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著作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教育著作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教育著作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教育著作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著作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著作讀後感1

談到《教育學》,我似乎一點都不陌生,上師專時作爲一門課程來學,參加工作後又培訓過一次,升本科時還培訓了一次。次數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認爲並沒有能真正把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參加工作十年了,面對一個個教育難題,自己還是無所適從。爲了讓自己對教育這門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爲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這本《教育學》,細細地品讀,希望它能給自己以新的啓示。

翻開這本顯得有點陳舊的書,又看到那個問題,"教育學是什麼?"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爲什麼要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活動?原來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社會要延續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逐漸完善起來,並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教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社會共同存在、共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範疇。看到這裏,我心頭涌起一種強烈地自豪感。因爲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爲一名教師,自己感覺是無尚的光榮。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職業,自己真的應該投入整個身心去認真地工作,不僅僅是投入精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想想平時的自己,也曾爲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爲在新課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講課而彷徨,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逃避的心理,現在覺得真不應該,自己今後要打起精神,帶着神聖的責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讀,這本書又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學生素質及培養、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使自己對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又得到了一次回顧,在讀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一些對教育這門科學的新認識:

一、教師要解放學生,解放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一絲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其激動不已的讀物,從來沒有執着地思考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肯定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話語告訴我們,原來良好的教育講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縛,不是鉗制,它需要釋懷,需要解放。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啓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可是現在教學的現狀是,學校似乎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引學生去感知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點放在對成績的要求上,不僅要排名次,而且對優A率及達優率也要排出來。老師們爲了讓學生出成績,不停地加班加點,佈置的作業也很多。學業生每天疲於應付,缺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生的思想和身心難得自由,天長日久,學生整天到晚都處在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許,他們小小年紀,但已經開始有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所以,作爲教師,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學生淹沒在題海戰術裏,不要再讓學生寫作業寫到很晚。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美好而輕鬆的童年,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並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學會體驗愛,這樣,學生會很快樂,而我們自己也會工作得很快樂。

二、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以往的"教師中心論",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關係的緊張,而"學生中心論"又削弱了教師的職責,對學生成長同樣不利。其實,在現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主體間性"。這種關係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評判。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寬容、溫厚之心。努力減少一些苛責、失望和冷漠,增加幾分理解、信心和親切。努力從學生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上,分享滿足、愉悅和歡樂的情緒,能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時間、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師纔會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學工作纔會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進行。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讀《教育學》,給我以新的啓示,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讀書中進步,讓我們繼續讀書吧!

  教育著作讀後感2

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纔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英語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說着、做着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爲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說,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說: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裏,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說,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爲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多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讓他們單獨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確實是強其所難。爲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踊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裏,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教育著作讀後感3

剛剛拿到《教育常識》這本書一個星期,簡單的把書的第一部分看了。淺談幾點自己的感受,管中窺豹,此時的所思所想難免片面。

首先,在開篇的第一章就講到教育常識是人性常識,教育常識的原點,就是人性常識,也就是對人的天性的認識。教育必須建立在尊重人性的基礎上,即使我們教育的對象是特殊的兒童,也必須如此。有的時候,常常懷疑這些智力障礙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多少人性的殘留,有的是那麼天真可愛,而有的則什麼都不知道。

甚至不僅我自己,連他們的撫養人都對他們喪失了教育的信心。我不禁在想,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有多少可能性等待我們去喚醒。既然教育是建立在對人性尊重的基礎上,我們對特殊孩子的教育就應該是建立在孩子存在着特殊性的基礎上,即智障的兒童學習能力較差,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我們怎麼能根據普通學校的課程時間安排學生的課程呢?

其次,在第二章寫到“每個人是宇宙間的獨一無二”,即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與衆不同的。我們的學生更是如此,我們不能給他們制定整齊劃一的目標,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自己的獨特的位置上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我們爲什麼要讓所有的智障孩子都要會背古詩,爲什麼所有的孩子都要會背乘法口訣,有些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多安排一些文化課程,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完全可以學習別的技能,甚至發展爲一技之長作爲生存的技能,還有一些寫字寫不好的學生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成爲一個交際能手也說不定(比如做個售貨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一味的盯着學生的文化課程不放,而放棄了學生別的天賦。

  教育著作讀後感4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名讀書人,尤其是我們處在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時代,只有堅持讀書,並學以致用,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從《中外幼兒教育名著解讀》這部書中,我瞭解了幼兒教育思想發展的四個階段。書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則不因爲時代變遷而失去價值。所選的都是古今中外流傳的教育經典,是各個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對人類教育的發生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理論。其中有很多當代有影響的教育理論家的代表作和國際組織的教育報告。這充實了我們幼兒教育理論工作的實際需要,也爲我今後的幼兒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書中,最令我驕傲的是我國創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驅——陶行知。他指出“兒童是有創造力的”。他通過“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頭腦、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培養兒童創造力的“三個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營養,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礎的良好習慣,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詳細的閱讀後我知道了,創造力雖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創造的,但教育能啓發、培養、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一定要有民主的關係。由此我也明確,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時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誘、耐心啓發、因材施教。如果對受教育者施以強制,那樣只能培養出唯唯諾諾、墨守成規的庸人,培養不出富有創造力的天才。

皮亞傑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放手讓兒童去動手、動腦探索外部世界,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系統。教師應該佈置情境,提供材料,讓兒童自由操作、實驗、觀察、思考,自己認識事物、發現物體、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

書中還闡述了蒙臺梭利教幼兒自由的原則;蘇霍姆林斯基爲了兒童的發展而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光輝形象;杜威的“學校即社會”。外國幼兒教育家的傑出理論,照亮了我幼兒教育的前進道路。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內心獲得了充實,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遠的目標。

  教育著作讀後感5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牛頓曾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頓的親人中,除了年邁的祖母和改嫁的母親外,還有一個親舅舅。他叫威廉·艾薩庫,畢業於劍橋大學,是一位牧師。威廉從牛頓安靜、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識地感覺到牛頓身上有別的孩子沒有的東西。

對學習毫無興趣的牛頓,在期末考試中總是處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學就給牛頓起了個綽號,叫他“笨蛋牛頓”。威廉舅舅對此很不滿意。爲了培養牛頓的學習興趣,威廉經常給牛頓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等。一有空閒,威廉就到農場給牛頓講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開導下,牛頓對讀書有了一些興趣。舅舅又給牛頓買來科學方面的書籍,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這些書都是關於數學、生物和科學簡史等方面的。他想,讀這些書也許能夠培養牛頓對科學知識的興趣。牛頓的成功是對威廉舅舅最好的回報。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師都能像牛頓的舅舅那樣,耐下心來,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調皮好動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熱愛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唱歌、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

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着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着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還是舅舅、姑媽、後媽等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爲了可能!

  教育著作讀後感6

《幼兒教育》雖說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兒教育》,我都深有感觸,因爲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誠的“教養筆記”、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如此深動,尤其是教養筆記,真的能讓人受益非淺,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啓示。

“教養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很感動,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圖書架旁的碎紙片”,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架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的破壞,爲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爲了摺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爲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摺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纔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班是早期閱讀實驗班,孩子們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點跟這裏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兒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