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範文

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範文
  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1

辛棄疾是我最崇拜的偉人,他於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字號“稼軒居士”。他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賞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詞抒發了辛棄疾鬱結心頭的悲憤之情。特別是最後一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更使人感受到《水倉吟·登建康賞心亭》整首詞蕩氣迴腸。但是整首詞還不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那麼的豪放。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當然,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辛棄疾的愛國之情。辛棄疾22歲就拉起千人隊伍、率萬人南下歸宋,當時他還是個英雄少年,卻如此血氣方剛,欲爲朝廷通殺賊寇,收復失地這又是何等的豪壯呀!

但是,世上的事並非都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後,他手裏立刻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再也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爲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中凜然的殺氣和磅礴之勢。我們要永遠記住,熱愛祖國是每個中國人必備的品格,我們現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認真、努力地學習,我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2

詞至南宋發展鼎盛。南渡詞壇領袖代表人物:稼軒(辛棄疾)、白石(姜夔)、玉田(張炎)、壁山(王 孫)、梅溪(史達祖)、夢窗(吳文英)、草窗(周密),還有竹山、陸游、張孝祥、陳亮、劉過,《漱玉詞》女詞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故園被金人所佔,他二十一歲便參加抗金起義軍。仕途一直坎坷,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爲權相韓侂冑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

唐詩宋詞中大家公認,詩中太白,詞中稼軒。辛棄疾不僅是將帥之才,也是南宋詞壇大家。我稱辛“詞霸”也。人都說辛棄疾詞好,尤爲長調好,縱然百年千年之後,他的詞給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滄桑感。辛詞的字裏行間,洋溢着英雄報國爲己任的豪邁,又有沉重的悲愴之情。這種真摯濃厚、鏗鏘頓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詞中。

翻開《辛棄疾詞集》你會鑑賞到,愛國抗金是辛棄疾詞作的主題。每篇詞散發着英雄主義的獨特魅力。辛棄疾是一位胸懷報國大志,有着英雄襟懷,奔馳縱橫戰場的英雄人物。前人將詞分爲婉約、豪放兩派,易安爲婉約派,幼安爲豪放派。辛最可貴是還有堅定的社會擔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南宋,他少年帶兵抗金,老來披甲征戰,是身體力行的愛國英雄。我認爲辛棄疾寫詞做人都是堪稱一流,是楷模,至今讓後人敬佩。

胡適評論辛棄疾說:“才氣縱橫,見解超脫,情感濃摯,無論長調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現。”胡適先生一語中地。辛棄疾的確是位天才,他現存有六百多首詞,他的詞才氣縱橫,放筆快意,在那個亂世寫出大量衆多的詩詞。許多古人學他的詞,王國維說:“讀東坡、稼軒詞,須關其雅量高致。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我以爲詩詞最難模仿,辛詞中那種蕩氣迴腸實乃人格本色也。

辛棄疾閒居江西鉛山瓢泉時,寫了幾首瓢泉詞。很喜歡將其錄文章後。瓢泉在江西省鉛山縣期思村瓜山下。辛棄疾取孔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含意,取名爲瓢泉。《鉛山縣誌》記載:“瓢泉,在縣東二十五里,泉爲辛棄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規圓如臼,其一規直若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可鑑。”

學習填寫《水龍吟》時,初見辛棄疾【水龍吟】用“些”語再題瓢泉這首詞,感覺新鮮有趣。其實宋代以來有些詞人用楚騷的“兮”、“些”等句式填詞。它是詞體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不同於一般詞押韻時,是以句子最後一個字作韻腳,而是用<楚辭>語尾字“些”作後綴的尾字。後來才知詞作者又另用平聲“蕭、餚、豪”韻部的字作實際的韻腳。這就是古人所謂的長尾韻。“這種格律聲韻具有和諧迴應的美,猶如是有兩個韻腳在起作用。”

文載道,詩言志,詞緣情。早期詞人多是離別傷感,以至美豔之詞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詞中的出現就越來越頻繁。辛棄疾是熟練自如地運用楚辭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騷是辛詞的重要資源,也是構成其含蓄沉鬱詞風的要素之一。原來辛詞的根在屈原楚騷,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葉茂。

從《辛棄疾詞集》整理挑出【水龍吟】詞牌詩詞多首。含定格和變格兩種詞格,《詞林正韻》不同的韻部。後學僅此學習欣賞足矣,不敢妄加評論

  辛棄疾《水龍吟》讀後感3

我看到的資料裏,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從小苦練劍法,他又生於金宋亂世,不滿金人蹂躪,二十二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有一次軍中出現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提劍單人獨馬追了兩天,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爲光復大業,他說服義軍首領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料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判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那時候他還是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只想爲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並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後他手裏失去了利劍,就只剩下了一隻羊毫毛筆,他再也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了,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爲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它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在歷史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重讀他的作品,扔感到一種凜然和磅礴之勢。比如著名的《破陣子》。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裏,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曹植作爲統率,大軍還未出發他自己就先爛醉如泥,李白雖號稱在鬧市中有殺人的膽量,也只是動動嘴皮子或如謝安那樣玩玩花花腸子,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上滾過來的經歷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據說曾經讓西夏人聞風喪膽,不過據目前的資料來看,似乎也沒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場的記錄。“劍指三秦”“西風塞馬”“投鞭飛渡”,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帥才,他在《九議》書中主張編練特種部隊,重視諜報和情報認爲是部隊的耳目,勝負的關鍵,他的兵學的思想不在戚繼光之下。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只能熱淚橫流。

他在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寫了一首《水龍吟》。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裏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

辛棄疾南歸後爲什麼這樣不爲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了他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盡職而招災。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爲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時間被閒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間有又三十七次被調動。每到一處他都特別認真,激情工作時刻擺出一副要衝向前線的樣子,他這種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畏縮圓滑,嫉賢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場上立足。

“過則成災”終於惹來許多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時用時棄。危難時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閒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在詞中到處用典,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爲什麼只圖苟安而不願去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