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名著活着有感

讀名著活着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讀名著活着有感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作文

人應該怎樣活着?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閱讀了餘華創作的《活着》,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爲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說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爲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着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着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爲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爲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着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爲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裏,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着,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作者如是說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通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着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說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着,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活着,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沒錯,面對命運,忍受在是最強大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着《活着》紅色的封面,我再次聯想到命運的驚心動魄;再次肯定絕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其他繁雜的事物而活着,只有清醒而決絕地活着,纔對得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