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別裁讀後感大全

論語別裁讀後感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論語別裁》作者是南懷瑾老先生,老先生在開篇便提到了讀書做學問重在學以致用、注重如何將知識用於生活之中,提升我們做人、做事的境界。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論語別裁讀後感大全

  論語讀後感_第1篇

這次看《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講了一番有關孝道的話,對此我深有感觸。

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是空氣,摸不到卻時刻圍繞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專屬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對我們無盡的深愛和期盼。今天偶然間在成語書上翻到“懷瑾握瑜”這個詞,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這個詞的含義。“懷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見,南懷瑾先生的父母對先生的期盼。現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數不勝數,父母都希望我們健健康康一輩子;“一鳴”在人名中也屢次出現,一聽便知道,父母希望我們“一鳴驚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從名字,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爲等等中,我們隨處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盼。可是面對這些,我們應該用什麼做以回報?我想,遵守孝道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是否有學問。可見,孝道如此重要。

說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的故事。他爲了養母親,想要把兒子埋了,說實話,我覺得這種“孝順”太爲過了,不如做到父母開心,父母順心,父母無憂,父母健康,這不是更好嗎?

百善孝爲先,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我們也應該學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並且盡力用微小的力量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論語讀後感_第2篇

雖然家裏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隻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麼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並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後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說的什麼。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說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衆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爲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纔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並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說:“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所以他接下來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說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慍”,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並沒有那麼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也正因爲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論語讀後感_第3篇

子曰:“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人與人之間的瞭解並不那麼容易,也許我們瞭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側面,相互之間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通透的交融,難免別人不瞭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國籍的船長,有着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航海經歷,甚至他上個航次經歷了什麼,上個港口的引水對他及他的船舶產生了什麼,我們也不大瞭解,船長對我們亦是如此。所以他們有可能對我們引航員自己覺得對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質疑。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因爲船長的不理解、質疑而強烈反彈甚至“不慍”,那還是君子麼?

子曰:“觀過而知仁”。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這個錯誤。當我們在安全會上或者生活的閒聊中,聽別人講起、分析他遇到的尷尬情況、險情甚至事故時,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總結,在吸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操作,不可魯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樣的情況下犯相同的錯誤,真正的做到“觀過而知仁”。

“百善孝爲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作爲長期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孝順父母?打錢給父母是一種方式,但我想這絕不是僅有的一種方式,也許父母更想聽聽你的聲音,見見你的樣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視頻一下,多多溝通,拉拉家常,讓父母心安。避免給父母“色難”,避免無意識的給父母難看的臉色。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了別人,而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關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應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畢竟是聖人,我們常人無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過來講:“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規章、規範去做,如果修養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規章、規範內“從心所欲”。例如寧波港區航道有順水時16節的限速規定,我們大可以在規範的限制內、安全的前提下,走14節或者15節而“從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規範,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必執着於、抱怨於規範帶來的不適感,而是要着眼於提高自己的內心修養、養成積極、優良的心理狀態,真正做到“不逾矩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平時應該多向高級別的師傅們學習,向船長學習,向同級別的同學學習,也可向低級別的徒弟學習,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專長的項目,只有調整好心態,虛心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術纔會不斷地進步,纔會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讀書人要有胸懷,特別是從事航海職業的讀書人更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讀書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對事情處理有見解。作爲引航員,是每天站在十幾層樓高的駕駛臺,面對着廣袤的大海,要處理各種繁雜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財產安全的男人,更要有着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爲己任,任重而道遠。

  論語讀後感_第4篇

《論語》的初印象來自於祖父。夏日的傍晚,剛吃過晚飯,日頭還未下山,這位舊時的國文老先生就會拿着一把戒尺,聽一個梳着童花頭的小姑娘背:“子曰......”只要錯了一個字,那戒尺就會高高地揚起來......因此孔老夫子着實沒有給我任何的好印象,只留下日復一日的子曰,粗長的戒尺,和日頭下拉長了的祖父的影子。南懷瑾老先生的年紀也夠做我的祖父了,然而他卻告訴我“論語”要“別裁”。開篇所論的“學而第一”就刷新了我的認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何謂“學”?哎。就是學習嘛,學知識嘛。可南老先生卻急忙擺手:不,不,這這不對。

此處的學是學問。而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如書中所言“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啊。所以纔有“觀過知仁”——我們看到別人犯了錯,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錯。讀到此處,我不禁呼:“對了,因此纔要時習之啊!生活無處不在啊!真真錯怪孔夫子也!”反觀如今我們所提倡學生不可高分低能,要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教給學生以處世之哲學,不正也是如此麼?無怪乎漢內斯.阿爾文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次,關乎朋友。讀過歷史,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其門下弟子三千,不乏在各國任軍政要職的人才,振臂一呼,即敢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是他卻堅持周遊各國講學,以一己之力,試圖結束亂世,創造心中的那個大同天下。然而閉門羹,冷遇,是那個信奉武力的時代唯一能給予他的。春秋亂世,如有人能懂他,哪怕只有一人,對這個不屈服於現世執着於內心的花甲老人也是莫大的快樂呀!因此南先生說此處的“遠”是形容知己難得。可,到底有多遠呢?一直到了五百年之後。董仲舒興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嘆,這樣的知己,這樣的無上榮光,來得卻這樣得遲。我着實很想穿過時光,對着那個駕牛車的老人家襝衽矩坐,道一句:“先生,遠道而來。弟子,洗耳恭聽。”

可即使那樣孤獨,無人知曉,也要做到“不慍”。也就是孔子這句話提到的第三個觀點。南懷瑾先生說這個“慍”主要是指怨天尤人。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到了打擊,就要怪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如何如何。嚴重的連對天都怨。我遇到過這樣的人,在考試失敗時,怪同學不肯資料共享,怪父母沒有更好的門路,怪試卷出的太偏,甚至怪那天的天氣不佳......可是,誰有這個義務呢?爲什麼一定要幫?說到底無非是自己實力不夠罷了。如果遇事能先檢討自己,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方可稱之爲君子。大道至簡,行之不易。

南懷瑾先生的這部《論語別裁》幫助我們跨過2500多年的時光,走進那位被幾度誤解的思想巨匠。其書內容浩瀚,我所學尚淺,只得取一點來談。無論爲人或是爲師讀來着實受益。而我,也想借着這篇文章替那個因爲不願意背書而調皮搗蛋的小姑娘說一聲:“對不起,阿公。我,很想念你。”《論語》我讀懂一二。祖父的苦心,我亦讀懂了一二。

  論語讀後感_第5篇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先生最暢銷的幾本書之一。書名爲“別裁”,是因爲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所見”。先生如此解釋。他把原典放到一個個人文掌故中進行發酵發散,個性十足。先生形容自己是“擺脫二千餘年的章句訓詁範圍,重新確定章句訓詁的內義”。經史合參,以《論語》和《春秋》爲藍本,勾勒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社會的概貌,從中體會國學精神。

有句話叫做“大道爲簡”,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啓示。看先生的書,你會發現,世界越來越寬廣。因爲他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一本書裏的內容。那種境界,那種氛圍,那種對中華文化的解讀,爲我們更加容易瞭解塵封多年的歷史大門增加一把鑰匙。先生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經歷,給我們這些後輩娓娓道來孔子門學的可貴。孔子不愧爲萬世師表,幾千年前的所講所語,歷經歲月的剝蝕,也能照亮後來人的心路。社會問題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這也是先賢的偉大之處。並且先生寫書一項的風格如此,向我們說明爲人處事的原則,以及道德的可貴之處,且不是那種誇誇其談,只歌功頌德,很貼切、很實際,讓我們由心底自發的認可。

作爲一個普通的80後,我自認是沒有信仰的人,社會的複雜讓人無所適從,自小接受的教育與社會的巨大反差導致的自己內心無比的空虛,而回歸傳統的經典,讓我深感自己所學淺陋,必須放下浮燥的心態,拿出“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細細品讀,潛心求學,不僅提高文化涵養,還有讓自己放鬆在古人的世界裏,在這樣一個鬆靜自然的氣場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釋放,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狀態,才能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