李碧花推薦我們去看的。裏面的情節真的好感人,經融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是無法想象的,當我看到書上說有些人爲了能填報肚子,跑去垃圾堆裏面揀那些腐爛的東西吃。

“不過,目擊那些最悽慘的情況的還是教員,因爲大蕭條時期受害最慘的人就在教室裏。20xx年這年最可怕了,當年10月,即大選前一個月,紐約市衛生局報告說:公立學校的小學生有20%營養不良。美國友誼服務委員會的祕書對國會一個委員會說,在俄亥俄、西弗吉尼亞、伊利諾伊、肯塔基和賓夕法尼亞各州的礦區,營養不良的兒童有時達總數90%以上,他們的症狀是“思睡、發懶、睏倦、智力發展受阻”。有一位教員勸一個小女孩回家去吃點東西,她回答說:“不行啊,我家是輪流吃飯的,今天該我妹妹吃。”這是裏面的一段話,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是多麼的慘不忍睹!

還有更讓人不堪入目的啊。“千百萬人只因像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賓夕法尼亞州的鄉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蘿蘭葉、野蔥、勿忘、野萵苣以及一向專給牲口吃的野草。城裏的孩子媽媽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上去同野狗爭奪。蔬菜從碼頭裝上卡車,她們就跟在後邊跑,有什麼掉下來就撿。中西部地區一所旅館的廚師把一桶殘菜剩羹放在廚房外的小巷裏,立即有十來個人從黑暗中衝出來搶。加利福尼亞州長灘市有一個名叫弗朗西斯?埃弗雷特?湯森的66歲的內科醫生,他臨窗刮臉,往外一看,竟有“三個乾瘦憔悴、老態龍鍾的婦女”(這是他後來的描述)“趴在幾個垃圾桶上從裏邊掏東西”。人們還看到,有人全家走進垃圾堆撿骨頭和西瓜皮來啃。因爲蛆蟲多,芝加哥市有一個寡婦在撿東西吃時總是先把眼鏡摘掉,眼不見爲淨。”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4

四零年的時間,究竟發生了過什麼:羅斯福百日新政,第二次天下大戰,杜魯門主義,斯大林去世,古巴導彈危急,肯尼迪被刺,越南戰役,尼克松訪華,水門事件。光榮與夢想讀後感任何一個事件都可以獨自成書,但是卻被威廉?曼徹斯特雜糅在一起。威廉?曼徹斯特所展現的才能不但僅在於他對史實的嫺熟和現實的洞察,他的駕御歷史的能力也是我所僅見。這些事實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月出生的人並不陌生,這些事很大水平上左右二零世紀的歷史走向。

天縱之才——羅斯福

接上去便是美國曆史在位最長的總統羅斯福,固然也是在位時間最長,中選次數最多的。羅斯福出生名門望族,成長履歷也相當的良好,可以說是典範的美國式貴族。成爲總統前已經是一顆非常閃灼的政治明星,他的中選是衆望所歸,其時險些是整個美都城將他看成救世主來對待,盼望他能夠力挽狂瀾。無疑,他在總統這個職位上乾的相當不錯。拯救了墮入崩潰的經濟,博得了二次天下大戰,在他的手中美國從一個二流國家成爲了一個天下的霸主。在那顆星子下讀後感固然,這裏面許多勞績是至美國建國以來的歷代前輩所積聚的潛力,而羅斯福把這些潛力運用起來,讓美國上升到一個亙古未有的高度。

我深感興趣的是,羅斯福和希特勒險些同時登上歷史舞臺,國會賜與他們險些相同的權利,然而十年當前,一個成了天下好漢,一個成了二零世紀的犯人。正若有人所說:羅斯福當年如果想搞****,輕而易舉。從華盛頓、林肯到羅斯福,這三位最無機會走上****道路的總統,最終都不謀而合地將美國帶上了民主自在的道路。這就不難明白,爲什麼威廉?曼徹斯特要將這本書取名爲《光榮與空想》,光榮來自於偉大的傳統,空想源於對自在的渴求。

接上去便是美國曆史在位最長的總統羅斯福,固然也是在位時間最長,中選次數最多的。羅斯福出生名門望族,成長履歷也相當的良好,可以說是典範的美國式貴族。

《光榮與夢想》讀後感5

作爲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光榮與夢想》以歷史的角度對美國從1932罷工潮的“補償金大軍”至1972年水門事件及其餘波的這40年的國家、社會乃至個人進行了詳盡的描寫。從罷工潮到呼拉圈風靡美國、從參與二戰到可口可樂在西方世界的興衰、從冷戰到貓王、夢露們的嶄露頭角,引領風尚,在作者的嬉笑怒罵之間,我們彷彿經歷了一次遙遠的穿越,在美國探索、改革、前行的路上,感受着星條旗下屬於他們的榮光,在與夢想相依相偎。

從1932至1972年,在這短短40年間,我們不得不驚訝,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度走過了多麼傳奇性的40年。即便是此時此刻,這40年的喧譁、狂熱、幽默、恐懼與彷徨都還餘瀾未了——即便是此刻,美國依然正準備着水門事件的40週年反思。同樣,今朝此刻,當代人同樣普遍認爲,當下成爲了對罷工潮、朝鮮戰爭等等大事反思的契機。在反思了種種國家、社會層面的大事之後,縱覽這載着光榮與夢想的40年,我們得以略窺那始終高高飄揚着的漫漫美國夢,以及美國人追夢的身影。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步伐急劇擴大的時代。而美國夢,也正在此時不斷地發芽,生長。正如作者所說,這個時代,“英國人昂首闊步,彷彿他們就是世界的主人;而美國人自由散漫,似乎毫不在乎地球誰屬”。然而,在看似瀟灑的身影背後,卻是鳳凰涅盤般的不懈的追尋。而支撐起這高歌猛進的傳奇時代的,正是那一如既往的美國夢。

是的,太陽不用證明它明天會升起,可爲了表達它對大地的愛,卻總在嘴上掛滿了星星。懷着這個夢,美國人將對民主、平等、和平、科學乃至光榮與夢想的渴望內化至心底,化作令世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幕永恆。從埃莉諾那“總統夫人”光環之下毫不褪色的慈善形象,到默羅站在倫敦電視塔上直面馬耳他十字的勇敢背影,再到斯波克即使被侮辱爲“流浪漢”也依然堅決反戰的執着背影,美國人的特立獨行爲20世紀的人類歷史抹上了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充滿未知的年代裏,人們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這隻與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先輩的所爲有關。只要願意冒險,願意創新,願意思考,自己的價值終有被承認的一刻。而對自由的思考,對真理的渴求,讓每個人不憚於口說我心,更無懼於外部世界的種種困難,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盡力以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這一切,都是美國夢的見證。

當然,在火與鋼碰撞的火花背後,同樣也有不可免的黑暗與陰影。正如南北戰爭的雙方信仰着同一個上帝,某些人對“美國夢”的歪曲和誤解也有可能導致逆流的出現。就在罷工潮時,面對着“補償金大軍”的麥克阿瑟曾說過:“如果誰說筆桿子比槍桿子更犀利的話,那他肯定沒遭遇過自動武器”,小喬治巴頓在這個時候也曾用劍鞘擊傷了救命恩人的頭部,矛盾劇烈運動時,像麥卡錫那樣的政客們無視了常人的悲歡,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一切,讓人們的心中留下了陰影。更遑論二戰後那“猜疑的年代”,冷戰時的勾心鬥角,不顧常識的力量,執意地階級鬥爭,執意地爭奪利益,給全人類也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然而,我們應當明白,這並不值得後悔,畢竟這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要經歷的曲折。關鍵就在於,我們也要清楚,因爲美國夢,因爲美國夢所倡導的精神,星條旗下的社會具有了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從大蕭條時的《社會保障法》、柏林危機時西柏林上空的雄鷹到後來護衛黑人上學上班的軍隊,這些不和諧的音符被人們一一關注、消除。於是,歲月流轉,時過境遷,美國社會的進步從未停止,美國的國家綜合實力也因而從未離開過真正的巔峯。

何爲美國人的光榮與夢想?也許,這本書就給了我們最佳的答案:光榮來自於偉大的傳統,夢想源於對自由的渴求。懷着美國夢,他們不僅瞻仰着先賢們竭力維護自由民主的身影,也尊重由內心散發出來的不可遏止的良知和靈感。在新時代、新天地之下,美國人日益奮發,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可以說:這夢想,不休不止。

縱覽全書,我們看見了那坎坷途上的心懷漫漫美國夢人兒,也看見他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光榮與夢想,爲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以史爲鑑,也許我們能在對大洋彼岸國度的反思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榮之路,書寫屬於自己的現時夢想與未來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