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反脆弱讀後感

反脆弱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反脆弱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反脆弱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反脆弱讀後感

反脆弱讀後感1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啓發寓意的書,作者是著名經濟學家、風險投資家尼古拉斯。塔勒布,這本書總共分爲25個章節,通過一個個看似鬆散毫無聯繫的案例向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脆弱”,什麼是“反脆弱”,爲什麼要學會反脆弱,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和方法。

一個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個塑料杯,它不會破碎而會在地上彈兩下,所以塑料杯是強韌的;想象一下有種杯子,當摔到地下的時候,它非但沒有破碎反而變成了兩個杯子,這個時候它就是反脆弱的。書中所言的反脆弱簡單說來就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擊下獲益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書中,塔勒佈告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則,他找到並定義了“反脆弱”類事物:每一個事物都會從波動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脆弱性是指因爲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性則是指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藝術,即情緒的不穩定性,思維的鬥爭。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強壯,謠言或暴亂在有人試圖壓制它們時會變本加厲一樣,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爲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作爲一個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內心,積極尋找改變和挑戰。塔勒布的最後一段話,寫出了我的心聲。玻璃是死的東西,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請記住,如果不覺得飢餓,山珍也爲也會味同嚼蠟;如果沒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結果將毫無意義;同樣的,沒有經歷過傷痛,便不懂歡樂,沒有經歷過磨難,信念就不會堅固;被剝奪了個人風險,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沒有意義。

反脆弱讀後感2

不知道耗時多久, 從手機轉iPad又換成了手機。 還是決定寫一下感受。

讀書的起因是不想讓某些人用我不熟悉的理論和別人交談,真正開始讀了覺得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最起碼在自我認知上, 又給了一個新的路徑、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作者在小結中寫道,其實這本書就是圍繞一箇中心思想,即反脆弱展開,書所有句子都是中心思想的.推導、應用或解釋。這就導致書中出現了特別多的經濟學或者醫學概念,比如林迪效應、黑天鵝事件、醫源性損傷…… 也導致了初讀這本書時,興趣盎然,讀到中途,覺得懵懵懂懂,後期依然磕磕絆絆但咬牙堅持了下來,畢竟,我也是一個反脆弱的堅定支持者。

書中,對我啓發較大的也是反脆弱這個概念,本人在生活中也一直都偏好着不確定和隨機性,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反而能茁壯成長與壯大。

書中有意思的理論太多太多,我在看書時,着重摘錄了幾條:

1.黑天鵝事件:指造成廣泛、嚴重後果,不可預知的、不定期發生的大規模事件。

當你尋求秩序,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當你擁抱隨機性,你卻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2.你的身體比你對未來更有預測性。

全力以赴做到極致。

在經濟活動之外,最具反脆弱性的事物莫過於難以泯滅的愛或恨。

給我們帶來最大利益的,那些曾經努力傷害我們但最終未能如願的人。

3.微小的騷動和焦慮滋養了靈魂,讓物種繁榮的不是和平、是自由。

要將重點放在行動上,不要過於依賴外界的評論,在別人的態度面前保持強韌性。

用書中一句話結束我的閱讀,普羅米修斯熱愛無序,埃庇米休斯憎惡無序。

反脆弱讀後感3

初次讀這本書被"反脆弱"這個概念吸引到了,只聽說過脆弱,不脆弱,卻不甚瞭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義。大體來說,反脆弱指的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獲取收益,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玻璃杯放到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個杯子,被摔到地上後不僅沒有破碎,反而變成兩個漂亮的杯子,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個概念,風會熄滅蠟燭,也會使火越燒越旺,這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概念。對於不確定的東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們,而不是躲避,這個世界上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們總是傾向於安全感和確定性,這是典型的從衆心理。從衆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爲作爲"衆"而言,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偏向尋求安全。

但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們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文中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槓鈴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說的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事物本只有兩個維度,就像長與短,就像明與暗,就像脆弱與不脆弱,爲什麼憑空會多出第三個維度——反脆弱?汪靜波在文思靜語中把這個歸結爲生命體的靈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體面對完整與破碎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生長,即我們會在衝擊中不斷學習,在錯誤中不斷進步,我們不斷的生長,來源就是外界不停的衝擊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期望得到並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可以說,世界的本質上是不確定的,確定性只存在於人類的思維中,人類對確定性的追求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也就需要我們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值得花費時間去擔心和預測黑天鵝的降臨;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們都要認真面對,沒有疼痛,就不會有記憶,利用所有的機會去反思,時刻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什麼?需要放棄什麼?順勢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