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呼蘭河傳》有感範文400字

讀《呼蘭河傳》有感範文4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篇一:呼蘭河傳讀後感

讀《呼蘭河傳》有感範文400字

在一個週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窗外細雨綿綿,我的心情由天氣變得很沉重。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並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故事發生的小村莊裏,到處都顯得那麼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邊。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後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裏,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時候,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中!

【篇二: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式’長篇小說。它充滿了童心、詩趣和靈感。

本問講述了作者蕭紅她小時候在呼蘭河時發生的事情,首先是老胡家上演的家破人亡、鬼神與人的生活童話。

第一女性人物是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經歷了捱打、跳神、熱水驅鬼到奄奄一息卻無人問津這四個階段,人們以爲小團圓媳婦會好起來,但迎接她的卻是命入黃泉這一悲哀的事實。他的死給我們展現了封建社會的一幕,她成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

第二個女性人物是老胡家的大孫子媳婦,她是人們心中典型的能幹、聰明、溫順的好兒媳婦,她經過小團員媳婦死了以後他也就失蹤了,他幹什麼去了呢?原來她是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第三個女性人物就是老胡家的婆婆,她後來也成了個半瘋子。

第四個人物是作者家的‘有二伯’他雖然也偷東西,但他是善良的。

文中的最後一個人物是"馮三歪字",他疼愛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生產完後太虛弱他就儘量讓自己的妻子少乾點活多吃一點雞蛋。但是她的妻子在生完第二個孩子之後就已經去世了,人們都以爲他會自殺,但是他雖然很悲痛,卻堅強地挺了過來,獨自帶了他的兩個孩子長大。

【篇三:呼蘭河傳讀後感作文】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有深沉悠長的,有活潑輕快的,有大發感情的。而蕭紅寫書字字都有情,對家鄉的情,對祖父的情,對園子的情。

但,我們知道,蕭紅這一生幾乎沒有快樂,一路坎坷曲折,只有童年,給了她對生命的希望。死,對於她來說不足掛齒,繼母的殘忍與冷漠她並沒有傾訴於紙上。她沒有寫出自己的痛苦,而是用憐憫的眼光去看別人。整本書字字透露出中國還沒有從封建社會走出來,當時的人們被一絲迷信愚昧的黑紗蒙罩着。在我看來,除了蕭紅、祖父和小團圓媳婦外沒有一個是正常的。

小團圓媳婦這段寫得尤其長。讀着,心中不由升起悲憫。好好的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黑頭髮,大眼睛,高個子,在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大美人。而且生性活潑大方,就因這,婆婆奶奶還有其他的媳婦覺得不打不成。天天虐待,又是打又是在她腳下用燙鐵烙印。可憐的小姑娘越來越憔悴。婆婆奶奶們見她這樣,請來大神、二神爲她跳,希望驅逐團圓媳婦身上的"妖氣"。這些"大神"純粹是爲了賺錢,說用滾燙的熱水燙一燙,妖魔鬼怪就會消除。可憐的姑娘,被燙得昏迷不醒,後悄然離世。婆婆哭得差點瞎了眼,不是哭她的小團圓媳婦死了,而是哭花在她身上的幾百兩銀子!

可是再看祖父和蕭紅的園子,有蝴蝶,有蜻蜓,有稻子,有狗尾草,有祖父和她快樂的回憶。跟着祖父,就像去遊樂園,興高采烈,欣喜若狂。那快樂的一幕幕彷彿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天真的孩子拉着祖父的手在園子中盡情玩耍,一會兒追蝴蝶,一會兒吃黃瓜,一會兒又躺在樹下睡着了……蕭紅身爲女作者,筆致細膩,觀察仔細,與衆不同的是,她有親身實際的感受。她不僅記錄呼蘭河,記錄家鄉,記錄祖父,更在記錄自己,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天真的自己,一個快樂的自己,一個美好的自己。那段時間短暫,祖父立時,這些回憶使她生存的依靠。

用具寫作的水平來看,似乎覺得《呼蘭河傳》中的很多句子可以刪去,但又覺得很有必要。每篇不是很長的文章,甚至只有幾句話的章節,覺得讀後很是充實。再用最具寫作的眼光,她的文章又是最華麗的。

讀着《呼蘭河傳》,也和作者一樣對呼蘭河充滿情,對祖父充滿情,對一切充滿情……

【篇四:呼蘭河傳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裏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後園裏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後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後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裏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裏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牆,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後園裏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後園裏一起玩,一起幹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麼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篇五: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是一本記載了很多事情的小說,但其中最讓我感慨的‘盛舉’卻是從團圓媳婦的悲劇命運中引申出來的跳大神。

跳大神雖然在當地被譽爲‘盛舉’,但我卻不這麼認爲,我認爲跳大神是一種迷信,是一種禁錮了人類的思想的迷信。

越跳,就會讓人越分不清什麼纔是真正有用的、有好處的。人們往往被這種迷信矇蔽了雙眼,生病時,寧肯去請毫無用處的大神,也仍不去相信那些真正對我們有好處的‘藥’。

跳大神是封建社會一種極端愚昧的活動,從小團圓媳婦的死來看,之所以會有跳大神,就是出於些許人們的不信任現實,因爲人們不信任現實,纔會讓這種愚昧滲透每個人的靈魂。

跳大神是一種騙取錢財的作爲,但當時的人們根本沒有能力去看透他的本質,他們都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當時,連蕭紅這樣有思想的人都忍不住回去瞻仰一次跳大神,那,其他人對跳大神的狂熱程度我們就可想而知。

當時的人們,將跳大神作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有時跳大神,就是爲了讓別人說三道四,就是爲了讓自己的家裏熱鬧起來,這種孤陋的思想道是很配得上跳大神這項愚昧的活動。

當地跳大神跳多了,婦女們看到服裝也都想起了大神的服裝,男人們談天說地也都想起了跳大神中的唸唸有詞,可以這麼說,跳大神已經完完全全封閉了當時呼蘭河城裏的人們的思想,讓他們不願意接受新東西。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認爲也存在着‘跳大神’,我們時常會對周邊的現實和自身的狀況產生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所以,那種潛伏在我們心裏的某種物質,在這時,便打起了鼓,這種鼓,會讓我們急躁、退卻,甚至自暴自棄,會讓我們在懷疑的心態作祟下,分不清好與壞,這就是我們內心存在着的"大神"。

當我們不願意接受新東西或聽取別人的意見時,那我們內心的‘大神’肯定又是在封閉我們的思想。"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接受新東西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困難,相當於是豐富了自己的見聞,增加了自己的知識。

總而言之,跳大神是一切愚昧的代名詞,是悲劇的起點,通常也會是悲劇的終點。

呼蘭河,一個跳出來的小城,而衆多的悲劇,也都是因爲愚昧而產生的‘跳出來的悲劇。’作文

【篇六:呼蘭河傳讀後感】

以前教學《火燒雲》時知道了蕭紅這個人。教了《祖父的園子》之後便對她的文字產生了興趣。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那麼自由自在,那麼天真無邪。讀了她的文章便極其嚮往她所描繪的生活天地,那滿園的黃瓜、倭瓜、苞米,處處充滿生機,長的那麼自由,那麼隨意。願意開花便開花,願意結果便結果,即便不開花不結果,也沒有人管她。那麼自由生活,那麼閒散的心境,使蕭紅的童年浸潤着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由的小苗一樣無拘無束地生長着。

喜歡蕭紅的文字,購得《呼蘭河傳》一睹爲快。這本書裏包含兩個中篇小說《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另外還有許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寫的最好的還是《呼蘭河傳》,在這部小說中,作者用平實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個人絮絮低語,又向對着別人娓娓傾訴。童年的蕭紅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但是慈愛的祖父卻給了她無盡的愛與關懷,讓她的童年充滿了快樂與溫暖。在她的童年裏,祖父的園子是她真正的樂土,在這裏沒有同齡的夥伴,只有那些茁壯的蒿草、韭菜、櫻桃樹……在蒿草中覓食野果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裏睡覺的蕭紅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櫻桃樹下流着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蕭紅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讓蕭紅覺得,園子裏到處都是明亮的,到處都是充滿生機的。這時候的蕭紅是多麼幸福。在她家那個寬大的院子裏,住着幾家窮人,蕭紅每天都和這些人接觸,在他們身上,她看到了淳樸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個慘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團圓媳婦",那個窮困潦倒的"有二伯",還有那個命運多舛的"歪嘴李"。這些構成了她童年時代刻骨銘心的記憶。

童年的蕭紅衣食無憂,生活的自由幸福,可是成年後她的婚姻卻是非常不幸。和蕭軍同居的時候卻懷着負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蕭軍,一個多愁善感,一個豪俠仗義,一個是長不大的孩子,一個是錚錚男兒。如果像童話裏說的那樣,和蕭軍的結合就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會讓人有這麼多的唏噓感嘆,可是生活並非童話。他們的婚姻維持了兩年便因爲性格不和而分道揚鑣。當她再和端木蕻良結婚的時候,懷着的卻是蕭軍的孩子,自己的枕邊永遠是和自己肚子裏的孩子毫無關聯的愛人。枕邊人與腹中胎兒的割裂感,血肉分離的剝離感,在蕭紅的靈魂中蝕出一個駭人的黑洞,一寸寸蔓延。這個女人,怎麼會有甜蜜的笑容。

多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嘆人生無常,命運無常。三十二歲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殞。

1940年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作品通過對自己故鄉的回憶,以樸素率直、悽婉細膩的筆調,真實而感人地再現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愚昧的社會生活,揭示了舊的傳統意識對人民的束縛和戕害,表達了她對家鄉人民苦難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時,對舊風俗、舊習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呼蘭河傳》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篇七:呼蘭河傳讀後感】

一天了本《呼蘭河傳》,到家就讀了起來。其實初讀《呼蘭河傳》,我並不怎麼喜歡,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隨手就丟到一旁了。當我重新翻那本《呼蘭河傳》,細細品味,才發覺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調,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這就是作者筆下的小城呼蘭河,它並不繁華。在這裏,到處可見由於人們的無知和腐敗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就讓我感慨萬分:在東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們和家畜常常會遭受到災難。人們說拆牆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多麼愚昧的人們呀!在他們的腦海裏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爲裏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小團圓媳婦剛來胡家的時候只有十二歲,因爲長得較高,怕別人說她謊報年齡,便說是十四歲,但儘管如此,人們還說她有意隱瞞。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們便說她大大咧咧,一點沒有媳婦的樣子。不久她的婆婆時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說是可以讓她更懂事聽話;還認爲她身上有病有鬼,於是用盡了各種迷信法:請"雲遊"抽貼、請人來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終,小團圓媳婦被無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緒歡快起來是在祖父出場後。從作者--一個四五歲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隨祖父在後園盡情玩耍。鋤草、抓蝴蝶、吃烤鴨、缸帽遮雨……皆描寫得妙趣橫生,意興盎然。這一幕幕,作者都用詼諧幽默充滿童趣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我竟不自覺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來,讀了《呼蘭河傳》,覺得作者的童年是美麗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樂與幸運。

讀這本書時,愉悅伴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但,這是無法逃避的歷史,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