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小學生日記:讀《紅日》有感

小學生日記:讀《紅日》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紅日》以194X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爲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

小學生日記:讀《紅日》有感

這三次戰役中,解放軍有敗有勝,各具特點,作家的描寫也有略有詳,各有側重,在敘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體現了其在小說結構上的匠心。作品採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以漣水撤退來表現當時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和解放軍面臨的嚴峻形勢。發生於194X年底的漣水戰役,以國民的黨軍隊攻佔漣水,解放軍因傷亡慘重而被迫撤退而結束。漣水撤退在整個國共軍事衝突中只是一個小插曲,但作家將它一開始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整部作品充滿了懸念和吸引力,使後面戰事的發展成爲讀者共同關心的焦點。

而且,作家通過解放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既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東戰場上力量的強弱對比,爲解放軍的最終勝利造成強烈對比,以說明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也爲進一步刻劃國共雙方各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鋪墊。作家一開始就把解放軍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境之中,這樣的結構佈局在當時習慣於描寫解放軍“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文學作品中顯得獨特而又真實,體現出這位戰爭小說作家在當時的時代共名下對錶現現代戰爭的獨到眼光。然後,作品再以萊蕪大捷的勝利作爲過渡,最後以集中描寫孟良崮戰役殲滅國民的黨“王牌軍” 74師達到高潮,三次戰役雖有主有次,卻渾然一體,作家在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對時代共名的印證和闡述:即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現代革命戰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曲折,經過了無數的犧牲,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作爲一部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紅 日》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更重要的貢獻 還在於:在應和時代共名的同時,小說在 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 和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