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1

人類與動物界的最根本區別就是人類會製造使用工具並從事生產勞動,而動物則不會,而製造使用工具則是通過有意識的思考來完成的,從事生產勞動也是需要有意識的思考。

在人類社會當中,一個人能否有意識地、獨立地思考是判定一個人是否真正優秀的關鍵所在,優秀的人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對此進行自主思考。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會遇到各種問題,我們都會去提問,但是提問的目的如果僅僅只是爲了獲得答案,那麼這個問題就失去了相應的價值,因爲提問絕不是爲了輕而易舉地獲得,而是爲了逐步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形成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一個優秀的思考者往往是一個好的提問者,但是一個好的提問者就不一定是好的思考者。就像從事記者職業的人,在大部分場合,大多數時間,他們都是在提問,在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思考,很多的提問都只是讓被問者感到了難堪,因爲他們覺得這樣才更加的有料可寫,但這有什麼用呢?隨波逐流,成爲絕大多數人,渾渾噩噩地過着每一天,重複着自己本就無聊的生活。而作爲最基礎的人,我們去提問,去質疑,目的不是爲了讓別問者難堪,而是讓自己通過提問進行有意識的思考,從而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在人類發展的歷程裏我們可以看到,答案並不能推動思維的發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展的是問題,像電力行業,法拉第、麥克斯韋等人都是通過提出對前人的質疑,然後去思考這種問題,纔有了現在的電學、電磁學,纔有了人類的巨大進步。可想而知,做一個好的提問者不如做一個好的思考者。

思考又分爲獨立思考和被動思考兩種。獨立思考是通過個人對某一種現象提出相應的問題,並進行實驗觀察,有意識的思考,從而最後得出相應的正確結論的過程;而被動思考則是最普遍的,比如我們在學習階段,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根據我們的學習進度佈置相應的作業,提出相應的問題,我們來解答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被動思考佔主導,因爲我們僅僅只是爲了做出答案而進行思考,並沒有根據所學知識對某一問題進行思考並提出獨特見解。在學習當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是大家在一起做題的過程中看到某一部分人跟自己的答案不同,就對自己產生懷疑,而一旦大部分人跟你說你做的有問題,那麼很多人就會放棄自己所做的,因爲如果要反駁,就要進行大量的思考過程,而人一旦有了可以依賴的捷徑,就會放棄自己正在走的路,因爲往往一個大衆所認可的答案會阻止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是由於我們的思維更習慣於尋找認同而不是尋找真相,而一個優秀的獨立思考者會不時地提醒自己:我的答案就一定是錯的.嗎?有沒有更多的方法去驗證這個問題?針對這個問題能不能發掘出更深的問題從而進行探索性創新呢?所以說獨立思考要比被動思考有意義,更加的珍貴。

話說回來,我們研究生所需要的就是獨立地思考,因爲這跟以前的學習都不同,以前的學習都是填鴨式的學習,那些知識你只需要被動地接收就行了,但是研究生就截然不同,我們需要切換以往習慣的被動思考的方式,逐漸轉變成主動地、獨立地思考。老師並不會將你所需要的知識手把手地交給你,而只是根據你的學習方向提出指導建議,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己去思考,去主動的學習,所以我覺得咱們長理開學禮選擇的《輕鬆學會獨立思考》這本書真的是太及時了,這本書很好的指導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將思考的學習方式類比競技類項目的鍛鍊方法,一步一步的指導我們去學習獨立思考,很感謝學校贈送的這本書,能夠讓我更快更好的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最後,我想用我感觸最深一句話來結尾,那就是:很多時候,你真正的困境不是生活中沒有選擇,而是你的思維限制了你的選擇。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2

9月13日上午,我們參加了師生交流會,在會上週任軍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句話,其大概意思是小學學知識,中學學規矩,大學學思維,研究生學解決。作爲一名剛剛開始研究生生活的我來說,我現在大概還處於盲從思維的階段,還沒掌握如何獨立思考。而正是通過對這本《輕鬆學會獨立思考》的學習,我漸漸地對有些事情有了一定的淺顯見解。以下是我按章節得出的一些感想。

一、無處不在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像我們大多數人以爲的那樣,深奧乏味難懂,事實上它存在與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收集各種知識,而缺乏思考的框架,最終你大腦裏的所有知識會成爲你的負擔,羈絆住你通往正確道路的步伐。那麼,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羅伯特.恩尼斯先生認爲:“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於決定我們去相信什麼和做什麼”。換句話來講就是: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對於自身的反思,使得自己的意念和行動變成合理的思考。

大家耳熟能詳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而立即興奮地從水中跳出來,進而得以逃脫。同樣是水煮青蛙實驗,把青蛙先放入裝有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而會因爲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感覺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終被活活熱死。

這個例子就說明了,當我們在判斷某件事情對與錯的時候,不能夠單憑一些默認的習俗或者大家一致認爲的觀點就輕率概括,有點像以偏概全,要經過自己的判斷或者提出假設一步步的進行判斷,當然也要藉助一定的工具來搜索。就是文中所說的搜商,權威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確的。

二、學會提問是走向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真正的思考,往往從提問開始。一個優秀的思考者,他提出的問題也是高水準的。因此,學會獨立思考,應先要學會提問。在面對不同的對象,也應該有不同的提問方式與策略。在考研錄取通知發下來之後,我們學院舉辦了“考研經驗分享交流會”,在互動環節有一個女生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想考研,可是我應該怎麼安排時間?”可能在她心裏,考上研究生的學長學姐的經驗一定適合她,只要按着我們的方式來一定有個好結果。在我看來,她完全沒有進行獨立思考。我們都知道,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從小到大都在逐漸養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有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三、如何獨立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

周任軍教授曾說過:“學的再多也就是領域中的常識,而常識帶不來優勢!百度上能搜到,憑什麼要請你呢?追求極致地幹吧!”是啊,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大家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是網絡。有一句話叫做“你所面臨的問題很多人在很多年前都遇到過,答案早就有了,而且就在網上”。但是,這些信息真的就是能解決你問題的信息嗎?作爲研究生,我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我們真的是在讀研究生嗎?如果一味地按着原來的思維方式來學習,可能三年以後的我們會發現,我們可能讀了一個假研究生。周老師曾告訴我們,爲了培養我們寫論文的能力,首先就是先閱讀大量文獻,而閱讀的文獻一般是CSCD、EI、北大核心級別及以上的論文。高質量的文章會給我們帶來好的效果。

四、邏輯陷阱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邏輯陷阱,而這些陷阱會讓我們深陷其中而不能正確地進行批判地思考。比如說:河南人就是騙子多!這讓我作爲一個河南人表示深感困惑。從大學開始就經歷過“地域黑”,他們總是吐槽各種各樣的事情,好像我們河南就真的是那樣的。這就是輕率概括,總不能因爲極個別人的行爲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結論。而且這種言論也會傷害我們的情感。再比如說人身攻擊,在生活中有些人試圖憑藉某人的品質、背景、家境、地位等,作爲質疑某人的觀點或者理由。這時候我們應該想一下,我們是否陷入了“訴諸人身”的邏輯陷阱呢?

記得周任軍教授曾說過:科學研究需要投入與努力,更需要探索性思維。作爲電氣研究生,我們應該緊跟電氣行業發展的潮流。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努力拼搏!

  《輕鬆學會獨立思考》讀後感3

作爲學生,我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面對着一道理科題目/作文題/生活難題,竭盡全力想要思考出一個解決方法,可以感覺到大腦在開足馬力絞盡腦汁,但一段時間後卻沒有任何收穫。後來才知道,這種現象叫做大腦空轉——精神處於活躍興奮狀態,但卻沒有做實際的工作。我想,我沒有學會怎樣思考。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知道秋葉老師和黃鑫老師這兩個個人的。當時我在爲作文蒐集素材,無意間撞入了兩位老師的豆瓣空間,看到了一堆日誌——對我來說簡直如寶藏一樣的東西——覺得秋葉老師的話語很有親和力,很容易理解,而且說到的東西基本上是微觀操作層面的事物,可操作性極強,然後就關注了微信,買下並讀完這本教我如何思考的書。

這本書一共8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章爲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他自己的定義:“批判性思維就是對自身進行反思,使得自己的行動和信念變得合理的思考。”批判性思考必須是理性的和反思的——亦即有理由的和經常對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這些根本性的事物再思考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作者的另一個描述——批判性思維決定我們相信什麼並去做什麼,瞭解影響我們思考的要素,並對自己的初步觀點評估調整。

另外,作者覺得“批判性思維”的名字好高大上,所以自己給他換了一個接地氣的名字:獨立思考!

第二、三章爲第二部分,主要告訴我們怎樣提問。

這一部分,作者是想提醒我們提問時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條件。簡單的例子:“我要不要出國留學啊?”第一,沒有給出提問者的經濟條件;第二,沒有給出提問者的學習情況;第三,沒有給出提問者學習的專業;第四······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要讓自己的提問得到有效的解決,必須自己對這個問題和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查,給出足夠的條件,這樣纔有可能得到有效答案,否則就不要怪別人回答“百度一下”四個字了。

當然,學會提問是一門大學問,所以這部分內容不會只有這些,需要大家自己進行挖掘。

剩下的章節則爲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大學生想學一門新的學問的人應該如何學習。

這一本分給我們說明了整體式學習的理念、教科書閱讀方法、學習計劃制定原則、大學各門課程的學習指引、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的技術。前文講過,張志和黃鑫兩位老師介紹的多爲微觀操作層面的技術,所以這一部分的要點分散而細微,在此不作贅述,但這些細節操作正好與當下各種流行的宏觀理念互補,讓我們更好地掌握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雖說這本書是爲大學生而寫的,但裏面很多東西是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最有用的,是它提出了“思考框架”的理念。個人認爲,所謂“思考框架”是一套進行分析的角度或者說順序,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方向標。比如作者在書中提出的“人—事—物—勢”框架,就是讓思考者在思考問題是從這個問題涉及到的人,會發生的事,有影響的物,以及未來的趨勢來想,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情景後,下決定。不得不說,“思考框架”這種東西能簡化思考難度,縮短思考時間,適合大多數思考者使用。

我自己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思考框架是爲寫書評而生的一套思考順序:先介紹讀書的背景、再介紹書的內容和結構、然後是作者的語言風格或者文筆、其次是自己的感想收穫、最後是對書的定性評價——推薦或保留意見。

思考框架的形成過程大概有兩種:

一、將已有的框架移植過來。當見到別人的框架挺好,或者自己原來用來解決別的問題的框架挺適合的時候,將已有的框架作一定的修改,就產生了一個用以解決新問題的新框架。

二、從零開始生成。在面對一類前所未見的新問題時,自己不斷思考,反覆試驗,得到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通過對經驗的總結和對其他同樣面對過相似問題的人模仿請教,自行設計新框架(這裏我論述得不清楚,因爲自己也沒遇到過這些情況,幸好這些情況並不常見)。

另外,這本書既然是爲大學生而寫,那麼自然也會重點講到大學學習。在書中,作者着重提到要我們建立學科的思維。這個我不太清楚究竟是什麼,不過我想肯定要回答下面幾個問題:這個專業是學什麼的?這個專業有什麼用?這個專業有那些課程(知識點)?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不僅大學生能用,任何想要學習一門新學問的人都要好好學習這本書的內容。

而且,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可如果真要回答起來,恐怕不是這麼容易吧?

我想,大學生、任何存在大腦空轉問題、或者想要學習一門新學問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書中的方法基礎而實用,當然要付出一定的心思和努力。然而,在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掌握了思考能力的人,競爭力要比其他傢伙強上多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