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玉想》有感

讀《玉想》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因爲兒時學過的一句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記憶中,清明節總是應該有雨相隨相伴的。這個清明節也下起了雨,聽到了雨聲的我有了一種滿足感。

讀《玉想》有感

清明節的第三天,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晴天,陽光、藍天、棉絮一般的雲,一樣都不少。早上,去市場買了一些菜,便匆匆趕回家。本來在這樣的天氣是應該駐足於茵茵青草,看柳搖曳身姿,聽溪水潺潺,嗅“迎春”香色的,可因爲正在看的一本書,讓我收住了踏青賞景的腳步——張曉風的《玉想》。這本書擱在枕邊已多有時日了,卻不知爲什麼沒有翻開它,直到昨天,百無聊賴地躺在牀上,翻看枕邊放置的幾本書的時,纔打開它的書頁。

《玉想》是同事買來借我讀的。我喜歡的臺灣文人蔣勳在介紹這本書的時候,說它是要有一盞“春茶”搭配來讀的,因爲那塵封了近三十年的文字,只有在茶香裏才能一一復活。看着蔣勳介紹,我打開序言,慢慢品讀,再也不能放下。這便是我不顧春日美景,匆匆回家的原因。一本書對於我的吸引大過了自然風景,一頁頁文字沉靜的力量,讓我得到的滋養,遠遠勝過花香樹影。

我常常想,書就是我捧在掌心中的世界,所以我會與書爲伍,與書爲伴。在書中感知萬物,在書中省察人生。《玉想》讓我在張曉風的世界中穿越行走,看着書中的一行行文字,想,作者在寫下它們的時候,該是一個怎樣的情形?是冥想之後的陡然落下?亦或是長思之後的悄然偶得?不然如此華美的語句,如此雋永的語境,怎麼會這樣珍珠般散落在章節和段落中,瑩潤着看它的眼,滋養着觀它的心。

“色識”、“火中取蓮”、“仗美執言”一篇篇美文讓我無法放下,更讓我無法取捨,索性就一直讀下去,直到最後一頁。之前沒有接觸過張曉風的文字,所以對她少有了解。《玉想》是我讀的張曉風的第一本書,她的文字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玉想》讓我認識了張曉風,也讓我走近了一羣我不曾瞭解的臺灣藝術家和學者。他們身上煥發出的文人氣質和家國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也感動了我。他們用自身對生命理想的執著求索告訴我:人活就要活出一種風骨與境界,只有這樣,才能練達出你對這個世界的獨特感悟,留給後人憑弔、懷想。

三天的清明節假期,我讀完了《玉想》。《玉想》不是玉之想,而是看玉人之想。作者以玉看人,憑玉觀世,得出了“玉是許多混沌的生命中脫穎而出的那一點靈光”的結論。憑此結論,足以讓我有了崇拜作者的理由,因爲任我怎樣想象也無法想出這樣靈性生動的文字。所以我要謝謝曉風,謝謝《玉想》,因爲她和它,讓我這個清明節的假期有了書香爲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