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駱駝祥子》讀後感

有關《駱駝祥子》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導語:作爲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似與過去脫了軌,我們無法理解新中國成立前百姓的生活爲何如此艱辛,也想象不到當時的社會如何黑暗。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駱駝祥子》讀後感,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駱駝祥子》讀後感

  《駱駝祥子》讀後感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他初到北平時,是一個勤勞,善良,堅毅的人,他的夢想是靠拉租來的車,自己掙夠錢,然後買一輛屬於自己的洋車。在這種夢想的指引下,經過三年的辛苦努力,他終於用血汗錢換來了一輛自己的漂亮洋車。可惜在不久之後,這輛車被軍隊搶走了。在這之後,他又重新開始攢錢,可是辛辛苦苦攢出來的積蓄又被孫偵探敲詐走了。他被迫與虎妞結婚,用虎妞的積蓄終於買上了一輛車,可是又不得已把它賣掉,用來安葬虎妞他的人生中充滿着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也不是沒有過掙扎,沒有過抗爭,可是社會的黑暗終究還是讓他漸漸湮滅了內心的火光,變成了一個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人。他開始偷奸耍滑,吃喝嫖賭。他最初的純潔靈魂已經殺死,空留一副空虛的皮囊。

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這個角度來說,祥子的故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從前的他敢於與現實抗爭,去追求美好的東西,可他最後還是輸給了現實,成爲那個醜惡的社會中千千萬萬的犧牲品中的一個,就像那些他曾看不起的,好吃懶做的同行一樣。不知道那時,他有沒有想過,其實他周圍的每一個人,不管是已經變得如何醜陋可憎,內心深處也曾有過夢想?只不過他們終究都逃不出命運的手掌,被生活的磨盤碾壓的粉碎。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寫道:“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這最後的結尾,正是對祥子,也是對那個時代中所有像祥子一般的人的悲哀的評價。

  《駱駝祥子》讀後感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祥子。他是個拉車的人。爲了苦賺錢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連一杯奶茶都不捨得喝,後來買到了車,但有連人帶車被兵綁到了兵營。後來祥子逃出來了,混亂中拉走了幾頭駱駝去賣掉,得了“駱駝祥子”的封號。後來錢被人奪了,又買不到車了。不得已與一心想和他在一起的又胖又老的男人婆虎妞成親,虎妞給他買了車。

後來虎妞因難產死了,祥子又賣掉了車辦了喪事。祥子有點覺悟了,他拒絕了與他同甘共苦的小福子的委身,小福子爲了養活兩個弟弟淪爲妓女。等到祥子悔悟已經晚了,小福子因爲受不了而上吊自殺了。祥子徹底絕望了,他沒了理想,他吃、喝、嫖、賭,已經沒了心。祥子沒法再騙後,就成了送殯的,但他總是和人爭,是個徹底的個人主意者。

祥子一開始滿懷希望、年輕力壯,到後來騙吃騙喝,變成了頹廢的車伕。可見命運的折磨使人不堪,窮人的苦難使人放棄了理想。理想對於窮人來說真的是奢侈品窮人每天爲了溫飽、爲了同命運抗爭,已經沒有了理想,也沒有幸福可言。人們總會問爲什麼要放棄希望、放棄理想?爲什麼不努力奮鬥?對於窮人來說是很難的,溫飽就是他們的理想,成家立業簡直是遙不可及。祥子只是個沒有自己的車還借車拉車的車伕,養活一家子已經是個大問題。以至於祥子最後放棄了希望,和那些人一樣騙吃騙喝,沒有了理想,也沒了一顆善良的心。

不管何時何地,人都要有希望,要努力、堅強,總會有成功的時候,就像人們所唱的:“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駱駝祥子》讀後感

在這個寒假,我讀完了一本名著《駱駝祥子》。《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老舍自己最鍾愛的作品,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曾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語。

每當想起《駱駝祥子》這本書,腦海中就有一個追夢者的身影在我眼前飛奔,拉着他剛租來的車,好像那車裏裝載着一生的幸福,這個追夢者就是《駱駝祥子》的主人公——祥子。

祥子,作爲一個勤勞善良的下層小人物,他滿懷的生活夢想,一次一次地被現實擊破,最後終於被逼到了墮落的深淵。有時候,我真的很想拿起筆,爲祥子的故事添上一個完美、圓滿的結局,可是我發現我錯了,我聽說過一句話,它叫做“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到達彼岸。”但是祥子呢?他最後墮落了,所以老舍先生沒有給他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是用同情的筆墨描繪出了一幕悲劇。

說實話,我羨慕過祥子,爲他追夢的熱情而感動;我同情過祥子,爲他的遭遇而埋怨世事不公;我敬佩過祥子,爲他一次次重新燃起希望而高興。可是他帶給我的卻是失望,無盡的失望。從前,他是那麼樸實、善良、講義氣。現在。祥子卻用他的樸實、善良來欺騙朋友,利用朋友。他不再有夢想,這令我心寒。

祥子的悲劇,揭露了舊社會的無比黑暗,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與同情,也同時告訴我們:在那個年代,僅憑個人的力量來擺脫貧窮是做不到的。

我們的生活是幸福的,這讓我慶幸。讓我們爲夢想而奮鬥!爲人生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