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功利主義》讀後感範文

《功利主義》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3W 次

“功利”對人生對社會有何意義,怎麼樣纔是“功利”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後有幸讀到穆勒的《功利主義》一書,解決了一點困惑。

《功利主義》讀後感範文

“功利主義”在大部分人看來是一個貶義詞,是一切以利益爲行動指南的人生觀。但細細想來,誰不以利益爲驅動力呢?有人說老莊這樣的人淡薄,不會看重利益。這種說法實際是錯誤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利益的判斷標準也不同。對老莊而言,遠離塵世是一種快樂,這樣的快樂對他們來說就是利益。人之趨利避害的本能正如“功利主義”的基本思想:功利原則或獲得最大幸福乃是任何生活行爲的根本目的。

對於不同的人利益(快樂)的來源也是不用的,概括來說有兩類,即高等的幸福和低等的幸福。低等的幸福即能滿足感官快樂的物質的幸福,高等的幸福即滿足感情和理智快樂的藝術的成就、詩歌的想象、對人類過去和現在的作爲和將來的瞻望,以及自由、自尊心、權力、聲望、美德等等。穆勒認爲低等的幸福是短暫的、不穩妥的,甚至快樂後還會帶來痛苦以至危險,而前者則更持久、更穩妥,因而是更可欲求的。能夠享受高等幸福的人和能享受低等幸福的人最大區別在於,後者只知道個人的快樂,甚至於爲了個人的快樂而不惜犧牲他人的快樂。而前者則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爲目的,他個人的幸福在於使旁人因之而受益,他們甚至準備必要時犧牲自己的幸福而爲全社會的人去謀共同的福利,那些“英雄烈士”便是這樣的人。

一方面,按功利原則,每個人都將獲得快樂、.免除痛苦作爲人生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官能較高即能享受高等快樂的人應該以他人或全社會的公共幸福爲自己的最大幸福。要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的途徑則是不要把道德只當作倖福的手段,而應把它看作是目的。這句話怎麼理解呢?例如金錢,由於它可以買到直接導致快樂的東西,因而它就從作爲手段而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變成了目的本身,這當然要經過不斷重複用錢導致快樂的行爲,逐漸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習慣,以至於人們愛金錢甚至愛金錢所可能買到的東西。除了金錢之外,權力、名聲也有類似的過程。那麼又如何理解美德使人幸福得到利益呢?這和金錢使人快樂而人們將金錢作爲目的的道理是一樣的。美德是他人和自己所公共認同的,行在衆人眼下的善能使他人讚揚,默默行善能使自己的心得到慰藉或者舒暢,因此這種公認的良心能使做的人獲得利益(快樂),於是很多人就自覺地堅持行善行,以至於有些人即使受苦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要堅持去追求它。

剛成年的人容易抱怨:還是小時候的玩伴有真感情,人長大了交往都是因爲利益。按照功利主義“功利原則或獲得最大幸福乃是任何生活行爲的根本目的”與“高等幸福、低等幸福”的理論,無論是小時候的玩伴還是成年後結實的人實際都是爲了利益(幸福)而交往,只是不同時期的人對利益(幸福)的解讀不同,因而造成了行爲的不同。小時候的玩伴認爲能有人陪伴,能分一點好吃的、好玩的就是幸福、就是利益了。而人成年後,就更多地考慮生存、安全感、地位、榮譽等問題,因爲這些東西才能讓大部分成年人感到幸福。因此,他們就開始追逐這些東西來滿足自身對幸福的渴望,哪怕犧牲暫時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但是,對於官能更高的人來說,在生存、安全等都不成問題的情況下,榮譽、地位也不能滿足他們對幸福的需求,而是讓他人幸福、社會進步才能成爲他們奮鬥的幸福目標。這樣的人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少之又少,引用耶穌的話來說,即:“待人像你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像愛你自己。”這就是功利主義的最高理想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