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作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七分事實,三分虛構”,這是某位我不知的學者對《演義》的評價。我認爲這絕不是說整部小說百分之七十是歷史,百分之三十是想象,而是虛指整部小說所有的主要歷史事件,所有人物的總體形象與正史是相符的。也就是說,劉備的確忠厚過人,諸葛亮真的是智駭天地。那麼,那三分區別於歷史的虛構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2000字作文

小說與歷史,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主觀色彩的濃淡,而在總體情節主要以《三國志》爲藍本的前提下,主觀思想的表達,最好的方式就是體現在人物形象上。但人本身是複雜的,不可能臉譜化,所以爲了突出人物最爲鮮明的一種特質,以及將同類人的不同人物區別開,就需要對一種特質強化,而將其他特質弱化。於是就有了對於《三國志》某些掐頭去尾,補充擴寫想象的處理。而羅貫中對人物形象的處理真是相當的成功,不僅將《三國志》已經形成的人物特質無限放大,更是將那些其他普遍的特質處理得令人叫絕。我就以劉備爲例子。

劉備,魯迅說他在《三國演義》中“其仁似僞”。顯然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仁”。而《演義》對這一點進行了相當的強化。比如三讓徐州、三顧茅廬、摔阿斗、華容道放曹操等等。其中有的是無中生有,比如說摔阿斗、華榮道放曹操,有的像三讓徐州,在我模糊的對於小時候看過的那本注音版的《三國志》的記憶中,劉備只讓了一次徐州,而且更多的出於對時局、利益得失的考慮。《演義》顯然是誇大了他的表現。但我們還是要看到劉備那些常人難以做到的仁德之舉中,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有史可考的,而且《三國志》中的確也貌似給過他“忠厚”這一評價。再者,這些仁舉中有些是出於政治謀略和收買人心,但更多的是出於劉備真正的“仁心”。比如在《三國志》中也確有記載,在新野慘敗後,劉備逃跑中還帶上了十幾萬當陽民衆,這讓行軍速度大大減慢。從這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劉備在生死關頭還不忘百姓,爲了蒼生而寧可面對強敵,足以見其“仁”;二是十幾萬兵馬隨一人出逃,這絕不是劉備的強迫就可以實現的,而是當陽人真心實意地交生機於劉備,足見其在當地深得民心,足以見其“仁”。

所以劉備確爲仁德之主,而且他的“仁”的產生也是可以理解的:劉備與孫、曹不同,他早年社會地位極其低微,多少有農民領袖的意思,長期的底層勞動中見識了百姓疾苦,自然也關懷百姓。

但正如前面說,小說是將其“仁”放大了,而劉備實際也有勇猛而剛烈的一面,特別是頗有心機的一面。而小說爲了人物形象多樣豐滿真實立體,也只是對其淡化,不以陳述。劉備真的是個心機BOY,煮酒論英雄時,借打雷掩飾是其一,還有對蜀將的無數次激將法也可見識。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似顯其仁德的“白帝城託孤”。劉備把諸葛亮叫過來,前面大概就是說,哎呀,我當時咋個那麼倔呀,讀後感不聽你勸,被東吳縱火犯燒個精光,現在要死了。然後令我不解的是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遠在曹丕之上,定能興復漢室。你說拿諸葛亮和誰比不好,非要和曹丕,一個是君主,一個是臣下,難道不有點隱喻失義?然後劉備說,如果我兒子實在輔佐不了,你就廢了他自己當皇帝吧。哎呀呀,我兒子是大王皇帝,你廢了漢帝自己當皇帝。曹丕幹了啥?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我這跟你說,你這樣乾和狼心狗肺,我們天天喊着要宰了他的曹丕何異,你敢這樣幹?最後還是對着諸位大臣將軍說我,不行了,你們一定要好好幹,弄死“篡漢之逆賊”。哎呀呀,還不忘記提醒諸葛亮,你敢這樣幹,看看我這幫兄弟不整死你個“篡漢逆賊”。更重要的是,劉備瞭解諸葛亮的人品,知道他不會這麼幹,但是還是有必要提醒他一下。彌留之際尚且如此,平時劉備的城府之深,真是令人歎爲觀止。

最後我還想談一談對於正史的態度。羅貫中是極度尊重歷史的。雖然他是寫小說,但他卻始終以陳壽的《三國志》爲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有史據可依的。我還隱約記得張飛喝退曹兵,原文書上只有幾十個字,而張飛智奪瓦口隘只是魏傳上的一筆帶過,趙雲救阿斗甚至是一句批註,而羅貫中以其絕妙的藝術手法,將其寫爲精彩無比的故事,同時也以藝術手法對正史進行了改造。但現在的各種評論、網絡輿論都認爲《演義》讓許多人心中的歷史扭曲了。《演義》是扭曲歷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要極力糾正,還原所謂真正的歷史。但我倒是認爲《演義》正是羅貫中對於歷史充分尊重完成的。而且那些所謂“正史”就沒有主觀色彩,就沒有扭曲改造了嗎?我認爲不是的。

何謂真正的歷史,那些泛黃的讓你皓首窮經的史書嗎?那些斷壁殘垣,獨墓孤冢嗎?那些你以爲的“絕對權威”嗎?我認爲不是的,我以爲真正的歷史在於讓人鑑古知今,讓人探索人性、社會、自然的規律,讓人在那些英雄壯跡中激發力量,找到精神支柱。正是:你能瞭解多遠的過去,就能創造多大的現在,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真正的歷史不在別處,在於人心。現在你叫囂着的真理,他說的虛構,一切真假美醜,自有人心來定。人心覺得真實的,能夠鑑古知今的,能夠探求真理的,能夠催人奮進的,那就會留下來,那就是歷史。不見得史官秉筆的就是一幕幕過去,不見得采風民間的就是虛妄。若你要找一絲不差的歷史,那就去找那塊石頭。它什麼都知道,但它什麼都不會說,什麼也不會做,因爲它知道的那不叫歷史,叫過去。汲汲於過去和歷史者,就像那句打油詩說的: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