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構築合宜的大腦》讀後感大綱

《構築合宜的大腦》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這是一本關於教師專業閱讀的書,灰色的封面,是那種充滿了理性的顏色。書中繪製了一張新教育的專業閱讀地圖——是指融結構、路徑、書目及評介、閱讀方法、使用案例等於一體,永遠處於開放之中的全息閱讀地圖。

《構築合宜的大腦》讀後感

書中指出:新教育專業閱讀地圖,只是一根多功能的柺杖,朝哪裏走和能夠走多遠,都取決於閱讀者自己,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密碼。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必然地將形成自己的閱讀史。

閱讀史,是一個人偶然、獨特、殘破的路程,是“實然”之路程;閱讀地圖,是新教育對生命旅程的完美假設,是“應然”之路程。

按照書中的指引,我開始梳理自己的閱讀史,用專業閱讀地圖燭照我的閱讀經歷,反思自己的閱讀,尋找自己的生命密碼和職業密碼。

  一、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而言,都存在着一個最合理的知識結構

書中指出:“一個教師合理的閱讀結構應該由三部分組成:本體性知識(即學科知識,佔50%左右)、教育心理學知識(也包括職業認同類,佔30%)、人文背景知識(包括哲學、社會學、文學、倫理學、人類學、美學、電影、藝術等諸多領域,佔20%)。”

對照此閱讀結構,反思自己的閱讀經歷,發覺自己所讀的書文學類的佔絕大多數,《葉聖陶散文集》、《郁達夫散文精選》、《朱自清文集》、《野草》、《家春秋》激流三部曲、《月牙兒》、《京華煙雲》、《啼笑因緣》、《簡愛》、《呼嘯山莊》、《飄》、《羊脂球》、《老人與海》、《茶花女》、《少年維特之煩惱》、《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第二次握手》、《張愛玲文集》、《圍城》、《人生》等,對文本的感受和解讀能力還說得過去,但人文背景不足,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近乎空白,基本沒有讀過哲學類的書,曾經有段時間看一些有關哲學方面的書籍,如尼采的《查特拉斯圖拉如是說》,卻覺得晦澀難懂,讀不懂其中精髓,以至分析問題時總是線性思維,不能從根本上分析問題,從源頭解決問題,不能辯證地看問題,常常陷於非此即彼的境地。

  二、教師專業發展,必然會經歷一種“浪漫一精確一綜合”的有機過程

浪漫時期是專業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指教師感性地、直覺地、自發地進入教育場景、進入課堂、進入學科,進入師生共同構築的世界。

回顧自己的閱讀史,最初的閱讀,往往與故事相伴。我在學校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度過自己的童年,在父親的耳薰目染中成長,在老校長的故事中豐富,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多彩……中學時代讀過的書,諸如《散文》中語言的清麗,精純,雅緻,《讀者文摘》中對生命的解悟和詮釋的文字,到今天仍讓我咀嚼不已。師範時期的經典書籍的閱讀,讓自己的浪漫期顯得豐富多彩。

在教學中,我會竭盡全力地引導孩子閱讀,希望他們熱愛讀書,學會讀書。課堂上,我會將自己看過的文學作品講述給孩子們聽,會適時地補充名著中的內容易引發學生熱愛語文,熱愛閱讀的情感。我和孩子們一起寫作文,在一比高下之中激發他們熱愛寫作的慾望。我還和孩子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河提上採風,去田間看莊稼,去河裏捉魚……正如書中所言,處於浪漫期的自己可能只是憑着對兒童的樸素的熱愛以及推己及人去教導兒童。

在改教數學的一段時間,我感覺到了自己處於了一種瓶頸時期。職業倦怠在逐漸形成,激情在逐漸消蝕。閱讀進入了消遣時期,看一些消遣性的文字,進入純粹的瀏覽式、隨機的、碎片式的閱讀之中,一度消沉,開始按部就班的上下班,講解書本中的知識,心情開始蒼老,課堂開始喪失生命力與精神氣。

直至遇到新教育,有幸聆聽了馬玲、幹國祥、鐵皮鼓三位專家的專題講座,像一場思想風暴,一次次洗禮着自己的頭腦,似乎從中感受到了自己思想拔節的聲響。馬玲的真摯動情,幹國祥的激情哲理,鐵皮鼓的理性深沉,使我開始對自己的教育生活進行理性的思考,現在想來,這或許是修煉自我的一個開端,也是我向精確期邁出的第一步。

大量的教育類書籍開始走入我的生活,如《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漫話》(洛克)、《做最好的老師》(李鎮西)、《新教育的精神——重溫逝去的傳統》(劉鐵芳)、《教師的20項修煉》(郭元祥)、《薛瑞萍讀教育理論》(薛瑞萍)、《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雷夫)、《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帕克.帕爾默)、《朗讀手冊》(吉姆.崔利斯)……只是讀這些書,並不是可以輕易做得來的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沉靜,對照自己的學科,觀照自己的教學實踐,錘鍊自己的專業思想。正如書中所言:“專業發展,是一個辛苦的修煉過程。渴望專業閱讀的教師,必須穿越許多理論,才能最終清晰而深刻地把握教育,把握自己的學科。”

雖然,浪漫期還會存在,精確期不知道要延續多久,綜合期什麼時候才能成熟,但在這三個階段互相交織、更迭的過程中,我爲自己破繭而出感到慶幸,慶幸自己可以邁入精確期的門檻。

  三、每一門類知識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條由淺入深的路徑

在自己真正的進入專業閱讀之後,卻時常陷入茫然。能讀懂的書往往不夠專業甚至沒有什麼用,真正專業的書籍卻常常無法讀懂。

還記得最初讀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的時候,讀得想哭,讀着讀着,讀得昏昏欲睡,書裏的字字句句如梵語般枯燥難懂,一度很畏懼專業書籍。

這本書解開了我的疑惑,書中說:“如果說專業發展好比登山的話,那麼不同的臺階,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書。”新教育將專業書籍分爲五類:案例型書籍、經驗型書籍、分析型書籍、原理型書籍、哲學型書籍。案例性書籍呈現豐富的現象,往往是一線專家型教師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很適合入門閱讀。

這時,我開始選擇《名師課堂實錄》、《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第56號教室的奇蹟》、《唐宋詞十七講》、《人間詞話》之類的案例性書籍來讀,從模仿入手,逐步找尋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果然感覺不同。到了現在,便會隨身帶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對照自己的教學,邊讀邊悟,學習與大師的思想對話,感覺澄清了很多。

你此刻的生命由哪些書籍與經歷寫就?你未來的教育生命如何編織與書寫?

一個新教育閱讀地圖,就是一張生命的地圖。它是生命內在的穿越,它和一粒種子長成大樹一樣,需要的是足夠長的時間。因此,以此書爲鏡,梳理自己的閱讀史,謀劃一下自己今天,乃至今後該做如何的刻寫與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