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測量幼兒園教案15篇

測量幼兒園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5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測量幼兒園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測量幼兒園教案15篇

測量幼兒園教案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着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

2.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黃瓜 ,茄子

2.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長長的蔬菜

1.觀察圖片:黃瓜,茄子

教師:這是什麼蔬菜?

黃瓜和茄子看上去怎麼樣?

(引導幼兒說出長長的蔬菜。)

2.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尋找測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師:用什麼量?怎樣量?

引導幼兒回憶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請幼兒演示用一個接着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黃瓜。

告訴幼兒量好後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麼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小棒就畫一條短線,量出來有幾根小棒就畫幾條短線。

(教師在黑板上示範。)

讓幼兒想一想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麼呢?

(提示幼兒還可以用圓點、圖形等。)

三、測量蔬菜

1.提出測量要求:

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後跟小夥伴交換。

量好了拿出記錄紙和筆用剛纔說的方法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3.交流:

你們用的是什麼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

4.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現問題並討論:

爲什麼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

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師幼一起討論。

四、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1.教師: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在請你們互相交換,

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後也像剛纔一樣記錄驗證。

2.幼兒操作。

測量幼兒園教案2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爲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爲: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爲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爲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爲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測量幼兒園教案3

活動目標:

1.幼兒願意參與測量活動,體驗動手製作尺子的樂趣。

2.能選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測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測量工具的不同所帶來的測量結果的差異。會用移動手指做記號的方法,製作自己的尺子並進行測量。知道用數記號的方法說出測量結果。

3.能認真完成測量工作,並做好記錄,能清楚地與同伴交流。

活動準備:

水彩筆、鉛筆、筷子;記錄紙;長條形的白色硬紙;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一、桌子有多高——幼兒選用自然物測量並記錄

1.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的高

師:上次,我們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長和寬,但我們還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們再來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們告訴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們量什麼地方?從哪兒量到哪兒?桌上,老師準備了鉛筆、筷子和水彩筆,還有一張記錄表,表上也畫了這三種工具.你可以挨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後記錄在工具後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師:你用了哪些工具來量?用水彩筆量,結果是幾隻水彩筆長?用鉛筆量,桌子的高有幾隻鉛筆長?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幾隻筷子長?爲什麼桌子的高沒有變化,而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結:因爲我們測量的工具有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結果就不一樣。

二、製作我的尺子

1.嘗試用指頭量紙條的長度。

師:我們今天做一個新的測量遊戲。老師準備了一根長條,請小朋友用我們的一根手指,像老師這樣,來量一量紙條有多長。試一試,用哪個指頭最靈活方便?現在,自己邊量邊數,紙條有幾個指頭長?

2.對手指測量的結果進行初步的對比。

師:剛纔我們說,測量的工具長短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但我們剛纔都是用的手指頭,大家的手指頭都差不多粗細,那結果應該也差不多呀?爲什麼有的是12個指頭長,有的是16個指頭長,差得太遠。

3.對測量時手指頭移動的方法進行示範,同時提示用做記號的方法,引導幼兒比較準確地測量紙條的長度。

4.數一數,我的紙條有多長?

數自己的紙條上有幾個記號並記錄在紙上。再次對比結果。感知結果比較接近。

三、用製作的尺子測量書

1.師:我們的紙條上有這麼多的記號,現在我們拿一本書,把書的長的一邊和紙條靠近,看一看、數一數長邊在第幾個記號那兒。你能告訴我書的長邊有多長嗎?書脊有多長呢?

2.師:看我們畫的.記號還可以量書的長度,你認爲它像我們平時用的什麼測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們相同的地方在哪兒?什麼地方不同呢?

3.還見過什麼樣的尺子?

師:我們平時見到人們都用什麼樣的尺子?他們如果量桌子的長,不管是用什麼尺子,結果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爲什麼呢?因爲這些尺子的記號,大家也把這些記號叫刻度,這些刻度都是一樣長做一個記號,所以,量的結果就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用我們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裏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自然測量與標準尺認識的結合點,就是自己製作尺子。孩子們開始應用已經獲得的測量方法量桌子——引導發現測量結果的差異——瞭解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結果各異帶來的弊病(萌發尋找辦法解決問題的慾望)——用手指做記號在長條紙上——比較結果的一致性——嘗試測量書本,發現測量結果的一致性——領悟出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爲了精確測量而發明的。幾個環節,環環相扣,通過這樣層層遞進,引導孩子發現問題,並帶着問題探索,最後解決問題並頓悟,瞭解標準尺誕生的原因,以及標準尺製作的初步原理。活動的價值由此得到凸顯,孩子們在整個的活動中,參與積極,師生有效互動,取得很好的效果。整個活動,我引領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個環節學習經驗的逐步積累都爲孩子的進一步探索和發現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在於,孩子前期測量方法的經驗積累還有差異,活動結束時還有部分幼兒未達到最後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個別指導,在延伸活動和活動區活動中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機會。

活動評析:

本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測量活動人手,通過易位或替換過程,引導幼兒發現物體部分與整體的相互關係以發展幼兒的空間能力。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圍着測量層層展開活動,並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慾望。這樣,既鞏固了幼兒對單位體系的認識,又分散了連續的整體(如被測的物體)分解成可以置換的小單位難點。使幼兒在完成任務之後獲得成功的快樂,活動從充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這個意義上說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

測量幼兒園教案4

【活動思路】

本內容有兩個難點。對於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這難點,設計首先通過分類活動提示問題,使原來重的一類物體中產生輕的物體,輕的物體中產生重的物體。同時通過設問促使幼兒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動讓幼兒進一步感知、體驗、幫助他們理解。

第二個難點是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的關係。幼兒對物體大小與輕重的關係總是認爲在的物體是重的`,小的物體是輕的。因此,設計通過遊戲讓幼兒在猜錯的過程中糾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確的觀念即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2、理解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

3、知道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2、難點: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準備】

1、材料:分類盒、天平、積木、彈子、雪花片等物品。

2、環境創設:在數學區中放置各種供測量的物品和天平。

【活動過程】

分類—>討論—>分類—>遊戲—>排序

1、通過分類活動積累有關特體輕重的感性經驗。

(1)在數學區中提供天平和各種物品。物品放在盒子裏,每個盒子裏放兩件物品。

(2)要求幼兒將物品按輕重分類,即將每個盒子裏的物品按輕重分別放入有輕重標記的盒子裏。

2、通過討論確定區別輕重的方法。

(1)出示兩件物品,提問: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這兩件東西哪個重哪個輕?

(2)出示輕重差別很小的兩樣東西,討論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種方法更好。

3、通過分類活動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1)幼兒每人取兩件物品,用天平稱出輕重後放入相應的分類盒中。

(2)從標有重或輕的盒子裏取出兩件物品,提問:這兩樣東西都是重的?然後放在天平上,讓幼兒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過遊戲理解大的東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東西不一定是輕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體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後用天平驗證。如:大盒子裏放棉花,小盒子裏放鐵塊。

5、通過排序活動進一步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讓幼兒在數學區中將三個以上的物體按輕重排序,並作好記錄。

測量幼兒園教案5

活動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並表達測量結果。

2、瞭解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指導要點

提供小棒、吸管等測量工具,人手一份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桌子的一邊有多長,有多寬?長比寬長多少?我們要用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2、教師示範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記號,記錄次數。

3、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並記錄結果。

4、交流和比較各自的測量結果。

5、組織幼兒討論:

大家的結果一樣嗎?爲什麼?說一說分別用什麼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樣。引導幼兒得出結論: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測量幼兒園教案6

活動目標

1.知道溫度計是測量溫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溫度計熱脹冷縮的科學原理。

2.初步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記錄溫度的簡單技能。

3.培養測量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氣溫計、體溫計若干,幼兒人手一份水溫計,記錄卡,筆,每組提供冷水、熱水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請幼兒通過觀察、觸摸,比較兩杯水的溫度

1.第一次比較: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

看一看、摸一摸,從而發現熱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顯感覺到冷熱溫度不同,且熱水杯口冒有熱氣。

2.第二次比較:兩杯溫水。

發現:兩杯溫水無法通過觀察和觸摸等直觀測量的方法比較溫度的不同。

(二)認識水溫計,觀察它的結構,並學習認讀、記錄溫度

1.思考: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測量出兩杯水的確切溫度?

出示水溫計,並知道它可以測量水的溫度。

2.仔細觀察水溫計,說出它的結構特徵:玻璃管子、紅柱子、數字。

學習認讀、記錄溫度。

提問:“溫度計裏的紅柱子和數字有什麼用?”

講解:玻璃管子上的數字是刻度,紅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數字就是溫度,我們可以用溫度單位“℃”來記錄,讀作攝氏幾度(教師出示標有℃的卡片)。

(三)幼兒操作活動:測量並記錄水溫

1.教師用水溫計示範測量,並記錄水溫。

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把水溫表紅色的一端放進水中,觀察紅色液柱的變化,當液柱停止上升時,纔可以讀出溫度數。注意,讀數時眼睛的視線要與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溫計從測量的液體中取出再讀數,這會使測量結果不準確。

2.指導幼兒第一次操作,測量泠水溫度並記錄。

(1)在測量前教師提醒幼兒注意:溫度計是用玻璃製作的,特別容易碎,請小心使用。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瞭解孩子碰到了什麼困難?是否想到解決辦法?

(3)組織幼兒交流:你是怎麼使用溫度計的?怎樣觀察的?怎樣記錄的?碰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麼解決的?

3.指導幼兒第二次操作,測量熱水溫度並記錄。

4.比較兩次測量結果,感知水溫計熱脹冷縮的工作原理。

提問:“剛纔我們分別測量了冷水和熱水的`溫度,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交流:溫度計中的紅柱子的長度會發生變化。

進一步討論:液柱是怎麼變化的呢?從冷水到熱水怎麼變?從熱水到冷水又會怎麼變呢?

老師小結:這就是熱脹冷縮現象,溫度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設計發明的。

(四)遊戲——熱脹冷縮,進一步感知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學習的快樂。

師:我們來玩個“熱脹冷縮”的遊戲,好嗎?師幼一起設計“熱脹”“冷縮”的有趣動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動延伸

在日常活動中,練習測量室溫、體溫和記錄天氣溫度,開展“我是小醫生”等遊戲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測量溫度的興趣。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爲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測量幼兒園教案7

設計意圖

《綱要》中所說“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的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強調了幼兒園教育活動,尤其是數學教育活動必須迴歸於生活並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而大班幼兒在思維邏輯方面也有了很好的發展,相對於空間、時間甚至數都有一定的基礎,本班幼兒最近迷上了長度測量,尤其是對自己和同伴身高是特別感興趣的,在開展了用刻度尺測量活動後,經常看到幼兒用班級刻度尺量量這,量量那,但班級刻度尺數量有限,一些幼兒就沒有刻度尺於是教師產生了自然測量的想法……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經驗,學習自然測量的方法並嘗試記錄結果。

2.通過記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使用數量的關係。

3.在自主操作中感受數學的樂趣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用自己選擇的測量工具進行直線測量並簡單記錄結果。

活動難點: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有用一種工具進行同等長度測量的前期經驗。

2.物質準備:

教具:情景導入PPT圖片、桌子、椅子、玩具櫃、測量結果表

學具:筆、紙條、書、牛奶盒等各種測量工具。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播放PPT

1.師:小朋友們從圖上看到什麼了?(老師在擦桌子、小朋友的椅子、老師在搬玩具櫃等)

師:這些物品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那小朋友們知道我們平時吃飯的桌子、現在坐着的小椅子、包括放玩具的櫃子他們有多長多高嗎?

2.集體討論可以用什麼工具測量以上物品。

二、出示各種測量工具,幼兒分組

1.出示各種測量工具討論如何進行測量

師:今天我爲大家帶來了這些物品,想讓大家用這些物品爲我們的桌子椅子進行下測量。

2.師:怎樣測量才能使結果是準確的呢?

每次測量時能不能與上一次結束處有空隙呢?

用什麼方法可以記住上一次的結束處在哪裏?

教師小結:每一次測量時候要將前一次測量的`結尾處當作下一次測量的起點,而且要在每一次測量的結尾處做好標記,整體測量完要及時記錄。

3.幼兒自由分6組,(每兩組測量同一樣物品)選擇本組測量工具並領取測量結果表。

三、幼兒操作,爲物品進行測量並簡單記錄結果。

教師巡迴指導,啓發幼兒用“首尾相連”的方法,提示幼兒進行結果的簡單記錄。

四、分享交流

分享各小組的記錄結果,集體驗證(教師肯定所有符合要求的測量方式,不給予好壞評價)

教師提問引導幼兒體會測量工具長短與使用數量的關係。

師:小朋友們,張老師覺得你們都好厲害呀,突然我發現了個現象,每兩個組測量的物品是一樣的,可是因爲他們測量工具長短不一樣,我們來看看結果,哪個用的多哪個用的少呢?這是爲什麼呢?(教師幫助幼兒體會測量工具長短與使用數量的關係)

五、教師總結

師:今天我們有趣的測量就結束了,運用測量我們知道了桌子、椅子和玩具櫃的長度、爲我們棒棒的自己鼓鼓掌吧!這樣的方式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你想知道的長度測量中,小朋友感興趣的話,可以每天都測量一種物品哦!再見!

活動總結

本次數學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特別願意自己動手操作去發現結果記錄結果,但是在結果表上記錄結果時教師觀察到有些幼兒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記錄,還有些幼兒在測量時用了很多工具,導致結果不準確。但是整體來看幼兒在活動中還是學習到了自然測量的方式,理解了測量工具和使用數量的關係。教師下一步要重視幼兒填寫結果表或者操作單的能力,多開展類似活動。

測量幼兒園教案8

班級:大一班

一、活動目標: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 、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佈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牀若干、桌子等

 三·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1、引導思考:白雪公主想爲小矮人的家裏鋪上地磚,怎樣清楚的告訴瓷磚廠的工人地磚的大小?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牀,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思考:白雪公主想爲小矮人的小牀做新的牀套,怎麼知道牀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迴觀察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並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爲什麼?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測量幼兒園教案9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係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於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製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並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爲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爲什麼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測量幼兒園教案10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活動準備:筷子、鉛筆、水彩筆、吸管、粉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誰知道我們活動室裏的黑板有多長,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呢。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手、筷子、鉛筆等)來測量的黑板的長度。

2、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3、請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活動室裏的物品。

4、幼兒兩人一組測量桌子的長度。

幼兒兩人分成一組,一人用筷子、鉛筆、水彩筆分別測量桌子的長度,另一人用記錄表對結果進行記錄。

5、觀察測量結果,得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長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少,短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多。

提問:怎樣選擇測量工具。

三、結束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請你們回家以後測測你們自己家裏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長度或高度),並記錄結果。

測量幼兒園教案11

活動目標

1.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等。

2.記錄表:標明測量物體、測量工具與數據。

3.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自己的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藉助於工具。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自己多高嗎?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重嗎?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小結:原來,要想知道身高、體重(要想測量)就得藉助工具。

2.請幼兒以組爲單位測量桌子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如;小棍、繩子、手掌、腳步、書本等。(可爲幼兒提供幼兒學習資源開拓幼兒思路)

師: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長?咱們可以怎麼辦?(尺子量)

師:除了用尺子,還可以用什麼?

(2)幼兒自由選擇用繩、小棒、鉛筆等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並做好記錄。

師:孩子們,我在每一組投放了一份測量工具,請你們商量一下,一名幼兒記錄,其他的孩子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桌子。

教師提醒幼兒將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都要記錄好,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並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師:哪位小朋友想來爲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麼測量的?

師:你們覺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測量結果準確?

3.教師示範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重點請(運用首尾相接的)幼兒演示測量過程,討論:爲什麼量一次後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後移動小棒從這個點開始繼續測量?

(2)教師講解、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強調幼兒在測量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如:用小棒測量時,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線測量,記住總數。

用繩子測量時,要將繩子拉直,做上標記。

4.請幼兒反思剛纔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運用正確方法進行二次測量。

對運用不同測量工具得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分佈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測量的次數越多。

測量幼兒園教案12

目標:

1.學習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區別物體的遠近,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量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會進行8以爲的看圖列式計算。

準備:

1.確定場地,繩子、圈、尺子等測量工具若干。

2.筆、紙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單。

過程:

1.目測物體的遠近:遊戲"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走"。

幼兒按教師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蹺蹺板等,聽到停止信號,幼兒立定。

2.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不同物體的遠近。

3.幼兒在次測量並進行記錄。啓發幼兒相互驗證遠近。

4.引導幼兒用不同材料測量同一物體,發現測量工具

與測得數據之間的關係。

5.看圖列8以內的算式。

(1)看圖列加法算式。

(2)看圖列減法算式。

(3)教師提供其他操作單,供幼兒練習。

測量幼兒園教案13

觀察背景

班級幼兒很喜歡觀察植物角中的植物,通過測量的方式不僅可以觀察植物,而且可以讓幼兒學習如何測量,在中班年齡階段可以讓幼兒逐步開始瞭解測量。

觀察目標

瞭解班級幼兒測量能力的發展水平,發現班級幼兒在測量中存在的問題,及幼兒在測量中哪些方面需要教師的支持與引導。

觀察過程

班級種植的玉米苗又長高了一些,紀驍堯想要測量一下玉米苗有多高,於是他在數學區找到了一個教具——釐米立方塊,利用釐米立方塊測量玉米。

第一次測量時,紀驍堯把種玉米的罐子搬到地面豎直放好,將釐米立方塊緊挨着罐子,並從底部開始一塊接一塊的壘高。在壘到一半時,手一鬆開,壘好的釐米立方塊就倒了,在嘗試了四次都無法立穩後,紀驍堯向老師尋求幫助。

紀驍堯:老師,怎麼辦?它一直立不住。

教師:你知道他爲什麼立不住嗎?

紀驍堯:因爲他太小了。

教師:那你想想還有什麼辦法既可以量出玉米的高度,還能保證玩具不倒。

紀驍堯想了一會說:“我不知道。”我說:“那你看看,玩具倒了後是什麼樣子的。”他看了看玩具說:“我知道了,把玩具放平了,這樣它就不會倒了。”說完,他將種玉米的罐子放平開始測量(如圖2),從種玉米的罐子底部開始沿着罐子擺放釐米立方塊,直直的擺放到玉米尖兒處,最後點數有多少釐米立方塊,並告訴我玉米有32格那麼高。

觀察分析與反思

這是紀驍堯第一次進行測量高度活動,興趣很高,他主動挑選了自己認爲可以測量的工具進行探索。從他挑選的工具來看,他使用了自然物作爲工具進行長度測量,自然測量水平也非常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兩次測量過程中,紀驍堯都將種玉米的罐子一同加入到測量對象中來,說明他對測量原點的`概念並不理解,沒有掌握測量要從原點開始這一方法。但是在測量過程中,紀驍堯能夠將釐米立方塊逐一壘高,中間沒有間斷,說明他理解測量單位的重複性特點,以及測量時進行長度累加的注意要點。最後紀驍堯點出出玉米有32個釐米立方塊那麼高,並且正確,可見他的點數能力較強。

在後續的測量活動中,教師要及時引導紀驍堯理解測量原點的概念,以及進一步理解測量累加和可加性的特點,豐富孩子對高度測量的經驗。

測量幼兒園教案14

一、說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於測量的理解大不相同,這就蘊含着許多教育機會和教育價值,經過考慮,我決定開展有關測量的探索性活動。我認爲測量的核心是測量工具與測量方法的有機統一,在測量過程中,幼兒能獲得很多知識經驗,如用同一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用不同工具測量特定的物體並理解長度單位“米”。

二、說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選擇和正確使用材料與工具,培養幼兒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2、初步學習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並把自己的測量過程和結果與同伴交流、分享。

3、在實踐中理解長度單位“米”,並能正確運用。

我爲什麼要以這三項爲我的教學目標呢?因爲其一,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 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爲主要目的,而科學活動則是幼兒對活動敢於探索、敢於動手去嘗試的一個學習過程;其二根據選材及幼兒生活經驗、年齡特點而定,讓幼兒能在探索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去實踐操作,進而習得正確的科學知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材料學習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難點:在實踐中理解長度單位“米”。

我爲什麼要以其爲重難點呢,我是這樣認爲的:測量其本身就需要特定物體來對它測定結果,而在測量中其方法是多樣性的,結果也是多樣性的;其二在幼兒的生活中缺乏這種測量經驗,所以對於幼兒這次測量活動我把“運用多種材料學習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在實踐中理解長度單位米”來作爲重難點。

四、說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豐富關於測量經驗,讓幼兒掌握一些測量的基本方法。

2、環境準備:各個活動區都有可以用來測量的材料。

3、材料準備:筷子、小棍子、紙條、牙膏盒、書、盒子、毛線、積木……

我爲何要經驗準備呢?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幼兒一些有關測量的方法是比較實在的因爲課堂上的教學不僅僅是爲了達成目標而設計的,而是應讓幼兒在課堂前有所瞭解,在心裏有個底,這樣在教學活動中能滲透的更深入一些,理解也會更透徹,對於我們老師來說,也相對輕鬆一些。

區域環境準備是讓幼兒能有個愉快的學習氛圍而設計的,這樣能讓幼兒更好接受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物品都能成爲測量與被測量的對象。

材料準備是爲了讓幼兒能更好的實踐,讓幼兒在陌生的、熟悉的物體中感受到測量工具、測量對象的關係。

五、說教、學法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爲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自由探索法、交流法、觀察法。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

1、幼兒自由嘗試,用筷子來測量物體,並獲得正確的測量方法。

首先我以問題介入:孩子們,你們知道教室裏的桌子、椅子有多長嗎?你們可以用筷子想辦法量一量?(幼兒開始自由活動)

遵循新《綱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體驗性,並能使幼兒從單純的興趣走向明確探究方向的探究活動,爲了學習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在此我使用了自由探索法,讓孩子通過與環境、材料之間的互動,獲得正確的'測量方法。而此時教師就應以觀察者的身份去介入孩子的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教師的主要角色是幼兒言語的傾聽者、認知衝突的引發者。

2、活動結束後組織幼兒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和結果,並習得正確的 方法。皮亞傑認爲同伴活動對兒童的社會性、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智能的建構至關重要。具體說來就是同伴關係有助於幼兒對自我和他人的知覺和區分建構其互動,有利於思維與行爲上的合作、意義分享、解決衝突。幼兒通過討論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同伴間的互相學習。

3、最後教師進行小結幫助幼兒理清首尾相接的方法,瞭解測量物體應該到被測物體的盡頭,如果測量結果不正確,最後在記錄表上記錄的結果是不同的。

第二個環節:

1、首先在地上鋪兩條長度爲1米長的線,一條是單色彩條線;另一條是由不同顏色的彩條組成的線。讓幼兒用各種動作如用跳、跨等來感受1米是多少。

2、其次爲幼兒準備了各種1米長的線或繩,讓幼兒運用多種材料來測量。在測量時,教師引導幼兒有正確的“米”概念,引導孩子將測量工具爲單位,如1米有幾本書長,幾隻牙膏盒長,幾支鉛筆長等,可以看出,幼兒在這個環節中對“米”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1米有多長,如果不用1米長的東西做測量工具,則測量結果就不能用“米”這單位來表述。

在這個環節中,可能會引發認知衝突,如在用不同材料測量1米長的線,最後測量出來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因此在總結是運用現場演示的直觀操作來讓幼兒理解:不同材料測出的結果也是不同的。那麼最終幼兒也會接受理解的。

六、總結測量長度而得出的結論

“米”是長度單位,在生活中不能亂用“米”這一單位,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樣物體的結果是不同的。用一樣工具也可以測量不同的物體。

這環節是教師簡明扼要地指出了本次活動的探究結論,也科學地定論了測量長度並的出的科學結論。

測量幼兒園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並能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問題。

2.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記錄測量結果。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

測量記錄用紙、木棍、鉛筆、吸管等、A4紙人手一份、班級幼兒用的桌子八張、ppt課件

三、活動重難點

1.能用多種工具進行測量

2.學習並掌握簡單的測量方法並能記錄測量結果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看看,我們班級有好多桌子,我們學習吃飯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你們想不想量一下他們的長度?

(二)探索用多種工具和多種方式測量桌子的長度

提問:

1.你剛纔使用什麼工具測量的桌子?你是怎麼測量的?請你來給大家示範一下。

2.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麼樣?(沒請一個幼兒示範後,讓其他幼兒說一說)

3.師幼共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着往下測量。

(三)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請你用和剛纔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後把你用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幼兒進行測量,教師巡迴指導)

提問:

1.你是用什麼工具什麼方法測量的?(請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2.請你對比兩次測量結果記錄表,你發現了什麼?(引發幼兒討論爲什麼同一張桌子兩次測量結果會不一樣?)

3.雖然測量工具不同,但是測量出來的`桌子長度都是一樣的。

(四)介紹常用測量工具直尺和捲尺

師:剛纔小朋友都用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去測量了一些物品,那些都是非測量工具,正常的標準測量工具都是有精確的刻度線,像直尺和捲尺(教師出示直尺和捲尺實物讓幼兒分享觀察)

1.幼兒使用自由測量嘗試測量教室裏的任何物品,教師巡迴指導,並幫助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之間相互介紹測量的過程,體驗測量活的樂趣。

五、活動延伸

1.請幼兒回家後測量家裏的東西,並記錄測量結果,回園後和幼兒一起分享。

2.在家長的幫助下使用常用測量工具測量物品,加深幼兒對測量工具的認識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