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達爾文》有感

讀《達爾文》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讀《達爾文》有感

讀《達爾文》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達爾文》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達爾文》有感1

暑假裏,我讀了《生命之樹—達爾文的一生》。這本書用圖畫加文字的方式描繪了達爾文的一生。

《生命之樹》講述了科學家達爾文童年的成長故事以及他後來創立進化論的過程。達爾文不願聽從父親的安排,他喜歡騎馬、打獵、釣魚、散步、採集標本、做實驗。達爾文通過多年的研究觀察,用進化論將所有的生命物種聯繫在一起,這是人類科學史和思想史的一次偉大飛躍。

從《生命之樹》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項偉大的科學發現被大家認可,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科學家每時每刻都經受着頭腦、身體、和心靈的考驗。

達爾文是一個觀察力十分敏銳的科學家,他對自然環境中生物細緻的觀察非常值得我學習。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觀察動物、植物,還飼養過螳螂、壁虎等動物。我對研究動物的生活習性很感興趣,也看過不少相關的書。向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達爾文取得了成功。我想我也要努力沿着自己感興趣的道路前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我也要學習達爾文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的精神,遇到挫折不能輕言放棄。同時我必須認真學好足夠的理論知識,並且與實踐相結合,以實現我的理想,期待着能爲人類發展做出貢獻。我當然還有一些別的理想,在成長過程中,我的想法也可能會發生改變,但達爾文永遠是我最尊敬最崇拜的一位科學家。

讀《達爾文》有感2

今天,我看了一則故事,講的是達爾文,一個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從小就喜歡生物,每天一放學,他就到花園裏去,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掏鳥蛋,一會兒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大自然成了他的大課堂,開闊了他的眼界。 達爾文讀大學時,最喜愛到野外去採集標本。一天,他發現有兩隻稀有的甲蟲,他喜出望外,用兩手各抓一隻。之後,他又發現了第三種稀有的甲蟲,他捨不得放走手中的甲蟲,便把抓在手的甲蟲放在嘴裏,騰出手去抓第三隻甲蟲,可沒想到嘴裏的那隻甲蟲射出一股極辛辣的汁液,灼痛了他,一張嘴,甲蟲便落地跑掉了,再看第三隻甲蟲,也逃得無影無蹤了。

爲了這件事,他難過了好幾天。 我不禁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去年暑假裏,我去奶奶家裏玩,把自己養在家裏的小烏龜讓媽媽保養,當我回到家裏的時候,卻發現小烏龜死了,我便去找媽媽,媽媽說:“我上班去的時候把窗子關了,可能它被熱死了。” 因爲這件事,我足足哭了兩三天,我和小烏龜已經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了,沒了它我還真不習慣了,因此,媽媽又給我買了一隻。 我想熱愛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也是生活的真諦,只有你全身心地去愛自然,你纔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多麼可愛,也只有熱愛它們,我們才能更好地熱愛生活,去發現,去創造。

讀《達爾文》有感3

19世紀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就是生物進化論的創立者:查理達爾文。

幼年時,達爾文非常喜歡研究果樹和花卉的栽培技術。1831年,21歲的的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以極大的熱情;以生物學家的身份登上了海軍勘探船“貝格號”。開始了環球考察。

大自然中的生物,吸引了達爾文。在途徑百得羣島時,達爾文爲了觀察生物,冒着雨、頂着風。兩眼一動不動,仔細地觀察,瞭解了500多種甲蟲,發現了200種甲蟲不會飛。

達爾文爲了編寫《生物起源》不知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1829年11月24日,一部劃時代的鉅著—《生物起源》終於問世了。

每當我走在公園,在寫作,或者在聽人們談《生物起源》時,達爾文那認真思考的背影彷彿就出現在我的眼前。這使我想起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在他們在成功的背後有我們想不到的付出。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他從小聰明能幹,常跟着父親上山採藥。下山時,他一直拿着醫學書看,經常會與父親走失。李時珍長大後爲了編寫《本草綱目》又四處奔波。在他老年後,一本爲現代化的中醫做出貢獻的——《本草綱目》終於問世。科學家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要知道李時珍在成功的背後又付出了多少呢,還有陳景潤、愛迪生、張衡……

可見:有了付出,纔會有收穫。

讀《達爾文》有感4

在假期裏,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達爾文》。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名字叫"幫壞蛋說話"。

主要內容是:達爾文小時候在學校上學。一天,老師給他們講了一則寓言故事:一隻鳥病了,有一隻小貓想吃它,就裝扮成醫生來到小鳥家門口,小鳥發現貓鑽出口罩的鬍鬚,沒有開門,小貓只好悄悄地走了。

老師對大家說:"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達爾文說:"做一件事要達到目的,必須考慮周全。"老師說:"是說壞人常常會以僞善的面目出現,我們要多加警惕。"達爾文說:"因爲小貓吃小鳥,小鳥是弱者,應該替小鳥說話。可小貓在捱餓,它也得吃東西。"老師一聽生氣了,大聲說:"你是非不分。"達爾文說:"小鳥吃蟲子,小鳥是不是壞蛋?老虎吃小貓,小貓是弱者,這時小貓又成了什麼人?動物間吃與被吃都是爲了生存,談不上好壞之分。"老師聽他這麼一說,也就不生氣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認爲發生矛盾時,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想,也許誤會就會解除。

讀《達爾文》有感5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把一直放在書架上的《達爾文》拿了下來,然而等我把這本書讀完以後,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靜。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出生於英國一個富裕的醫生家庭,他謝絕了父親給他安排的人生,而選擇了艱苦的生物學作爲他的人生道路。經歷了五年的環球旅行,達爾文對他採集到所有的、各種各樣的動物標本和化石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祕密——物種是可以變化的`,於是他發表了鉅著——《物種起源》。他說:“我不把一切生物看做特別的創造物,而看着某些少數生物的直系後代,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然後他就延伸出來"人是由猿猴變的,而不是上帝造的。"的理論,在當時一片反對聲中,他一直堅持着自己的想法,提出了進化論。

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不要隨波逐流。有一次我在英語課堂上答題,老師說:“答A的同學請舉手”有70%的人都舉手了,我的答案是D,當我看見選A的同學那麼多,我猶豫了,但一想到有人曾說過:"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我還是堅持自已想法吧。"答B的舉手!"有25%的人舉手了。"答題C的舉手!"沒有一個人舉手。"答D舉手!"我和另外幾名同學舉起了手,最後老師公佈正確答案是D,哇,我對了!

達爾文之所以敢提出進化論,是因爲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得出的科學理論和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隨波逐流,這讓我更加堅信,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