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通用11篇)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通用11篇)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1

活動目標

1、通過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並初步學會記錄。

2、使幼兒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大小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3、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探索精神。

活動準備:

1、動物背景圖:草地一幅;動物圖片:馬、大象、小兔、小狗、小老鼠、蹺蹺板各一;箭頭若干。

2、實物:教學書,文具盒及其他能比輕重的食物各一。

3、重量相似的蘋果與梨;自制天平稱一個,蘋果,梨,橘子各一,

4、每兩個幼兒一架自制天平稱、一個小籃(筆、紙,記錄單若干,內裝玻璃珠、木珠、積塑等)筆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師:

師:星期天,草原可熱鬧了,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圖片出示情境圖。)

1、動物樂園來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在幹什麼?(噢,有馬、大象、小兔,還有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呢!)

2、你知道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輕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猜一猜,比一比:

師:

(1)草地上有那麼多動物,你知道誰輕誰重呢?

(2)你們又是怎麼標記的輕重的呢?(箭頭)

2、掂一掂,比一比:出示各種玩具、材料,讓幼兒分組用各種方法比出它們的輕重。

(1)數學書和文具盒你們能看出它們誰輕誰重嗎?

(你們都認爲不能用眼睛看出來)

那麼,你能想出什麼辦法比較它們的輕重呢?

(2)師:現在請一幼兒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數學書和文具盒的.輕重老師這還有好多東西,你們用什麼方法分出它的輕重?(端一端、提一提、掂一掂)

(3)有幼兒說,他反覆掂了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它們的輕重不是很明確,你們想一想,該怎麼辦呢?(對了,我們可以藉助秤這種工具稱一稱,現在,我們用天平這種秤稱一稱。

4、稱一稱,比一比

(教師示範稱一稱蘋果和梨)師:誰輕誰重呢?你怎麼看出來的?(很多同學都看

出來了,放蘋果的這邊矮,說明蘋果重垂下去了,放梨的這邊高,說明梨輕翹起來了。

(這邊是垂、這邊是翹)

5、幼兒第一次分組操作活動----比較兩種物體輕重。

“要想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還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請幼兒每兩人一組從籃子裏拿兩樣東西比輕重,輪流操作。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2

教學目的

能夠感知和區分物體的輕重,會適當運用輕重來描述物體的特點。

教學準備

1、大小不同的沙包,天平。

2、臉盆幾個,同樣大小的木塊幾個,不同重量的小物品幾個。

3、鉛筆和彩筆。

教學過程

1、分組活動

1)掂沙包。請幼兒任取一個沙包,然後互相掂量、比較、說說誰的沙包重,誰的沙包輕。

2)請幼兒互相抱一抱,說出誰重誰輕。

2、遊戲:“猜輕重”。

1)教師選擇教室內的任何兩件小物品,讓幼兒用目測和用手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

2)教室可用天平確定每次幼兒的判斷是否正確。

3、分組活動,讓幼兒用天平比較教室內一些小物品的輕重。

4、集體談話:還有那些方法可以區分物體的輕重?

5、小實驗:那個木塊上的東西重?

1)讓幼兒往浮在同一個臉盆中的兩個木塊上分別放不同的小物品,並根據木塊的沉浮情況判斷哪個木塊上的東西重,並想想爲什麼。2)教師講解利用船體的`沉浮判斷物體輕重的簡單方法:船體深,船上的東西越重。還可以給幼兒講“曹衝稱象”的故事。

6、指導幼兒完成書上的練習:請幼兒給輕重不同的物體畫上標記。

7、戶外遊戲:蹺蹺板

1)幼兒自由玩蹺蹺板,引導幼兒發現蹺蹺板的原理。

2)請2—3個體重相差比較大的幼兒,讓他們通過蹺蹺板兩兩比較,找出最重的和最輕的,使幼兒明白輕重是相對的。

3)讓幼兒想想怎樣玩蹺蹺板纔好玩?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3

遊戲目標:

1、引導幼兒步入神奇的數學領域。

2、幫助幼兒理解物體輕重所具有的相對性,掌握正確的比較方法。

3、幼兒能夠正確比較物體的輕重。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遊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遊戲。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遊戲準備:

圖片兩幅;小筐子一個;鐵球、皮球、棉團各一個;絨毛玩具小貓、小雞、小老鼠、獅子各兩個。場地畫有迷宮圖。

遊戲過程:

首先請幼兒畫一畫,把第一幅圖中重的物體下面畫標記。

比一比,比較第二幅圖中桶和袋子誰重,誰輕?

試一試,完成以上任務後,幼兒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較鐵球、皮球和棉團的重量,將最重的給爸爸,比較重的給媽媽,最輕的給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來到迷宮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藍線,手持最輕物品者走紅線(孩子),媽媽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別從起點出發,依次比較兩動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動物前行,沿線走到終點,又快又正確者爲勝。

遊戲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我極力引導孩子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正處在好奇又好動的年齡,課中我極力鼓勵他們多動手,多表達,多思考,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輕重特徵,並用相應的詞語描述。我認爲本次活動的不足是活動時間較長,下次活動各環節應更緊湊。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4

活動名稱:

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2、知道物體的大不一定重,物體小的不一定輕。

活動準備

紙盒、天平、積木、彈子、塑料球、皮球、鐵球等物品。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在衆多的物品中,運用已有經驗比較物體的輕重。

——“這些物體是一樣重的嗎?”鼓勵幼兒用手去掂分量。

2、幫助幼兒發現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

——請幼兒比較塑料球和皮球誰輕誰重,然後再比較皮球和鐵球誰輕誰重。幫幼兒建立相對的概念:皮球和塑料球比,皮球重;皮球和鐵球比皮球輕。

3、啓發幼兒動腦子:有的物體的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怎麼辦?

——出示兩件重量接近的物品:“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這兩件東西哪個重哪個輕呢?”(啓發幼兒自由發言,肯定幼兒的想像和發言。)

4、介紹測量工具——天平。

——幼兒嘗試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介紹天平的用法,準星必須居中,拿放要輕。

5、“猜一猜這兩樣東西哪個輕,哪個重?”請幼兒用天平測量驗證。

6、選擇體積相同質地不同的物品比輕重,理解體積大的不一不重,體積小的不一定輕的道理。

——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盒子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後用天平驗證。如:大盒子裏放棉花,小盒子裏放鐵塊。

7、請幼兒舉例說明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例子?

活動建議

在班級放置一天平,引導幼兒對天平產生興趣並探索這種物體的功能。

活動延伸

1、帶幼兒在室內或室外尋找可以比較的兩個物體進行輕重比較。

2、請家長和幼兒一起看幼兒用書做智力遊戲:比比誰輕誰重。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5

活動目標:

1、認識天平,學習使用天平,用科學的方法測量物體的輕重。

2、學習按物體的輕重給三個或四個物體排序,感知理解序列之間的關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比較的物品若干對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選擇3種(或4種)瓜果,運用已有經驗比較輕重。

1、這些瓜果一樣重嗎?怎麼辨別輕重?

2、引導幼兒用手分別去掂各個瓜果的份量,然後再記錄表用手掂一欄中,按物體的輕重用數字進行排列。(引導幼兒知道物品的輕重是相對的,學習嘗試按物體的輕重給三個物體排序)

二、教師設疑:有的瓜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來,怎麼辦?(出示兩個重量相近的瓜)

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瓜哪個重,哪個輕呢?

三、認識並使用測量工具——天平。

1、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準星必須居中,物品應輕拿輕放)和利用天平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哪邊翹起哪邊物品就輕,哪邊下沉哪邊物品就重)。

2、猜想:這兩個瓜哪個輕?哪個重?

3、用天平測量驗證這兩個瓜誰輕誰重,初步學習使用天平的方法。

4、用天平測量驗證前一環節中用手掂排序三個物體重量的準確性。

四、遊戲猜猜誰輕誰重。

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瓜果,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後用天平驗證。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瓜的'實物引出,請幼兒先用自己的方式想出比較的方法,通過用眼睛看、天平秤、用秤重量的方法和用生活經驗腦子想等方式進行,教師在引導中要多用擴展性的話題引到,到後面有些幼兒又想出了用紙沉下去的程度來進行比較,方式多變,但有時教師在活動還欠缺,喜歡重複幼兒的話語,需要不斷反思。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6

一、課題:

數學活動——比較輕重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並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三、活動準備:

1、兩個蛋殼小娃娃、一籃玩具、一桶水、一個布娃娃,蘋果、梨、柑橘各一個。

2、每個幼兒一架自制天平稱、一個小籃(內裝玻璃珠、木珠、積塑等)、記錄紙、筆等。

四、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兩個蛋殼小娃娃:“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用什麼做的?(蛋)這兩個小娃娃,一個是用蛋做的,一個是用蛋殼做的。請小朋友想辦法分辨出哪一個是蛋?”

請一幼兒上前分辨,並說出方法。

教師小結:“剛纔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種玩具、材料,讓幼兒分組用各種方法比出它們的輕重。

教師:“你們用什麼方法分出它的.輕重?”

啓發幼兒說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3、教師出示自制的天平稱:“要想準確比較物體的輕重還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教師在天平稱一頭放木珠,一頭放玻璃珠,請幼兒觀察,哪邊重,哪邊輕。師小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一頭垂下去,輕的一頭翹起來。”(學習詞彙:垂、翹)

4、幼兒第一次分組操作

活動—比較兩種物體輕重。

(1) 請幼兒從籃子裏拿兩樣東西比輕重。

(2) 請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教師出示三種水果:“老師這兒有三個水果,蘋果、梨,柑橘它們誰重、誰輕?”請一名幼兒用教師的天平稱,共同得出結論後,教師在黑板的記錄紙上示範記錄結果。(學習詞語:不輕不重)

6、幼兒第二次分組操作活動—比較三種物體的輕重。

(1) 請幼兒從小籃子裏拿三樣東西比輕重。

(2) 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7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輕重,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正確運用“輕”、“重”表述物體比較結果。

2、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並按物體輕重進行正、逆排序。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備對輕重的初步認識。

物質準備:花片、積塑、石頭、核桃、積木、幼兒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花片、積塑、石頭、核桃、積木圖片人手一套記錄表幼兒人數一份、示範記錄表二份

活動過程:

1、學習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能正確運用“輕”、“重”詞彙表述比較的結果。通過師幼互動遊戲“抱一抱”,引導幼兒通過目測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1)師:老師和小朋友,誰重?誰輕?爲什麼?

(2)學習用“”符號表示物體輕重。

師小結:我們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師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師輕。

2、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導幼兒通過提一提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師:雷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袋子,小朋友猜猜,這兩個袋子哪個輕?哪個重?

小結:看來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這時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斷物體的輕重。

(2)出示蘋果和梨,介紹天平,通過工具稱一稱,比較兩個物體輕重。

師:雷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蘋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個重,哪個輕?(介紹天平)

小結: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還可以用工具稱一稱。

(3)幼兒操作,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第一組:乒乓球和實心球

第二組:花片和積木

第三組:實心球和綠球

師:

(1)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

(2)你是用什麼方法判斷的?

3、比較和討論三個物體輕重,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

師:(請出兩個小朋友)

(1)你們知道它們誰重?誰輕?你是怎麼知道的?(幼兒討論)那麼老師和小朋友誰輕,誰重?

(2)爲什麼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重,一會兒說它輕?他到底是重還是輕?

(3)小結:看來這個小朋友是重還是輕要看它和誰比。

4、進行3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

師:請小朋友根據我們三個人重量給它們排排隊,怎樣排呢?

5、提供材料(石頭、積塑、花片),介紹材料的名稱及操作方法。

(1)幼兒操作,按照排隊的順序,用圖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師巡迴指導。

(2)師講評幼兒操作情況。

6、自然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將5種材料(核桃、積木、石頭、積塑、花片)投放到數學區讓幼兒繼續比較。

活動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省領域中下《比較輕重》。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幼兒的實踐體驗爲主線,通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幼兒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幼兒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操作中提升這三個環節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情境中體驗:老師和幼兒抱一抱比較輕重,一個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實情境導入讓全班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小孩比大人輕,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馬上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至此,至此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玩比輕重的遊戲。’

活動中探索比較物體的輕重的多種方法:

(1)先出示兩個袋子,“雷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袋子,小朋友猜猜,這兩個袋子哪個輕?哪個重?”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此時認知矛盾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單用眼睛看經驗估計這樣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準確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這時請孩子將帶着提進來,這時孩子發現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這時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輕,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和梨子各一個,“小朋友,老師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這時單用眼睛看估計輕重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用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一個孩子左手拿蘋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時,其他的孩子開始了關注開始了模仿,“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源動力來自模仿與創新”我想我的孩子們已經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儘管如此,可是問題還是出現了,一部分孩子的說蘋果比較重,一部分說梨比較重,矛盾再一次出現。“小朋友,你們除了用手掂一掂還能想到其他辦法嗎?”天平——這個測量物體質量的計量工具被順理成章的引入了課堂,當我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時,答案昭然若揭。此時的孩子已然體會到,當我們無法用雙手很準確的`感受出輕重時,我們可以藉助工具!從而完成預設目標中的通過實踐,讓孩子體驗具體比較輕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爲幼兒提供了三組操作材料,第一組:乒乓球和實心球,第二組:花片和積木,第三組:實心球和綠球,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並說出你是用什麼方法判斷的?讓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接下來比較和討論這三個物體輕重,初步理解輕重的相對性,並進行3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最後延伸活動進行5個物體重量的正、逆排序練習。

在整個活動中我極力引導孩子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正處在好奇又好動的年齡,課中我極力鼓勵他們多動手,多表達,多思考,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輕重特徵,並用相應的詞語描述。我認爲本次活動的不足是活動時間較長,下次活動各環節應更緊湊。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8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幼兒中班下《比較輕重》。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切東西都會吸引幼兒的心靈,從而煥發起幼兒的好奇心。在《綱要》中指出,數學教育的內容要從幼兒的身邊取材,雖然幼兒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個認知,但對於怎麼比較還處於具體抽象的狀態,結合本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具備主動積極的特性,思維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強,語言能力也有很大的發展,幼兒在生活中的已有經驗是淺顯的,零碎的,因此通過此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提升經驗,也符合《綱要》中所提出的選擇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二、說活動目標:

1、 感知物體的輕重,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2 、 正確運用語言表述物體的輕重。

三、說活動重難點:

重點是能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難點是會正確運用語言表述物體的輕重。

四、說活動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本着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在活動中力求達到合作探索式學習的活動過程,我精選了以下教法。具體是:

1、提問法——————在師幼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不僅有利於幼兒的語言表達,還給幼兒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2、師幼互動法—————在這個環節中,充分以幼兒爲主體,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

此外,除了運用到以上的教學方法外,我還穿插運用了自主探索法,示範法等活動加以結合,使幼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學法:

1、多種感官參與法——————《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使用多種感官通道探究問題,深入觀察,有利於幼兒的經驗形成。

2、 操作體驗法——————它是幼兒獲得知識的'基本方法,在活動中,親自操作,親身體驗。有助於幼兒更好的理解活動內容。

五、說活動準備:

(1)天平

(2)雪花片、積木、乒乓球和玻璃珠等。

(3)幼兒人手一份記錄表

六、說活動過程:

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衛老師以幼兒的實踐體驗爲主線,通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幼兒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幼兒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由此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操作中提升這三個環節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中體驗:老師和幼兒抱一抱比較輕重,一個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實情境導入讓全班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小孩比大人輕,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馬上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至此,至此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玩比輕重的遊戲。

二、活動中探索:比較物體的輕重的多種方法。

(1)先出示兩個書包,"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書包,小朋友猜猜,這兩個書包哪個輕?哪個重?"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此時認知矛盾的設計,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單用眼睛看,經驗估計這樣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準確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這時請孩子將書包提一提,孩子會發現有時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準確,從而得出結論:大書包大,但是輕,小書包小,但是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和梨子各一個,"小朋友,老師這裏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你能猜出它們誰輕誰重嗎?這時單用眼睛看估計輕重的判斷方式已經不夠用了,必須要想出另外一種解決辦法。一個孩子左手拿蘋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時,其他的孩子開始了關注開始了模仿,"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源動力來自模仿與創新"我想我的孩子們已經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儘管如此,可是問題還是出現了,一部分孩子的說蘋果比較重,一部分說梨比較重,矛盾再一次出現。"小朋友,你們除了用手掂一掂還能想到其他辦法嗎?"天平——這個測量物體質量的計量工具被順理成章的引入了課堂,當我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時,此時的孩子已然體會到,當我們無法用雙手很準確的感受出輕重時,我們可以藉助工具!從而完成預設目標中的通過實踐,讓孩子體驗具體比較輕重的方法。

(3)操作中提升:衛老師爲幼兒提供了四組操作材料,第一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蘆。第二組:玻璃球 乒乓球和葫蘆 。第三組:雪花片 積木 螺絲配對。第四組:雪花片 積木 螺絲配對。請小朋友比一比它們誰重,誰輕?並說出你是用什麼方法判斷的?讓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在整個活動中衛老師極力引導孩子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幼兒正處在好奇又好動的年齡,課中衛老師極力鼓勵他們多動手,多表達,多思考,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和遊戲的實際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輕重特徵,並用相應的詞語描述。

活動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內容是省領域中下《比較輕重》。數學教學應當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幼兒的實踐體驗爲主線,通過體驗生成,方法引入,推理,來展示幼兒比較輕重的思維過程,使幼兒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設計了:情境中體驗、活動中探索、操作中提升這三個環節來構架起本課的教學過程。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9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比較兩樣或三樣物體的輕重並學習作好記錄。

2、初步感知物體大小、數量、材料與輕重之間的關係。

3、對數學操作活動感興趣,通過操作提高分析、比較、判斷、推理能力。

活動準備:

自制簡易天平稱人手一個、每人一份操作材料(一顆彈珠、一隻塑料小熊、大小紙團各一個、五片雪花片)、每人兩張記錄用紙、水彩筆一支。教師記錄用紙兩張。

活動過程:

1、比較兩隻熊的'輕重引出課題。

2、幼兒操作比較兩樣物體的輕重並作好記錄。

3、總結髮現。

⑴同樣是紙團,在什麼情況下會重一些?(體積大)

⑵同樣是雪花片,在什麼情況下會重一些?(數量多)

⑶爲什麼紙團大彈珠小,比起來還是彈珠重?(材料不同)

⑷爲什麼雪花片數量多,彈珠只有一顆,比起來還是彈珠重?(材料不同)

4、教師操作記錄比較大中小三隻熊的輕重。

5、幼兒操作記錄比較三種不同材料的物體的輕重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10

活動目標

1、學習用看一看、提一提、抱一抱等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重量。

2、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判斷並用語言表述物體的輕重,初步學會記錄結果。

3、體驗採用多種方式,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各種毛絨玩具大象、狗熊、小兔、小羊等,兩桶水,蹺蹺板,天平秤一架,三種大小不一的水果各一個,籃子(內裝積木、乒乓球、磁鐵)人手一份,記錄表若干份。

活動過程

1、遊戲導入

教師利用蹺蹺板和毛絨玩具創設動物樂園的情境,並進行演示。

師:小朋友,你們看小動物在玩蹺蹺板,大象和小單一組,狗熊和小兔一組玩遊戲。

啓發幼兒用目測判斷的方法比較小動物的重量,說出幾個小動物誰最重、誰最輕、誰不重也不輕。

分析:教師運用設置情境的方法導入活動,以幼兒十分熟悉的蹺蹺板爲例,通過目測的方法判斷輕重,生動自然、富有童趣,既能成功地導入活動,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2、引導幼兒思考,該用哪種判斷方法比較出物體的重量,出示兩桶水,讓幼兒觀察有什麼不一樣。(一桶水要高,一桶水要低。)

請一個小朋友上來用手提提試一試,看到底哪桶水重,並說出方法。

師:(小結)剛纔的方法叫提一提。(重點讓幼兒說出重和輕的概念,加深幼兒對重和輕的理解)

讓幼兒發揮想象,如果要知道兩個人誰重誰輕應該用什麼方法?(讓幼兒自己討論抱一抱、背一背、稱一稱等多種方法,嘗試理解輕和重的概念。)

讓小朋友兩人一組,抱一抱看誰輕誰重。並請一組幼兒上來說一說自己認爲誰比較重一些。

出示蹺蹺板驗證結果。先讓兩個小朋友坐上去,等蹺蹺板穩定後,再請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重的這邊會往下沉,輕的這邊會往上升。)

出示三種水果,讓幼兒想辦法比較它們的輕重,並說出自己的想法。

出示天平秤,讓幼兒仔細觀察它像什麼。(蹺蹺板)教師說明天平秤的使用方法。

幼兒開始比較水果的輕重,教師引導幼兒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裏。記錄時教師應該說清楚記錄方法。(重的用圓圈表示,輕的不用任何圖示表示。)

分析:幼兒嘗試對多種材料進行探究與比較是此環節設計的亮點。教師應準備豐富而適宜的活動材料,通過任意兩件物品的比較,讓幼兒初步感知比較的方法。激發幼兒的主體性與探索熱情。要求每名幼兒都動手操作。

3、分組操作活動——(積木、乒乓球、磁鐵)比較三種物體的`輕重

請幼兒從小籃子裏拿出三樣(積木、乒乓球、磁鐵)比較輕重。

請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分析:小朋友生活中對物體的比較已有所接觸,能說出一兩種比較輕重的方法。但對本年齡段的小朋友來說,該怎樣去記錄操作結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在操作之前,教師應做相關提示。例如,根據物體形狀,用數字標明結果。教師總結幼兒的操作結果。

延伸活動:

帶領幼兒看《曹衝稱象》的碟片。

通過一小段故事激發幼兒的想象,然後提問:如果比較很大的物體的重量,該用什麼方法?請幼兒猜一猜,再帶幼兒一起去看該故事碟。

《比較輕重》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 1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2、知道物體的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重點: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難點:

操作發現物體的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準備:

紙盒、天平、積木、玻璃球、棉花等物品。

活動過程:

1、幼兒用自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1)、這些物體是一樣重嗎?(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去比較)

用手去掂分量或其他方法。

(2)、助幼兒發現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有的物體的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

2、介紹測量工具天平。

(1)、幼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猜猜這兩樣東西哪個重哪個輕?

3、選擇體積相同質地不同的物品比輕重,理解物體小與輕重不成正比。

(1)、出示小不同的盒子比輕重。

(2)、幼兒自由比比其他一些物體。

4、收拾整理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