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合集11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合集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呼蘭河傳》讀後感合集11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合集11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鄉,在他/她們的心中,自己的家鄉是最美的。

家鄉也會帶給他們很多回憶。我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名叫《呼蘭河傳》,書的作者是蕭紅。

蕭紅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於1942年逝世。她原名張乃瑩,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爲“30年代文學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

這本書先講了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及習俗,如跳大神、放河燈、逛娘娘廟等等,她還介紹了一些我們現在見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鋪子,如當鋪、豆腐店、扎彩鋪等等,通過這些鋪墊讓我們能似乎看到了一幅舊社會東北農村的鄉土畫卷。然後就講了蕭紅和她的爺爺之間發生的故事,有在菜園子裏的(語文書中有一課“祖父的園子”就是從這節選的),非常有趣。接着她講了幾個悽慘的人物故事,讀起來又讓人很悲憤。

據說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燈是爲了超度餓鬼的,在那天會有很多鬼被放出來,這是給它們一個轉世投胎的機會;在看野臺子戲時,一個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來,互贈禮品,有時如果臺下出了熱鬧,就沒有多少人看戲了;四月十八逛廟,總有幾個警察等着收走丟的孩子,老爺廟裏的泥像威風凜凜,娘娘廟裏的泥像卻近似普通人......可見那時候的人們有多麼迷信,而這些鄉土習俗現在基本都見不到了。

蕭紅的爺爺非常疼愛她,當時的封建社會重男輕女,蕭紅的奶奶還用針扎過她,所以蕭紅很討厭她的奶奶。在菜園子中,爺爺做什麼,蕭紅就跟着做什麼,她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假小子各種調皮搗亂,但爺爺一如既往的愛護她;爺爺還經常教蕭紅讀詩,並告訴她每首詩的意思。在半夜裏當蕭紅被團圓媳婦的哭聲嚇着的時候,爺爺哄她、安慰她,告訴她這不是哭聲......爺爺最後還是離開了她,唯一把她當成寶貝一樣的人也走了。

還有可憐的團圓媳婦,剛12歲就成了童養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幹,但她在婆家生活得並不幸福,她的婆婆總是打她、罵她、羞辱她,在她腳心上燙出痕跡,還說她沒規矩。後來團圓媳婦害怕了,在半夜裏喊着要回孃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後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種“妙計”,與其說是妙計,不如說是毒計,她們把團圓媳婦當衆扒光,放到開水裏“洗澡”,幾次都差點死過去。最後團圓媳婦被她們活活折騰死了。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齒,團圓媳婦和我一般大,但她卻不幸生活在那樣的社會裏,是迷信的舊習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們害死了她,想想都覺得太可悲了!

這本書我看時一會被逗得呵呵笑,一會因書中人悲慘的生活而感到傷心不已,最後又因爲自己擁有現在這樣幸福自在的生活而慶幸不已,這是一本讓人感慨的好書,強烈推薦給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就是這樣的小城裏,有着舊時光特有的氣息,心酸的同時伴隨着快樂。

小說的寫作是以一個孩童天真無邪的視角來回憶在小城裏所發生的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即使在“嚴寒把大地凍裂了”的天氣條件下,該賣饅頭的老頭子遇冰摔倒了,站起來,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繼續賣饅頭;拉糧食的車隊仍然冒風前行,賣了糧食換了些油和布匹;上學堂的孩子與家長爭論着鬼神之說……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下,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託與迷信掛鉤。例如小孩在學堂裏越念越壞,家長認爲是嚇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如此認爲。但讓我感觸最多的是“小團圓媳婦”這一節。她是從小就被婆家給買下來的童養媳,等到年紀差不多(即可以幹活時)就來到婆家生活。小團圓媳婦雖然個子很大,但年齡與其身高不符。小團圓媳婦因爲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飯不想,婆婆爲此發怒,更有“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試想一個人一天挨八頓打,甚至用沸水從頭上澆下來,人昏死之後又用冷水澆醒,這樣的折磨之下,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團圓媳婦過早地體驗了人無知、愚昧下的苦難。

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也爲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嘆惋,更爲那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腐朽而悲憤。儘管在那個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歡樂的一面。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充滿了童趣的話語,便是文中“我”的樂園——後園。在後園裏有着“我”和祖父最歡樂的時光,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記憶。祖父時常被頑皮的“我”捉弄,總有斷斷續續的笑聲從後園裏傳出來。

我與文中小主人公做過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詩。因爲我外公是名教師,小時候就和他去學校。晚上總會纏着外公教我念詩,雖然不懂是什麼意思,還是樂此不疲的重複念。只覺得好聽,重複多次後便記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給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樣,外公有好吃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總會拿給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寫到這裏,已有一個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電話,聊了很長時間。過後,那份想念才逐漸退卻。

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有句臺詞:“人生最甜蜜的快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艱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苦難,然後才懂安慰他人。”或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感觸最深。如今的我們僅僅通過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淺淺的。所以,此時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後悔過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努力朝心裏的那個方向前進,去書寫自己的傳記。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早就知道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看過她的傳記片。前幾天與在濟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說老師要求讀蕭紅的《呼蘭河傳》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要求寫讀後感與書評。

星期六和兒子到書店,一眼就瞥見了印刷精美的《呼蘭河傳》,毫不猶豫地抽出翻閱。第一章是東北小城呼蘭河的概況,冷的出奇的冬天,賣豆腐的、賣饅頭的、拉車的,還有各種小店,拔牙的、賣火燒的等等。作者彷彿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靜、超然的筆描繪出小城的四季輪迴、生老病死,人物換了一茬兒又一茬兒,但小城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同是描繪城市風情,呼蘭河不像《清明上河圖》中汴京的繁華,不似《城南舊事》中老北京的婉約,更比不上鄧麗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颯颯的一股肅殺、一絲無情。

直到爺爺與小蕭紅的出現,纔打破了這冷寂。溫暖的後花園,小女孩頑皮地爲爺爺插了滿草帽的鮮花,香噴噴的烤乳豬、烤肥鴨,藏寶洞似的儲藏室,好脾氣的爺爺、潔癖嚴厲的奶奶,小孩子喜歡誰一目瞭然。換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蕭紅用力透紙背的筆力讓我瞭解了豐富的東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還有東二道街上泥濘不堪、無人管理、總是吞沒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劇人物小團圓媳婦還未出場,兒子便提議要走,我遏制住購書的慾望,把書輕輕地放回原處。

星期天依舊下雨,和兒子來到書店再次拿起《呼蘭河傳》,直接看《小團圓媳婦》、《有二伯》等章節。我吃驚了,爲那個沒有一點尊嚴、任人擺佈的小童養媳,12歲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裏,不如一隻雞、一條狗、一件傢俱,婆婆認爲只有這個媳婦是打不壞、罵不死的。健康活潑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爲了讓她好病,各種土方、偏方、雜方,各路巫婆、神漢、道士紛紛出場,打着“治病”的旗號,花樣百出的摧殘這條生命,其實最有效的.藥是“愛”,但沒人給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麼大個兒的姑娘被剝光了衣服用開水“燙”澡!衆目睽睽,指指點點,暈過去再潑醒,反反覆覆,滿足了街坊鄰居、方圓數里人們看熱鬧的好奇心,滿足了愚昧人們無知無情的試驗!當晚,她便如風捲落葉,了無痕跡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彷彿窺見了阿Q的影子,也彷彿窺見了魯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國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義,蕭紅用年僅31歲的生命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書更瞭解了蕭紅、她的身世、她的傳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蘭河傳》讓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識,但又大不相同……這就是此書的魅力吧,蕭紅的經歷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繪的人生舞臺的各種角色,能夠與她情感相通,悲喜與共……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後,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裏,“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着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着,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爲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社會的壓迫,這麼活潑可愛的小人兒死去了。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蕭紅道。這樣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裏行間卻在鞭撻着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淒涼麻木的生活狀態。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寒冷、悲愴、寂寞、蒼涼,但有些人和事,在這迷信封建的社會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許的溫暖。例如,馮歪嘴子。

在馮歪嘴子成親後,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謠言層出不窮,他受盡了奚落和嘲諷。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不久死去,當大家又準備看他笑話時,他卻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將兩個孩子撫養大。在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時,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馮歪嘴子是生活的強者,是抗爭者。他的身上閃耀着戰鬥的韌性。

蕭紅描繪了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卻着了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呼蘭河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歷經百媚世俗的滄桑感,是在艱苦環境中敢於拼搏的鬥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離封建迷信、摒棄封建習俗。

這是一部散文敘事大作,也像一首敘事詩。有的故事是那麼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帶給我們希望與光明。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5

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的滋潤才能充實。這次我看的是《呼蘭河傳》。

蕭紅,是與張愛玲並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講述蕭紅兒時回憶的小說,描寫了家鄉呼蘭河的生動畫面和風土人情。同時以生動、抒情的文筆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當地人們平凡、落後的狀況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戲臺子、報廟會、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特別是祖父的園子。蕭紅有一個非常愛他的祖父,他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後院。她到處採黃瓜捉蝴蝶。這是她兒時回憶中最美好的樂章。蕭紅的童年似灰色,卻又似彩色。在充滿迷信的灰色封建社會裏,蕭紅用自己的天真描繪出彩色“小時候”

看到祖父的園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個非常愛我的姥姥。我們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那麼大,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有那麼多水果蔬菜,但它依舊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那裏是一片金黃的麥田,我喜歡趁姥姥忙活時悄悄地躲在麥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時,我會從他身後溜出來嚇她一跳。這時候,她總會寵溺地搖了搖頭,眼底滿是笑意。用不太標準、帶着點鄉音的普通話嘀咕着:“真淘氣!”一到這時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靜,打起瞌睡。這時姥姥總會拿起蒲扇,在旁邊幫我驅趕着蚊蟲。就這種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膩,姥姥做不膩。姥姥幹活時,我總喜歡跟在她身後看她做,時不時伸手幫一下、摸一下。雖然一直在幫倒忙,但姥姥從來不說,只是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應付兩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煩了就在麥田裏跑來跑去,嚷嚷着要姥姥來追。一不小心就摔了個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當頭,大家忙着收割麥子。我忽然大喊一聲我們玩捉迷藏吧,姥姥你來抓。說完便躲起來。我悄悄走到一個人身邊對他說:“嘿,快躲好,小心被發現啦!”那人只是不耐煩地抖腳叫我走開。我又分別來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身邊,卻收到一樣的回覆。我生氣不理他們,一個人躲在角落,不發出一點聲音。時間一點點過去,太陽已經偏西。我暗暗高興:你們永遠找不到我。不知又過了多久,還是沒有聲音,我一下跑出來,想向大家炫耀,忽然發現天已經黑了。月亮已經和太陽換好班,帶着星星們上崗了。地理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昏暗的黃色燈光。田野裏傳出蟋蟀和蛤蟆的叫聲,空中時不時飛過一羣烏鴉。我嚇了一跳,連忙往家裏跑。一回到家裏,大家看見我帶着草的雜亂頭髮,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哈哈大笑起來。

蕭紅帶給我們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轉的、回憶的詩章。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封建社會中的幼兒蕭紅。積極樂觀的他更是告訴我們:不要過早的感嘆童年即將過去,珍惜現在的幸福和天真纔是最重要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這個暑假,因爲《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着,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裏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爲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幹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於,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盪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爲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願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爲人死後,會到陰間裏去。親人們就得做這麼一套:陰間裏怕是會餓着,會凍着,會累着。就得爲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爲了活着而活着,爲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說,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裏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淨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後的迷惘。

······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7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因爲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着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裏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裏,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着我們玩……

讀着讀着,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這裏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爲窮,因爲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爲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麼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麼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爲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麼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裏的人們,已經覺着,生不如死,死後,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XX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裏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村民,活着的目的僅僅正因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着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裏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愉悅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裏,蕭紅與祖父一齊生活,一齊玩耍,一齊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就應就是這個樣貌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齊,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着咱們玩……

讀着讀着,我不僅僅會想起自我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着。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裏,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着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那裏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正因窮,正因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母親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正因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我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樣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樣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爲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一樣?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樣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我,難道不能夠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裏的人們,已經覺着,生不如死,死後,就能夠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一樣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着沉痛,隨着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咱們的吧,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蕭紅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看,竟覺得再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過,卻在心裏一點一點蝕出一個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淚。

常道人生是苦樂參半,有時樂觀一點,就把吃苦當吃補,斬釘截鐵對自己說只要努力奮鬥,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鬆懈,不敢退縮,臉上帶笑,心也要拿鋼筋水泥加固過,就怕一旦動搖再難鼓起勇氣。這人生啊,說不艱辛是騙人的。若碰上某個深夜心思彷徨的時候,看到悽婉的文字,不自覺就會放緩了呼吸,放鬆了情緒,任寂寞席捲而來。想着罷了罷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請神的人家爲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沒有?卻使鄰居街坊感慨興嘆,終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

“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特別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

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路的人在夜裏訴說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

人生爲了什麼,纔有這樣淒涼的夜。”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着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家的每間屋子每個擺設,當然還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壞的,不好的不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優美,壞的也不會有多可惡,總是命當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說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塗,也沒見人說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遊漂,漂着漂着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牆頭上,越是鮮明,就越覺得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着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麼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不該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說,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芸芸衆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麼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裏,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而我絕對不能這樣,我連那個崖邊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蝕出的大坑,可以填上;鬆動的圍牆,可以修補;悲涼的人生,卻有什麼方法補救?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一樣,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爲各章,但又像描述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可是當時的民衆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儘管把這個坑填平並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細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我!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閒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述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那裏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僅有在祖父那裏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歡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後花園裏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述幾家鄰居,有餵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齊工作,一齊唱歌。那裏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裏面住着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我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述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後",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悲痛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爲不易,可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譭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後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僅有在兒子身上,他不在絕望,看到了期望。

故事講到那裏,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矛盾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能夠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張乃瑩(蕭紅),一個成長在呼蘭河的孩子。她用她獨特的筆法描述了童年。在這本書裏,有人物卻沒有主角;敘述了故事,卻沒有主軸。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卻是“回憶式”的巔峯之作。

初讀此書,蕭紅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見不到的樂趣讓我癡迷嚮往。再讀,才發現了蕭紅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蘭河這小城裏邊,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此刻完全荒涼了。大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種着,也許此刻根本沒有了。”

“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裏的泥土裏,年年種着一成不變的蔬菜,其餘的空地或又是雜草叢生,或又是花開滿園,或又是白雪皚皚;也種着一個解事頗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麼單調,一個種着菜的後花園,一個破舊的後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夠消遣兩個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獲得愛的全部來源。坐在門檻上,看着鄰里鄰居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麼個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死了,馮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這又怎樣呢?她小小的心裏永遠像一湖平靜的水,望着遠處依舊是波瀾不驚。

呼蘭河這個小地方也是充滿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裏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規律地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賣饅頭、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個小小的泥坑讓人們討論了大半年,卻似乎根本沒人在意,路還是照樣走,日子還是平常過。日曆上,時光嘩嘩嘩地逝去,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趕廟會,唱秧歌;但年復一年,人們何嘗不覺得重複單調?但他們安於命運,也就沒覺得有什麼了。蕭紅幼小的心靈看着這樣的生活,卻下意識的反抗,她熱愛卻又抗拒這一切,於是,就有了作家的蕭紅,有了含着眼淚微笑回憶故鄉的蕭紅。

這個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獨的緊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過着寂寞的生活。《呼蘭河傳》是一本寂寞的書,蕭紅用看似熱鬧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獨寂寞。小城裏的單調、枯燥、乏味讓蕭紅寫出了些許歡樂的意思,卻又發覺,歡樂裏還是刻板的寂寞。一個兒時跟祖父呀呀學語背唐詩的女孩,用她獨特的視角把她兒時的一切寫進了一本書裏。而我有幸品嚐到了她的寂寞。

或許是天嫉英才,蕭紅這股中國文學上清新的風不再盪漾,可她留下的一切,以讓世人對這樣一個女子欽佩。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這個呼蘭河邊寂寞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巔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