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野火集》讀後感範文

《野火集》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篇一:野火集 讀後感

《野火集》讀後感範文

斷斷續續地看完了《野火集》後,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龍應臺把臺灣寫得過於黑暗了,但是我卻找不到可以辯駁的地方。整本書都是在講理,所有的文字都是對事實的合理剖析。雖然我認爲龍應臺寫的還是有過激的地方,但不得不說,她這本書寫得很好,邏輯性很強,而且通過這本書在臺灣的反響我知道她就像大陸的魯迅先生一樣,喚醒了許多被蠱惑着的人。

雖然龍應臺寫的是早些 年 臺灣的情況,但我看了卻覺得,她在其中批判的許多現象正發生在中國大陸。

在書中,作者記述了這樣一件事:

走在人行道上,有輛計程車掃着我的手臂飛過,馬上被紅燈擋住。我生氣地走過去,要他要下窗戶,說:“你這樣開車太不尊重行人;我們社會不要你這樣沒有水準的公民??” 很可笑的,知識分子的調調,我知道。燈綠了,這個司機把車停到街口,推開車門走了出來,手拎着一根兩尺長的鐵棍,向我走來??

這讓我立即聯想到了最近中國發生的一件事:一位司機想要逆穿單行道(似乎是這樣),一位外國女士用自行車攔住該司機,微笑着請他退回去。這位司機不但不退,反而開始鳴笛、謾罵,好像他是有理的。最後司機見女士執意不走,便把女士的自行車扔到了一邊,開車逆行而去。

驚人的相似,不是嗎?二十年前臺灣發生的一件事,現在卻在大陸重演。龍應臺分析的結果,是“生氣”的人太少。換到這個案例,也就是這種敢於擋車的人太少了。如果不是一位女士站在那裏,而是十位、二十位路人站在車前,那位司機還敢這麼放肆嗎?他還敢毫不心虛地謾罵嗎?答案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司機素質低下、法律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等等原因,但正如龍應臺所說的,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生氣”的人太少。

這只是其中的一例,像這樣有着驚人相似度的“巧合”在這本書中隨處可見。這說明,大陸也需要一位龍應臺,也需要這樣一把野火,把所有這些該被清理掉的現象全部燒光。但是這種人不能多,這麼激憤的人一多,中國就容易亂。而當前國際局勢是不能容許中國出亂子的。所以,野火雖重要,一把就夠。多了,就把好的東西也一併燒掉了。

篇二:《野火集》讀後感

雖然龍老師寫的是20多年臺灣的情況,但我看了卻覺得,今日之中國,頗爲相似。 第一次看完《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和《生氣,沒有用嗎?》,我有種被人打了一巴掌的感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還不錯的還挺正直的還挺善良的青年,但這兩篇文章讓我看到了自己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陰暗面。

文章列舉的那麼多應該表達出自己的氣憤的例子中,我唯一做過也唯一敢做的,也只是小小聲地說了一句:“插隊恐怕不好吧?”而且當時也猶豫了很久,怕遭人白眼,甚至覺得說出來挺沒面子的。雖然我慶幸當時我做了,但事後我更加愧疚了,爲什麼這麼一件小事我都要猶豫這麼久而且還不敢大大方方地說出來?還表現得彷彿是我做錯了事?中華民族不是推崇謙讓禮貌嗎?可是在今天社會上,大搖大擺不知廉恥地插隊搶位的人大有人在,若有人指責,還會被罵上一句“關你屁事!”甚至會動手打人。文章中還有一個事例,“小悅悅事件”簡直是這個實例的翻版,“道德淪喪”是最近討論得最激烈的話題。但我認爲,一味指責18個路人是很片面的。有太多事例說明,你救了人,但搞不好你莫名其妙就成了肇事者,你莫名其妙就要賠上不大部分身家產,甚至面臨牢獄之災。那還有誰願意去救人呢?佛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是的,救人本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但就一個不分黑白冤枉好人的生命,不高尚也罷。在《看天下》上看到一句話:“不需要說那麼多,要撫慰小悅悅的亡靈,要拯救我們的良心,只需要對自己說一句話:‘有人摔倒我一定去扶,有人被撞我一定去救’。(《看天下》2011.10.28第29期社評《關於小悅悅,我們只需要對自己說一句話》)但我認爲,救人應該建立在保護好自己的基礎上。打個比方,如果你不會游泳,你就不應該下水企圖去救溺水者。溺水者死了,他的親人朋友會傷心欲絕,但如果你死了,難道你的親人朋友就不會傷心欲絕了嗎?一命抵一命的做法,並不偉大。同樣,救助車禍受傷者是必須的,但在今天的中國,你必須先保證自己不會因此成了東郭先生。

又一次讀了文章,我知道,很多人不是不生氣,是不敢表達出生氣。勇敢的行爲有時是會破壞生活甚至連累到家人朋友的,而且最後也不一定會對現狀有所幫助。所以,多數人選擇了得過且過。說到這點,網絡其實真的一個很好的平臺。虛擬的身份讓更多的人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心聲,每一件重大社會事件都會在網絡上掀起激烈的討論熱潮,這也是一種進步吧!像“三聚氰胺”,“地溝油”,“幼兒園校車出事事件”等在網絡上曝光後,“有關部門”總不得不採取一定的改善措施,民衆的聲音不是沒有用,關鍵是要足夠大聲,成效或大或小,但有總勝於無。只是,爲什麼總要在發生令人心痛的事件後,事情纔會得到關注纔會得到解決得到改善呢?這是一種悲哀。也許在一次又一次的曝光後,有一天可以有充分的預防措施,把悲劇扼殺在搖籃中。這需要我們的聲音,更需要我們的行動。

“某某某全家移民美國了”,“某某某他爸爸把他送去澳大利亞留學了”,諸如此類的出國話題最近一直聽到,老實說我羨慕。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們的社會環境確實和某些發達國家相差太遠,而嚮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但我們不應該這樣啊,我們都跑了,年邁的祖國母親要怎麼辦呢?我知道,有許許多多有志之士留在了母親身邊辛苦工作了很多年,但爲什麼現狀還是讓很多人想往外跑呢?生了梅毒的母親依然是我們的母親,我能爲她做什麼,我還不知道。

作爲一名法學生,在讀完《難局》後,我有一種深深的絕望感。本來就是非情願讀法,這下子更是沒有了希望和信心。這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治是爲了廣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不信。太多實例告訴我,法並不是總是代表公平與正義。我害怕在學了多年的法學之後,面對現實我無能爲力,甚至爲了生活我要昧着良心,要向我所厭惡的東西妥協。

蘇格拉底之死向來爲大多數人所讚頌,臨危不懼,毅然赴死,但我不覺得他很偉大,當法制已經失去了本意,再去堅持就是毫無意義。而梭羅,這個自由自在隨行吟唱的行者,他的入獄我真的很佩服,這種立即抵制一種錯的體制的勇氣不是常人所能擁有的,我自己也清

楚自己是做不到的,相比於牢獄,我還是會乖乖掏錢的。龍老師說:“人生匆忙得可怕,忙着去改變社會,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時間。大部分的時候,我寧可和孤獨的梭羅一樣,去看雲,看山,看田裏的水牛和鷺鷥。不過,我們不做大人物,總可以做個有一點的小人物吧?一個渺小的個人,如你,如我,還是可以發光發熱,過程會很困難,沒錯,有些人會被犧牲,沒錯。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之前,你不能說‘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鬥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講‘道德勇氣’,不是可恥的事,說‘社會良知’,也並不膚淺。受存在主義與戰亂洗禮的現代人以複雜悲觀自許,以深沉冷漠爲傲,你就做個簡單卻熱誠的人吧!所需要的,只是那麼一丁點勇氣與天真。”是的,大多數人是缺乏勇氣的,大多數人是不會願意犧牲自己的,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追求。但我們都應該多那麼一丁點勇氣,看似微小無用,但許許多多的一丁點日積月累,說不定某一天就有了驚天動地的效果。

讀了《幼稚園大學》,我知道,自己就如龍老師文章中寫的一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就拿閱讀來說,我在閱讀文章時,大多數時候都是走馬觀花式,很少會去仔細認真思考文字背後蘊含了什麼,我的閱讀量不算太少,但若要我細細講說卻是很難的。蘇格拉底和梭羅都拒絕逃獄,可我從來都不曾思考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繫。雖然我在生活學習上都能很好地自理,但我的思想裏仍有很強的的依賴性,“老師沒教過”,“老師講的不好”仍是我慣有的藉口。這也是一種惰性,思想上太懶,只有努力擺脫這種惰性學着如何獨立去思考,我纔可能取得進一步的突破。

關於“大學上課點名”,我實在太贊同龍老師的觀點了。我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就經常教育我說:“學習靠的是自覺性,強迫是沒有用的。”也許小時候採用強迫的手段還說過去,畢竟小孩子貪玩嘛,而且缺乏辨別能力,需要大人加以指導。但對於成人的我們仍採用對付小孩子的方法對付我們,豈不可笑?學習本就是爲自己而學,靠的應該的是自覺性主動性。在課堂上睡覺與在寢室裏睡覺又有什麼區別呢?在寢室裏睡還更舒服呢!而且一味指責學生逃課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有些教授老師講課照本宣科,內容空洞乏味,這樣的課程通過自習就可以掌握,爲什麼還一定要去呆坐在教室裏呢?知識吸收量不是應該比上課出席率更重要麼?

在我寫到的這幾篇文章中,都是20多年的臺灣,難道我們今天的中國就是和20多年的臺灣同樣的水平嗎?這,又讓我決定,再去重頭看一遍這本書,也許又能看出更深層的東西。

篇三:《野火集》讀後感

有要讀這本書的想法源自在讀過了龍應臺女士所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來》。當然也包括聽聞於她的名氣以後,我相信每讀一本書都會有一定的收穫,比如我在之前的兩本書中學到了許多,要不然也不會繼續閱讀她的書。

說實話,當拿到這本書時我不知所措,原因有兩個:第一應該說是對自己的打擊,因爲以往在我拿到書以後纔會真正地去思考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猜,猜一下這本書的大概方向,會向哪方面去發展!但是這次我想這麼做但是未成功,所以有些打擊。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我知道它的大部分內容是社會問題時我竟有些該不該放下的猶豫倒不是因爲對於現實社會的不滿或者不自信而是怕自己真的無法駕馭。

說完了前期的心理變化,現在應該說說讀完書以後的收穫了。我簡單說一下收穫中的小小的兩個話題:1、讀《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和《生氣,沒有用嗎?》來引發我對社會的思考;2、讀《幼稚園大學》而引起的我對當代大學生的現狀的思考。

1、讀《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後感

作者龍應臺女士常年旅居國外,對於國外的先進文化是有了一定的感悟,比如她的孩子就是中德混血,這些都是表明她對於國外的思想文化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然後當

有想法回到國內來時,她發現中國人同她離開之前一樣依舊不敢大聲地說出“我很生氣”,中國人依舊不敢在攝像機面前大聲呵斥無良的商家,中國人依舊對食物中跑出來的蟑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正如龍應臺所講的,敢於生氣的人們,大概都活在龐大堅強的法制保護之下,而並非官官相護、官民勾結的腐敗環境之中。中國社會,不公不義的事情多了去了,人們往往選擇沉默來保自己周全,還用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來爲自己開脫:中國人的美德就是忍耐。那麼,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呢,你還是選擇沉默?中國人。在長長的排隊中,如果有那麼幾個人,抱着僥倖的心理,硬着厚厚的臉皮,從你的身後插到了你的前頭,何不走上前去,跟他們說你很生氣呢。

這些小事情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回想自己所經歷的這些事情,會發現真的沒有一個人敢於跳出傳統的眼光,或者說走出思想的約束來對插隊的人一聲呵斥。我覺得可能大多數人同我的想法可能有些相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插個隊,沒事,自己再多排幾分鐘不就行了嘛,所以沒有出去阻止。可知這樣的忍讓又會滋生另外的如細菌般的插隊,所以正如龍應臺女士所說,我們要大聲的說出”我很生氣“。

2、讀《生氣,沒有用嗎?》後感

中國有句俗話“忍字頭上一把刀”,可見國人講隱忍,

是出了名的。對於這些俗話或諺語,我們一般都是不加求證就必信無疑的了。所以只要別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太多人由於對傳統的畏懼心理所以對這些“根深蒂固”地相信這個“理念”。所以,老人倒地也沒有人幫忙送醫了;小孩子被犯罪車輛來回地碾壓也無人阻止,裝作沒有看見……這些都是身邊確實發生的。當然,當今的社會的確存在一些讓人看了就會心寒而又不得不承認的事情,新聞報道里面一次又一次的老人摔倒年輕小夥上去扶起,誰知老人家人不問清楚就會動手打人,甚至有被扶起的老人一口一聲地污*年輕人導致她摔倒。這些負面新聞當然也就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小覷的問題,不過從一方面可以認爲:太多隻顧自己利益的人一邊埋怨“人心不古”一邊理所當然地繼續自已的無動於衷。但是龍應臺先生告訴我們“要維持一點基本的人的尊嚴,就不得不仰靠一個合理的社會秩序。這不僅要求我們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還要制止別人做害人利己的事。”而且我們“不應該迷信逆來順受”。

3、讀《幼稚園大學》後感

龍應臺愛她的學生們,作爲一個教授,龍應臺把她的學生們當做“努力迎取陽光的向日葵”。但龍應臺清楚,她的學生們,沒有--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反觀我的大學,或許不少學生都可以在考卷上揮灑出不

錯的筆墨,但當真正遇到生活中需要他們拿出魄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馬亂兵荒。可錯並不完全在我們。我們只是一坯五顏六色的橡皮泥,在教育者的手中搓揉成型。從幼稚園開始到現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暫且不談,我們接受的所謂高等教育,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擺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很多的規定,“上課不許遲到”,“上課不準私自在下面交談”,諸如此類;更爲甚者,大學制的人頭點名成”標配“,所以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當然我不屬於害怕點名的那種學生,我同龍應臺女士的觀點大致相同,爲什麼不用增加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來獲得學生的出勤,而非要用此劣方;況且在大學這樣一個自由的小社會裏,爲什麼課程的安排大部分不是由於學生的興趣而來呢?但好像有些老師的觀點是:今天我逼你讀書,日後你會感謝我。確實,在步入大學之後我十分感謝以前面對我時會這樣想的老師們,但在大學這片土壤上,這個哲理確實沒有什麼過於強大的根據。這就是我的大學。我雖牴觸這種做法,但爲了今後我的前途,我也不得不低頭。

“文學是思想”,“文學不是象牙塔裏的白日夢”。我着實佩服說出這話的龍應臺。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中國式教育的怨懟,其實也在於我們本身的思想被禁錮,沒有將我們在課堂上所學所思帶到外面的世界。當然這不全是我們的原因,但我們可以努力改變它。

網上查資料是發現很多人都認爲龍應臺會是一名老先生,我想這也會思想禁錮的原因吧!沒有女性會有如此犀利的言語以及思想。《野火集》至今出版已有二十餘載,但每當讀起,總會有些許震撼,我相信每代人讀都有每代人的感悟,但這隻能說明龍應臺女士所揭示的社會現象依舊存在,仍需我們每個人的努力。二十餘載,我們的中國人及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化,當下的願望就是希望不管社會還是人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