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健全的社會》有感

讀《健全的社會》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現代社會的最初設想是:創造出滿足人的需要的文化,在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係,結束人性與社會秩序的衝突。換言之,現代人努力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精神健全的社會。

每個成員的獨立性得到發展,知道善與惡的區別,能夠自己做出選擇,有信念而不僅僅是意見,有信仰而非迷信或模糊的希望。

人們相信可以通過兩條途徑達到這一目標:其一,通過發展生產技術使人人得到滿意的物質供應;其二,理性而客觀地描繪人及人的需要。

在建造新的工業機器的過程中,人完全沉醉於這項新的工作,以至於這項工作成了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他曾經致力於尋求上帝和拯救;而現在,他的精力卻被導向了控制自然、獲取越來越多的物質享受的方向。他不再把生產當成改善生活的手段,而是將生產實體化爲目的本身,使生活成了從屬於這一目的的附屬品。

在分工越來越細、工作越來越機械化、社會羣體的規模越來越大的過程中,人自己成了機器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機器的主人。他將自己體驗成一件商品、一項投資;他的目的是成功,也就是說,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他作爲人的價值在於他的可售性,而不在於他的愛及理性等人的品質,或是他的藝術能力。

讀《健全的社會》有感

快樂等同於購買更新更好的商品,“飲進”音樂、電影、娛樂、性、烈酒和香菸。當他同大多數人協調一致時,他感到了自我的存在,除此之外,他沒有自我感。因此,他感到不安全、焦慮,須仰仗他人的認可。

他同自己疏離了,崇拜他自己的雙手造出來的產品及他自己造就的領袖,彷彿這些產品和領袖高高地在他之上,不是他的創造物。

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類死了。在19世紀,不人道意味着殘酷;在20世紀,不人道意味着精神分裂的自我異化。過去的危險是人成了奴隸,將來的危險是人會成爲機器人。千真萬確,機器人不會造反。但是,假使機器人有了人性,它們將無法活着同時精神健全,它們會成爲有生命的假人,它們會摧毀它們的世界連同它們自己,因爲它們無法再忍受那無意義的生活導致的厭倦。

人從宗教的及世俗的權威手中奪得了自由,他傲然屹立,以他的理性、他的良心作爲他唯一的法官,但是,他卻害怕這新爭取到的自由。他完成了“掙脫”,卻還沒有“抵達”,還沒有獲得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完全的覺醒。

他沒有能力去愛,去運用他的理性,去做決定,事實上,他沒有能力充分體會生命,因而隨時準備甚至樂意去摧毀一切。世界再度支離破碎,失掉了統一性,他重新崇拜各式各樣的東西,所不同的是,現在他所崇拜的都是人造物,而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生活沒有意義,沒有歡樂,沒有信仰,沒有現實。除了不去感受,不用理性,不去愛之外,人人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