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彙編15篇)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彙編15篇)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

活動目標:

1、喜歡猜謎活動,並根據謎面提供的線索猜出謎底。

2、探索謎語和兒歌的區別,瞭解謎語特性。

3、積極地參與猜謎、遍謎活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知了、荷花圖片。

2、創編謎語需要的圖片(西瓜、電風扇、傘)。

活動過程:

一、回憶猜謎經驗,激發幼兒猜謎的興趣。

1、小朋友都玩過猜謎的遊戲,怎麼才能猜出謎底呢?

我們都是通過謎面提供的線索猜出謎底的。

二、集體猜謎語,能夠根據謎面特徵猜出謎底。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則謎語的謎面,請小朋友仔細聽,猜猜謎底是什麼?

2、教師念謎面。(說鳥不是鳥,躲在樹上叫,自稱啥都知,其實全不曉)小朋友你們知道謎底是什麼嗎?

3、出示謎底圖片,引導幼兒理解謎面的字面含義。

你是怎麼知道謎底是知了的?引導幼兒分析謎面的含義和謎底的關係。

知了會飛但是它不是鳥,而且喜歡躲在上叫知了知了...…聽起來好像什麼都知道,其實它什麼也不知道。

4、教師朗誦另一則謎語的謎面,請小朋友也來猜一猜。並引導幼兒分析謎面的含義和謎底的關係。

5、教師朗誦謎面。(池中有個小姑娘,從小生在水中央,粉紅笑面迎風搖,只坐綠船不劃漿。)

6、小朋友你們知道謎底是什麼嗎?你是怎麼知道的?教師出示荷花圖片。

三、通過討論,探索謎語和兒歌的區別,節謎語的基本特徵。

1、小朋友你們覺得謎語和我們平時念的兒歌一樣嗎?有什麼地方相同?有什麼地方不同呢?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兒歌和謎語的認識。

2、教師總結:謎語有謎面、謎底。謎面一般就是一首兒歌,叫做“謎語歌”。謎語和其他兒歌的不同在於,兒歌裏不能說出所要猜的物體的名字,而是把它的外形、特點等說出來,猜謎的人根據謎面的意思動腦筋猜出謎底。

四、嘗試根據事物的特徵創編謎語。

1、出示一張實物圖片,引導幼兒集體嘗試創編。

2、小朋友,這是什麼?西瓜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誰能試着編一句謎語?

3、在進行創編的時候,我們不能說出被猜物體的名字,但要描述出其主要的特點。

教學反思

我提前準備了大量的教具供幼兒使用。一切都是按照我所設想的在進行,幼兒配合的也比較默契,在剛開始欣賞大自然美景的幻燈片時,原本計劃讓幼兒來描述,但考慮幼兒說的不夠精簡,說一沒有放手,類似這種環節老師應該做到相信幼兒。在認識目的字的環節時,因爲大部分幼兒都已經認識,所以,我採用了讓幼兒當小老師的形式來教人,課後反思,這個環節不應該這樣處理,比如“雲”個別幼兒讀的就不夠準確,應該在幼兒教認後老師在正確發音一次。加深幼兒對字的記憶。在結束部分的《誰是小勇士》這個遊戲環節,幼兒玩的很開心,也很盡興,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讓幼兒再玩一遍,效果應該會更好,既充分發揮了教具的作用又鞏固了對目的字的認知。

以上就是我自省後認爲的不足之處,會在下節課加以改進。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2

一、教學要求

1、知道故事名稱,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主要情節。

2、培養幼兒認真聽故亊的習慣。

3、教新詞,連蹦帶跳、高大、矮小、深、淺。

二、教學準備

老師分析、理解教材,能熟練地講故事。

三、教學過程?

1、交代故事名稱,引起幼兒聽故事的願望。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見過馬沒有?(幼兒齊答)有一匹小馬,這匹小馬和我們大家一樣也有媽媽呢!有一天,馬媽媽叫小馬去做一件事。去做一件什麼事呢?小馬是怎樣去做的呢?你們想知道嗎?(齊答)那好,老師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小馬過河》(請幼兒學說兩次)。

2、老師熟練地有表情地講述故事。講故事時對“磨坊”、“爲難”兩個詞結合故事作簡單的解釋。(“磨坊”是磨麪粉的地方I “爲難”是感到難辦,不知怎樣做纔好。)

3、講完故事後,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主要情節。

提問:(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2)馬媽媽叫小馬去做一件什麼亊?小馬是怎樣回答的?

(3)小馬遇到了什麼困難?它心裏是怎麼想的?

(4)小馬聽了媽媽的話是怎樣想的?小馬明白了河水是深還是淺呢?

幼兒在回答上述問題時,老師要幫助幼兒理解新詞,多用故亊中的語句。當幼兒回答有困難時,老師可作示範。

4、教師小結:小朋友們今天很認真地聽了老師講《小馬過河》的故亊。這個故事是說一匹小馬在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時,遇到了困難,不知該怎麼辦,最後只好又回去問媽媽。小馬經過媽媽的幫助後,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以後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動腦筋想一想,自己還要大着膽子去試一試,這樣才能把事愔辦好。

小結後,向幼兒交代下次要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講這個故事。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3

設計意圖:

《全世界都是我的家》是一首充滿想象的詩,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畫面感強,層次分明。老師通過引導性的提問,讓孩子充分了解與想象詩歌的情節,讓孩子在不斷思考和表達中理解詩歌,並能以多種方式朗誦詩歌。

活動目標:

1、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瞭解詩歌充滿想象的意境,知道全世界的人、事、物都是一家人。

3、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4、能以分角色表演和接龍的形式表演詩歌。

活動準備:

1、《全世界都是我的家》教學PPT

2、掛圖:海洋、森林、動物、高山、流水、平原、地球

3、知識準備:幼兒提前瞭解拇指姑娘、醜小鴨、小精靈的故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提問: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世界有多大嗎?世界都有什麼呢?

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說出大自然中的動植物。

2、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我們組成了一個家庭,但我們還有一個大家庭,你們知道是什麼大家庭嗎?

出示掛圖,讓幼兒觀察地球,我們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國家都是住在地球上,所以全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要愛護地球上的每一樣物品,和每一個人。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4

活動目標:

1、鞏固掌握生活中常出現的反義詞

2、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3、認真傾聽《顛倒歌》,理解兒歌的內容,積極大膽嘗試創編。

活動準備:

動物圖片,兩支不同的鉛筆,水瓶,馬夾,“顛倒歌”,白紙,大頭筆

活動過程:

一、出示準備好的兩支筆,請幼兒觀察有什麼不同

1、引出反義詞:大~小,高~矮,新~舊

2、以遊戲的形式初步練習使用反義詞語和相對的話(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小朋友不僅要說出反義詞,還要配上相應的動作。)

二、感受體驗

1、通過教師的情景表演:喝水,穿衣服,拿筆,引導幼兒觀察事情發展的對錯

2、理解“顛倒”的含義

3、引出“顛倒歌”——吳老師撿到了一張紙,上面寫着一首兒歌叫“顛倒歌”,我來說說,你們仔細聽聽啊。

稀奇稀奇真稀奇,小魚飛在藍天裏,小鳥游泳在水裏,

老鼠開始捉小貓,螞蟻扛起大樹跑,你說稀奇不稀奇。

4、請幼兒找錯,並說明理由,再一起朗讀兒歌,熟悉兒歌的內容,幫助幼兒加深理解。

三、創編“顛倒歌”

1、出示動物圖片,引導幼兒根據小動物的特徵,用相反詞語創編出兒歌。

(注意第一句和最後一句不變)

2、將幼兒分成小組的形式,請幼兒每人選一個小動物,根據特徵創編一句顛倒兒歌。

3、再把一組四個小朋友的每一句兒歌合在一起,創編出新的“顛倒歌”。

四、活動小結

小朋友們,顛倒歌好玩麼?今天你們自己創編出了顛倒歌開心麼?給自己一些掌聲吧!老師希望小朋友們在生活中,用你們的眼睛細心觀察每一件事物的特徵,發現更多美好有趣的東西吧!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5

活動目標

1.能運用連貫、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語言講述照片的內容。

2.感受照片所表現內容的多樣性。

3.體驗與人交流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自己的照片2~3張,課前請家長和孩子共同交流、回憶有關照片的內容。

2.自制一本相冊。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組織幼兒參觀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內容

1、提出參觀的要求

教師:請你找一找哪張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講一講你的照片上有誰,

是在什麼地方拍的,當時你的心情怎麼樣。

2、同伴間互相講述,教師瞭解幼兒講述的大致情況,給予個別幼兒恰當的指導。

二、教師示範講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教師示範講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教師講述: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泰山旅遊時拍的一張照片。放假的時候,

我和我的孩子來到了泰山,泰山是一座很高的山,我們沿着臺階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高高的樹、綠綠的草和五顏六色的花,最有趣的是山上的石頭,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真是好玩極了!我們爬了好長時間,終於爬到山頂了。

我們高興地說:我們爬到山頂了,我們勝利了!

2、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講述的要點以及講述的條理性和完整性。

(1)我的故事裏有誰?

(2)我和我的孩子在什麼時候去了什麼地方?

(3)我們看到了什麼?說了什麼?心裏覺得怎麼樣?

三、啓發、引導幼兒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各類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現的不同內容,體驗大膽講述、與人交流的快樂。

1、個別講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教師:誰願意去選一張自己的照片,將照片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2、幼兒講述在幼兒園活動中拍的照片的故事。

3、經驗遷移,講述他人照片的故事。

(1)全家福照片。

(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非常開心、快樂、幸福!拍張全家福作爲紀念。)

(2)自選照片,再次與同伴交流、分享照片的故事。

四、分類整理,製作班級相冊,共享照片的故事

1、引導幼兒爲照片歸類、整理。

教師:每一張照片不僅能講述一個好聽的故事,還能幫助我們記往一件事情,每一張照片都很珍貴,我們應該將它保存好。

請幼兒按照片拍攝的地點歸類、整理。

2、製作班級相冊,分享活動的快樂。

教師:這些照片裝在一起,給它加個封面就做成一本相冊了,這是我們的班級相冊,我們還會有更多的照片存放在裏面,我們還要繼續講照片的故事。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6

一、活動目的

1.引發幼兒觀察畫面,想象和講述富有童話情趣的內容。

2.激發幼兒創編詩歌的興趣,能在看看講講中學習整首詩歌。

3.理解詞:山腰、拋

二、活動準備

1.背景圖,羣山,插入材料:花轎,虎頭兩隻(一隻笑嘻嘻搖扇,一隻在達瞌睡)。擡轎的八隻小狗。

2.扇子幾把

三、活動過程

一、理解圖意。

1、出示背景圖及一頂可移動的花轎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幼兒理解的詩歌內容

師:山腳下有什麼?猜一猜誰會坐在花轎裏?讓我們來看一看誰坐在裏面?(掀開轎簾)

2、出示八隻小狗圖片

師:平時都是人坐轎,今天可奇怪了坐只大老虎那麼是誰來擡轎子?

有幾隻小狗擡轎子?爲什麼要8只小狗來擡轎子?老虎在轎子裏舒服嗎?

移動一隻小狗成摔到的姿勢)問:發生什麼事了?

小狗爲什麼摔到?摔到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3、出示老虎踢小狗,小狗氣得直叫,老虎睡大覺的圖片。

師;我們看一看小狗摔到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快幫小狗想辦法對付壞老虎。

4、移動轎子到山腰,師;看小狗用什麼辦法對付老虎?(重點理解“山腰,拋”兩個詞)

語言概括小狗擡轎到山腰,想個辦法真正好,一二三,往上拋,老虎摔了一大跤。

二、引導幼兒試編詩歌。

1、師:我們可以把故事編成詩歌,每一句的字數要一樣多,讀起來要順口。

2、出示圖片試編詩歌,把詩歌連起來說一遍。

三、分組看圖、編後半部分。

四、分角色表演詩歌(用道具),結束活動。

詩歌:

小狗擡花轎

八隻小狗擡花轎,老虎坐轎扇扇子.

一隻小狗摔一跤,老虎踢了它一腳.

小狗氣得汪汪叫,老虎卻在睡大覺.

小狗擡轎到山腰,想個辦法真正好.

一二三,往上拋,老虎摔了一大跤.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7

活動目標

1、能用感官辨別出不同味道的食物,並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2、嘗試用“ABB”結構的詞語來描述味道的特徵,如:香噴噴、甜滋滋、酸溜溜、辣乎乎、鹹津津等。

3、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過程與方法

用情景導入激發幼兒對食物味道的描述,引導幼兒初步接觸“ABB”結構的詞語。接着讓幼兒體驗食物和調料的味道再引導幼兒學習描述它。在幼兒有了這些體驗後讓幼兒用兒歌的方式來整理學到的“ABB”結構的詞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願意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並嘗試描述。

活動重點

能用感官辨別出不同味道的食物,並嘗試用“ABB”結構的詞語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活動準備

餅乾、辣椒、鹽、白糖、檸檬、西瓜、橘子等食物。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可多好吃的,小朋友們想不想嘗一嘗?但是老師在讓小朋友們嘗這些食物之前想了解一下小朋友都喜歡什麼樣的味道好嗎?

二、老師引導幼兒說說食物的味道,啓發幼兒用“ABB”的結構詞語來描述。

師:食物的味道可以怎麼說?比如有小朋友說他可喜歡吃糖了,那糖的味道可以怎麼說?(引導幼兒學習:甜滋滋、香噴噴等詞語。)

三、組織幼兒品嚐食物,並讓幼兒交流品嚐的結果。

1、師:現在小朋友們可以品嚐老師爲大家準備的食物了,但是嘗過之後要想一想這個味道該怎麼說呢?

2、老師讓幼兒在組內先交流。老師巡視並觀察,同時跟幼兒交流食物的味道,引導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感覺。

四、集體交流品嚐結果。

1、師:請小朋友回憶一下剛剛自己都嚐到了那些食品?你還記得它的味道嗎?

2、老師依次出示食物,引導幼兒用“ABB”的結構詞語來進行描述。

五、引導幼兒編兒歌記憶“ABB”結構的詞語。

1、今天我們嚐到了好吃的食物和調料,我們還學會了好多新的描述味道的詞語對嗎?我們來講它們編成兒歌,好不好?

2、引導幼兒編兒歌。

香噴噴的餅乾,甜滋滋的西瓜;

酸溜溜的檸檬,甜滋滋的橘子。

辣乎乎的辣椒,鹹津津的鹽巴,

麻乎乎的花椒,甜滋滋的白糖。

……

活動延伸:

小朋友們回家和媽媽一起看看家裏或者廚房還有什麼食物或者調料,在媽媽的允許下嚐嚐它的味道再和媽媽討論一下它的味道好嗎?

活動反思:

1. 活動整體效果很好,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幼兒通過品嚐都能講出食品的味道並豐富了幼兒的詞彙。

如: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辣辣的、鹹鹹的。

2. 食品都是孩子們熟悉的,並且孩子們親自感受參與性強,課堂討論氣氛熱烈,幼兒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擴展回答問題,

3. 在選擇食物的過程中,多數幼兒能選擇更多的食品,可見幼兒的挑食只存在於個別,孩子們在老師的教育下,孩子能選擇更多的食品,值得欣慰。

4. 延伸活動設計合理,能更進一步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8

活動目標:

1、瞭解我國的一些名勝古蹟,爲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2、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3、學習遊戲的玩法及規則。

4、能遵守規則玩遊戲。

活動重點瞭解我國的一些名勝古蹟。

活動難點: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月亮船》、故事錄音。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1)播放故事錄音片段(蒲公英的哭聲)

(2)教師提問,幼兒回答:

——“誰在哭啊?”

2、閱讀圖書感受內容:

(1)幼兒閱讀圖書。

——“蒲公英被風吹到很遠的地方,路上碰到了誰?”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兒呢?”

3、閱讀理解內容:

(1)幼兒自主閱讀後發表自己的想法:

——“你們在圖書裏看到些什麼?”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個?最高的山是什麼山?”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裏?”

“是誰幫助它找到了家?”

4、完整欣賞:

(1)播放背景音樂,教師講述故事。

(2)幼兒自由結伴討論:

——“你們的家在哪裏?”

“那兒有些什麼美麗的景物呢?”

(3)師幼共同小結,共同感受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反思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習慾望

在活動一開始,我出示蒲公英圖片,設置情境,猜測蒲公英爲什麼哭了,感受到蒲公英傷心難過的心情,讓幼兒不由自主地替蒲公英擔心,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激發幼兒幫助蒲公英的願望。懸念的討論,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同時激發幼兒關心他人的情感,把孩子引入積極思考的氛圍中。

二、尊重幼兒,以幼兒爲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 整個活動中,我採用的是一種視、聽、講結合的方法,引導幼兒理清故事脈絡,理解故事內容。注重提問的啓發性、開放性與各問題彼此之間的銜接,對於孩子的迴應給予積極的應答,及時整理幼兒的回答予以適當地提升,組織幼兒討論、與教師交流,幫助幼兒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小朋友們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願意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動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蒲公英迷了路,急得哭了起來。”一開始我沒有注意到這一情感要素,只是一帶而過。其實,我們可以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經驗,換位思考,如果你迷路了,你心裏會怎樣?自然而然地讓幼兒體驗到迷路的那種害怕、緊張、難過的心情,進而感受到蒲公英的無助和傷心,然後再自然地導入接下來的故事。在最後環節,讓幼兒說說自己祖國有什麼美麗景色,孩子們經驗不足,迴應很平淡,只有幾個孩子知道一些景點。如果改爲請孩子們談談自己家鄉有哪些美景,對他們而言,家鄉纔是熟悉的,貼近他們生活,應該選擇幼兒會說,有話說的話題。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9

設計思路:

我們班的小朋友在中班下學期對漢字已經有一定的興趣,經常把在家寫的字拿來給老師看,一此爲驕傲。進入大班後,有一天一個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漢字是怎麼來的呀老師?我接住了這個球后,就把這個球拋給了全班孩子。這下字有個別的小朋友回家詢問家長,於是就有了答案:象形字,甲骨文,那麼到底是什麼是象形字?我把知識即使給了孩子,還拿出了象形字的卡片,讓孩子觀察,在收集材料中,孩子興趣不斷地蔓延着,併產生了這個主題活動。

活動目的:

1、在看看講講中,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從中感受人的聰明才智。

2、激發幼兒讀漢字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漢字(象形字、甲骨文、現代文)若干的卡片

活動過程:

1、引導語,激發幼兒說說漢字的興趣。

2、說說我們的字寶寶。

師:

1)誰願意來向我們說說你認識的字寶寶?(在幼兒說的過程中,教師隨即引導,鼓勵幼兒發表不同的想法)

2)師:你們有什麼看不懂的字寶寶嗎?

3、設疑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字寶寶有個祕密?(鼓勵幼兒仔細觀察,並積極參與討論)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0

活動意圖:

繪本《狼來了》 色彩搭配很漂亮,動物形象也很逼真。是民間口口相傳下來的,是伴隨幼兒睡覺的枕邊寓言益智小故事,故事雖然簡單,但富有教育意義。根據幼兒年齡的不同特點,開展了此次活動《狼來了》。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

活動目標:

1. 觀察、想象畫面,理解故事內容。

2. 自己的話講述對繪本內容的理解。

3. 體驗閱讀樂趣,感受大家成爲朋友的快樂。

4. 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5. 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1. 故事PPT。

活動過程:

(一)瞭解幼兒對大灰狼原來印象。

1. 調動幼兒原有閱讀經驗。

2. 調查對大灰狼的印象。

3.說說爲什麼不喜歡大灰狼。

教師小結:原來在小朋友印象中大灰狼是個兇猛、以強欺弱的壞傢伙。

(二)理解繪本內容。

1. 引領幼兒閱讀。

2.幼兒閱讀。

3. 集體閱讀繪本結尾。

(三)完整欣賞,提升拓展。

1.完整欣賞。

2.欣賞後再次調整幼兒對大灰狼的印象。

3.教師總結。

原來並不是所有的大灰狼都是壞的,大灰狼也有可能和動物們成爲朋友。如果我們人類也能夠合平共處,大家都能成爲朋友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活動延伸:

在角色遊戲中提供胸飾等讓幼兒進行表演,進一步體驗故事的樂趣。

活動反思:

《狼來了》是一個老故事,但其中蘊含着極具學習,發人深省的道理。通過讀本的學習讓幼兒明白說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爲,它既不尊重別人,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我們應該培養誠懇待人的良好品質。告訴大家做人應誠實,不以通過說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更不能以說謊去愚弄他人。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因爲堅持就是勝利。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1

活動目標: 1、感受詩歌中語言的趣味性和優美的意境,進一步瞭解春天的特徵。

2、理解詩歌中的比喻手法並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已多次觀察過春天的景色,初步瞭解了春天特徵。

2、製作有關詩歌PPT、電子書。

師幼行爲: 1、提問:美麗的春天來到了,你看到的春天是什麼樣的?

預設1:天氣變的溫暖了(春天到了,天氣慢慢的暖和起來了,你的觀察真仔細)

預設2:小草發芽了……(春天到了,小草(小花)也慢慢的冒出了地面,長出來綠綠的嫩芽)

預設3:我們把棉襖脫掉了(春天到了,人們也脫去了冬天厚厚的棉襖,你真是個用心觀察的小朋友)

小結:教師從幼兒的發言作適當的總結,如氣候、動植物、人的變化。

2、昨夜春姑娘悄悄推開我的窗,送來了三本關於春天的書,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1、理解"春天是彩色的書"。

(1)老師朗誦詩歌第一段,初步感受"春天是彩色的書"(電子書1)

提問1:春天是一本怎樣的書?什麼叫彩色?(五顏六色)

提問2:爲什麼說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呢?

(有黃的迎春花;白的梨花;紅的桃花;綠的柳葉)

(2)幼兒觀看PPT,師幼朗讀第一段。

2、理解"春天是會笑的書"。

(1)老師朗誦詩歌第二段,初步感受"春天是會笑的書"(電子書2)

提問1:這本書裏有什麼?小池塘、小朋友爲什麼笑了?

(有池塘,有小朋友。小朋友到了春天可以放風箏、春遊、挖馬蘭……所以笑了;小池塘裏的冰融化了、有了小蝌蚪……所以小池塘笑了。池塘的酒窩就是水波紋,小青蛙跳進池塘就會有酒窩……)

提問2: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會笑的書。)

小結:春天真是一本會笑的書,小池塘和小朋友都喜歡春天,都開心的笑了起來,我們也和春天笑一笑吧!

(2)幼兒觀看PPT,師幼朗讀第二段。

3、理解"春天是會唱的書"。

(1)教師播放春雷、雨點、燕子、青蛙的聲音。

提問1:聽!這是誰發出的什麼聲音?你能來學一學嗎?

(根據幼兒回答播放電子書3,並用詩歌內容進行小結。)

提問2:爲什麼說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春雷、雨點、燕子、青蛙爲什麼要唱歌呢?

(2)幼兒觀看PPT,師幼朗讀第三段。

1、把春姑娘送來的三本書連起來就是一首有關春天的優美的詩歌《春天》,我們來完整地欣賞一下。

幼兒完整欣賞詩歌。

2、提問:聽了這首詩歌,你心裏有什麼感覺?(很溫暖、很溫柔)

這首詩歌裏你最喜歡哪幾句話?

3、師幼再次完整朗誦詩歌。

1、春姑娘給我們送來了三本春天的書,我們也回送給春姑娘春天的書,好嗎?

提問:春天還會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書裏會有什麼呢?它們又在幹什麼?

(幼兒大膽創編,根據幼兒的創編教師進行總結--如果課堂教學時間比較緊,可以將本環節作爲活動延伸開展。)

2、師幼共同朗誦新仿編的詩歌。

設計意圖:

以談話活動調動小朋友的經驗,請幼兒自由談一談自己用感官感受到的春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教師用詩歌中的語句加以總結,使幼兒更易理解詩歌內容。

理解詩歌中的比喻手法並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擴展想象。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2

設計思路

饒有趣味的作品內容,很吸引幼兒。“夠月亮”的畫面和內容讓幼兒充滿好奇,產生了遊戲的衝動。因此這是一個可以“玩”、可以“遊戲”的作品,適宜在大班進行集體教學。

疊高是各年齡段幼兒都喜歡的活動,大班幼兒已積累了一些操作經驗,但對疊高中蘊含的“奧祕”卻不甚清楚。於是,我們藉助文學作品,設計了“夠月亮”活動,讓大班幼兒在與同伴的共同遊戲中探究疊高的“奧祕”,初步體驗合作的樂趣和重要性,引發幼兒積極主動的操作、探究和發現。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動物“吃月亮”的畫面中,討論並發現疊高時保持平衡的方法。

2.與同伴一起探究疊高的“奧祕”,從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樂於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活動準備

作品的動畫片、幼兒建構作品的照片、PPT(人體疊高):疊高用的多種用具、紙製隔板、可移動的“月亮”。

活動過程

一、交代名稱,引發好奇

(通過“開門見山”式的問題引出作品,引起幼兒無限的遐想和學習的積極性。)

1.這是什麼(月亮)這裏有一個關於月亮的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這個故事的名字——《月亮的味道》。

2.你認爲月亮是什麼味道的

3.過渡:有一羣動物也在想:月亮是什麼味道的它們想去摘月亮,動物們有沒有摘到月亮動物們用什麼方法摘到月亮的

二、聽講故事,理解作品

(藉助重點問題和插問幫助幼兒理解作品內容,討論並發現疊高的一些方法,促進幼兒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1.播放PPT:看看講講(講述中適當進行一些插問)。

(1)大象這麼大,海龜這麼小,我們一起幫忙想個好辦法,讓上面的大象站穩、下面的海龜不受傷,可以怎麼做(引導幼兒大膽推測)

(2)現在誰來幫忙了獅子站在斑馬身上,它的頭往哪邊比較合適呢爲什麼這樣站比較好

(3)現在幾個動物在摘月亮(7個)你認爲猴子會請哪個動物爬上去比較合適(推進)爲什麼小老鼠爬上去比較合適

(4)小老鼠爲什麼能成功這是朋友們互相合作、努力配合的結果嗎

(5)誰能說說動物們是用什麼辦法站穩、夠到月亮的

2.小結:動物們互相配合,慢慢地往上疊,它們都找到了保持平衡的方法。它們不怕失敗,最終成功地夠到了月亮,嚐到了月亮的味道。大家都覺得付出了那麼多努力很值。

3.過渡:動物們齊心協力用疊高的方法夠到了月亮,品嚐到了“它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你們想不想也和朋友一起“夠月亮”

三、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藉助操作體驗和問題討論,引導幼兒在共同遊戲中探究疊高的“奧祕”,體驗合作遊戲的樂趣。)

1.第一次探索。

提供材料:每個桌上有一個可移動的“月亮”。一個塑料筐,筐裏有一些小紙板、罐頭、積木、木板等。每組材料的種類和數量相同。

(1)交代操作要求:

這些材料像什麼呢(動物的腿)這些小紙板可以代替什麼(動物的身體)

有的動物是兩條腿的,也有的動物是四條腿的。你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代替動物的腿。

材料只有4份,而我們有16個人,可以怎麼玩遊戲呢(4人合作遊戲)

(2)幼兒4人一組探索活動。

[觀察要點]:怎樣的材料適合放在下(上)面怎樣放置材料纔會穩穩當當的

(3)交流各自用什麼辦法“夠月亮”

2.第二次探索。

提供材料:每個小組增添相同數量的藥盒、酸奶罐、圓柱體積木。

(1)交代操作要求:

這次每個小組增加了材料,你們可以用和動物不一樣的方法試試疊高“夠月亮”。

提醒幼兒可移動的“月亮”可移至中間處或最高處。

(2)幼兒4人一組探索活動。

[觀察要點]:幼兒是否有意識地挑選材料幼兒是否能分工合作進行疊高疊高時是否細心

(3)交流各自用什麼辦法“夠月亮”。

(重點介紹與衆不同的方法,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3.小結激趣。

“夠月亮”的辦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組成功了,有的小組失敗了……以後,我們可以試試各種辦法,相信你們肯定可以夠到月亮。

延伸活動

1.請幼兒欣賞圖片或PPT,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有關人體疊高等畫面,進一步感知其中蘊含着的有關疊高——平衡的“奧祕”。

2.在區域活動中,提供疊高用的多種材料,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繼續玩遊戲,並記錄遊戲的操作情況,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

活動反思:

一、目標定位偏難,幼兒基本掌握

針對三個目標來說,第一個目標偏難,但是在幼兒的掌握情況來說還算不錯,不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太過於去抓住目標進行教學,顯的有些死板,不夠靈活。第二個目標是感受夜晚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但是在活動中不太能體現出來,月亮本是夜空中的精靈,體現一種純淨寧靜的美,但是在活動中沒有營造起這樣的氛圍,這是有點欠缺的。可以在活動開始的時候播放一點關於夜晚的輕音樂,讓幼兒彷彿置身於夜空中。

二、內容主體單板,幼兒興趣不大。

整個活動按照總分總的順序,比較老套,缺乏新意。導入部分過於着急的想去進入下一個環節,所以幼兒思考的比較少,幼兒的主體性體現的還不夠,可以讓幼兒來說一說會在哪裏看到過月亮,看到的月亮是怎樣的。可能由於我教齡不長,我怕把問題拋出去之後會收不回來,還是要在以後的更多活動中自己獲取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請幼兒第一次欣賞完詩歌的時候,我提問的問題可以在廣泛一點,不要把問題框死在詩歌中,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發揮想象力,讓他們想一想聽到了什麼,他們的思維肯定還會更加廣闊。

在活動中應該肯定幼兒的每一個回答,不能去否定幼兒的想法,在活動結束後我才發現,我過分的去強調了詩歌的題目是《月亮》,而一直去否定幼兒提出的“月亮和我好”,這也是一大忌。

三、延伸環節倉促,主題沒有昇華

過於倉促的去結束活動,忽略可以很精彩的主題昇華部分,可以在結束部分讓幼兒在說說,可以給月亮找哪些好朋友,在活動中也要突出夜晚的情感,安靜純淨。突然的讓幼兒出去給月亮找朋友也顯得有點不切實際。可能我的教育手法比較稚嫩,在幼兒面前也不太能放開自己,顯的有些拘謹,情感的表現還不是很到位,不能以感情以聲音來吸引幼兒,這也是我在以後需要繼續發展的方向。

關於這次的活動,王老師給予的意見和評價也是我以後繼續前進的動力,我相信在這樣一片和諧的環境中,我也一定會繼續努力,不斷吸取成熟教師和有經驗的`老師的良好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努力爲八幼的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還有,在活動中,我的目標達成度不夠,沒有詩歌的意境美;教師教的痕跡也較多,幼兒理解不夠;對幼兒的表述細節,教師關注不夠,“飄”“盛”,沒有及時糾正。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3

設計意圖

《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把鼠小弟爲吃到樹上的蘋果,極力模仿身邊的動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矮小的鼠小弟想盡各種辦法也摘不到蘋果,但它依然堅持着,最後在海獅的幫助下摘到了蘋果。簡潔的畫面,誇張的神態動作,勾畫出妙趣橫生、情節曲折的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環環相扣,反映了鼠小弟遇事肯動腦筋,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與海獅之間合作分享的情感。在平時的日常教學、遊戲及生活中,幼兒對於遇事要有耐心、能堅持、要合作分享的情感認識還不是很深刻,爲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希望藉助本次活動的開展,培養幼兒遇事肯動腦筋,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與同伴之間合作分享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小老鼠和海獅的合作精神,對繪本閱讀感興趣。

2、理解故事內容,感受鼠小弟的內心活動。

3、能根據畫面大膽猜測故事情節,大膽地表述故事內容。

活動準備

PPT、音頻

活動過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本很有趣的繪本,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書的封面,上面都有些什麼?它講的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這是一棵什麼樣的蘋果樹?是一隻什麼樣的小老鼠?(完整的語言表達)

小結:這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了許多紅彤彤、圓溜溜、香噴噴的蘋果,蘋果樹下站着一隻小小的老鼠,我們把它叫做——鼠小弟。

鼠小弟站在蘋果樹下,它在想什麼呢?蘋果樹那麼高,鼠小弟怎麼樣才能吃到蘋果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小朋友們想了許多辦法,那我們接着往下看,故事裏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二、出示故事PPT,想一想、說一說、學一學,理解故事內容,感受鼠小弟的內心活動。

1、觀察PPT第4——8張。

提問:小鳥用什麼辦法摘到蘋果的?鼠小弟看到小鳥摘到蘋果,心裏是怎麼想的?它又是怎麼做的呢?

小猴怎樣摘蘋果?鼠小弟看到小猴爬樹摘蘋果,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小結:小鳥會飛,小猴會爬樹,鼠小弟飛不起來,也不會爬樹,它該怎麼辦呢?

2、出示PPT9——17張,就在鼠小弟趕緊想辦法的時候,又有幾個動物朋友來摘蘋果了,你們看一看,猜一猜,是誰來摘蘋果了?你怎麼知道的?(出示鼠小弟學動物的動作,猜一猜鼠小弟學的是哪種動物。大象、長頸鹿、袋鼠、犀牛)

小結:大象用長長的鼻子輕而易舉地摘到了蘋果,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也很容易就摘到了蘋果,袋鼠媽媽輕輕一跳就摘到了蘋果,犀牛力氣很大,往大樹上一撞,就有一個蘋果掉下來了,可是小老鼠既沒有長長的鼻子和長長的脖子,也沒有大力氣,他個子那麼小,連跳都跳不高。樹上的蘋果被小鳥、猴子、大象、長勁鹿、袋鼠、犀牛一共拿走了6個,只剩下2個蘋果了,看到蘋果一個一個地被小動物們拿走了,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還沒有吃到蘋果,鼠小弟呀鼠小弟,你要是還不抓緊想辦法蘋果快沒有了?鼠小弟現在的心情怎樣呀?(着急、傷心、難過、它想哭了)

3、你們也遇到過讓你們着急的事嗎?你是怎麼做的?(遷移生活經驗,體驗鼠小弟着急的心理。)

4、出示PPT18——22,這時候,又有誰來了呢?(海獅)

提問:海獅想幹什麼呢?它會和鼠小弟說什麼呢?(想一想,和你身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5、海獅有什麼本領?它們會怎樣合作?最後它們用什麼辦法一起摘到蘋果的?

小結:海獅用頂球的本領把鼠小弟輕輕一頂,就頂到蘋果樹上去了,蘋果樹上剛好剩下兩個蘋果,鼠小弟摘到蘋果,一個給海獅,一個留給自己,它們終於吃到蘋果了!

三、邊看邊聽,完整感受故事。

師:剛纔我們已經看了一遍故事,接下來我們再來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一邊聽,一遍想一想鼠小弟爲了吃到蘋果想了哪些辦法?

提問:鼠小弟爲了吃到蘋果想了哪些辦法?

小結:鼠小弟爲了吃到蘋果想了很多辦法,它學小鳥飛、學小猴爬樹但是這些辦法都沒有成功,最後它和海獅合作,終於摘到了蘋果。

你們喜歡故事裏的鼠小弟嗎?爲什麼?

小結:大家都喜歡鼠小弟,因爲鼠小弟很不簡單,它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會不斷地想辦法去解決困難,最後通過和海獅合作終於摘到了蘋果,我們也要像鼠小弟學習,堅持、不放棄、想辦法、和朋友合作。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通過合作我們就能做到平時一個人無法完成的事。

四、遷移作品經驗,通過談話,深化主題。

師:你遇到過哪些事是一個人無法完成,需要和別人合作的呢?

活動延伸:

小朋友,喜歡今天袁老師帶來的這個故事嗎?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吧!

活動反思:《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把鼠小弟爲吃到樹上的蘋果,極力模仿身邊的動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矮小的鼠小弟想盡各種辦法也摘不到蘋果,但它依然堅持着,最後在海獅的幫助下摘到了蘋果。簡潔的畫面,誇張的神態動作,勾畫出妙趣橫生、情節曲折的故事。

在教學活動中,我利用PPT的故事封面導入,重點讓學生感受蘋果樹的高大與鼠小弟的矮小。通過跟鼠小弟打招呼,加深了幼兒對故事主人公的印象,並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猜想,引出故事名稱,有利於培養幼兒仔細看,注意細節觀察的良好閱讀習慣。

孩子的閱讀首先是自由的,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先猜測各種動物能不能吃到蘋果,(大班的孩子對各種動物的本領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都能大膽地說出動物們用自己的各種本領來吃到蘋果)再從PPT圖片觀察來大膽表達,培養幼兒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引導幼兒看懂圖意和體現一種自主閱讀的價值。動物們都吃到蘋果了,那鼠小弟到底有沒有吃到蘋果呢?接着,孩子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開始仔細閱讀,隨着畫面的點開,我着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畫面內容,感知了小鳥是怎樣吃到蘋果的,鼠小弟在邊上看到了小鳥,是怎麼想的?它又是怎麼做的?在這話環節中我讓學生仔細觀察了鼠小弟的動作表情,孩子們看着畫面,也模仿起來,“鼠小弟拍打着小胳膊,飛啊飛啊,可是隻能離開地面一點點兒,然後‘咚’就掉下來了,唉,要是我也有翅膀,那該多好呀!孩子們一邊看着圖畫,一邊做着動作。有了上面環節的鋪墊,讓孩子對閱讀其他畫面起到一個示範的作用。在故事接下來的環節中。我結合畫面上的幽默,讓學生模仿各個動物的細節,孩子們把自己融入到了故事中的角色裏,如把自己的脖子伸的長長的,使勁拉自己的鼻子。就這樣,8個蘋果被小鳥、猴子、大象、長頸鹿、袋鼠、犀牛拿走了六個,現在還剩下2個了。看着蘋果一個一個被其他小動物拿走了,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還沒有吃到蘋果,鼠小弟呀鼠小弟,你要是還不抓緊想辦法蘋果快沒有了?鼠小弟現在的心情怎樣呀?孩子們積極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鼠小弟很傷心,很難過,它想哭了。”

隨着故事情節的深入,在海獅這一組畫面中,我重點讓他們觀察了這一副畫面海獅和鼠小弟兩個人的位置和其他動物的區別。感受到了朋友之間的關心。怎樣才能吃到呢?小小的懸念牽引着孩子們一頁頁翻開去。成功的作品是要給讀者一個意外的驚喜。當看到鼠小弟被海獅高高地拋到空中的畫面,然後坐在高高的蘋果樹上,把蘋果摘下來拋給海獅。他們終於吃到蘋果了。孩子們會發出滿足的笑聲。

這是一個令孩子們開心的繪本故事,在整個故事學習中,孩子們通過猜想、表達、想像和扮演鼠小弟的各種動作,享受了教學帶來的快樂。

整個教學活動始終深深吸引着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表現出色,特別是在情感體驗這一方面,孩子們對鼠小弟模仿各種動物本領而吃不到蘋果時,說出了鼠小弟傷心、無奈,甚至還體驗出了鼠小弟的孤獨。當海獅出來幫忙併摘到了蘋果時是孩子們又是那麼地高興。故事的結尾我加上了一個問題,你最喜歡故事中的誰?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回答最喜歡海獅,因爲他幫助了鼠小弟拿到了蘋果,有的小朋友回答最喜歡長頸鹿,因爲它有長長的脖子,拿起蘋果很方便。喜歡猴子的學生說是猴子會爬樹。我在他們的答案後面增添了一句,我也喜歡他們,如果他們能夠幫助鼠小弟的話,那他們會棒啦!如果誰有了困難,我們就應該主動去幫助別人。如果我們大家都能互相幫助,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同時,活動中我也注意到了挖掘故事的深層精神:鼠小弟雖然又矮又小,暫時沒有更多的本領,但是他不放棄,鍥而不捨的追求自己想要的蘋果的那種精神還沒有傳遞給小朋友。這一點在講述過程中我有提到,但是幼兒對此的理解並不是很深刻,需要在每次鼠小弟再次嘗試摘蘋果前提出疑問,讓幼兒猜測,或在活動延伸中繼續引導幼兒去感悟。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4

設計意圖:

(一)作品分析

1.兒歌中的孫悟空、豬八戒、老妖怪等大都是猴子、豬等動物變化的妖精、精靈,這些都是擬人化的動物,也正是童話中的人物,具有童話的色彩。動物變化多端,神通廣大,具有超人的能耐和現實生活中難以想象的作爲,情節曲折,角色動作表情的誇張,語言的幽默,這些吸引了大批的讀者。

2.圖畫書《孫悟空打妖怪》以紅、綠、黃、黑四色表現,給人視覺上的醒目,主要角色突出。從兒歌內容上來說,它是一首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傳統連鎖調兒歌,主要描述了西遊記中孫悟空打白骨精的情節,大家都非常熟悉。

3.作品講述了唐僧師徒取經途中,遇到妖怪,除了孫悟空外,大家都沒分清人、妖,差點上當的故事情節,來告誡人們對陌生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受騙。

(二)幼兒分析

1.大班的幼兒好奇心強,尤其是西遊記中變化萬千的魔法,是每個孩子所向往的。《孫悟空打妖怪》這種連鎖調形式的兒歌朗朗上口,也深受孩子們喜愛。

2.他們對這些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特點有一定的瞭解,對西遊記中孫悟空打妖怪的事也很感興趣。

3.《西遊記》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所反映的不同時代社會的寫照,這些動物以及虛構的神道、菩薩都具有人性,他們的言行中充滿這人情世故,他們的性格和活動中有着濃厚的社會關係的投影,這些對孩子瞭解社會、人際的交往的都會有所幫助。

(三)設計思路

1.活動開始教師以兒歌中的角色出場,使孩子一下子就進入了有趣的情境,喚醒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2.根據孩子直觀形象的學習特點,運用了圖譜法給孩子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平臺。在第一遍兒歌中,教師運用圖譜幫助孩子們熟知人物的出場順序,並初步感知理解連鎖調兒歌的特點,接着,教師採用幼兒自主閱讀的方式,給孩子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幼兒記憶兒歌內容,並且進一步加深了對連鎖調這一特點的認識。

3.在活動中,教師還運用了多通道參與法,孩子們通過看課件、聽朗誦、說兒歌、做動作、玩遊戲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感官,使他們對兒歌的感知更加地全面。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中人物出場順序、動態、表情,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傳統兒歌連鎖歌的形式特點。

2.大膽表達自己對畫面的觀察和理解並嘗試表演兒歌內容。

3.知道對陌生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上當受騙。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人手一本小書,《西遊記》開場主題曲、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老妖婆圖片各一張、椅子。

經驗準備:有一定自主閱讀經驗

活動過程:

(播放西遊記開場音樂)教師戴上孫悟空的面具、手拿金箍棒舞動幾下,與幼兒相互問好,活躍氣氛。

一、談話,引出話題。

師:你們知道我有什麼本領嗎?(請2-3名幼兒自由講述)我的故事寫成了兒歌,你們聽一聽。

二、欣賞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打開PPT,教師邊念兒歌邊播放相應的圖文,幼兒初步理解兒歌。

師:你們聽見了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邊出示相應圖片邊用兒歌內容總結。)

2.幼兒自主閱讀,仔細觀察畫面,找出兒歌中的規律,初步瞭解連鎖歌的形式特點。

(1)師:兒歌裏還有好玩的,我們去圖書裏找一找。

(2)幼兒自主閱讀,教師巡視指導。

(3)引導幼兒說出"句首尾人物相同"的規律。

師:剛纔你們仔細看了圖文畫面,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前一句的最後一個詞是後一句的開頭,念起來好聽順口又有趣,就象我們玩的接龍遊戲一樣,這就是連鎖歌的特點。

3.教師帶領幼兒完整地念兒歌,並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提問:

(1)這首連鎖兒歌裏到底說了些什麼,讓我們試着一起看圖說一說。(看PPT,一起朗誦一遍)

(2)採用有節奏敲打身體不同的部位來表現兒歌中的角色,以及速度的快慢方式朗誦兒歌,加深對兒歌的理解。

師:這首兒歌念起來很有節奏感哦!讓我們有節奏敲打身體不同的地方表現兒歌中的各個角色。

(3)根據幼兒掌握的情況練習2--3次。

(4)師:誰上當了?爲什麼唐僧、豬八戒容易上當受騙?

小結: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等,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三、幼兒表演兒歌內容1.選角進行表演每組選擇一位幼兒佩戴上相應的角色胸飾上臺做動作,其他幼兒念兒歌2.幼兒根據兒歌內容,站在自己椅子前,邊念邊做動作活動反思:

這首兒歌特別有趣且朗朗上口,內容也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在選擇教學方法上我思慮再三,傳統的教學形式簡單機械、單調而重複,大大的限制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該活動中我就做了些新的嘗試:

1、在教學活動中,我利用生動、形象的視頻動畫與圖文相結合進行教學,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2、爲讓幼兒積極主動學習兒歌,將兒歌與表演相結合,讓幼兒身臨其境同時配上表演動作,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

此次活動中,在幼兒指導語言方面欠缺、說話不夠精煉準確,我應該多加練習。材料準備不夠充分。

大班幼兒園語言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父子間的親情。

2、認識各種電話,瞭解其主要功能,感受電話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3、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二、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孩子們,你們的家鄉在哪?

我的家鄉在濟南,那兒有我的家人和好朋友。我在這工作不能經常回家,如果我想他們了,我該怎麼辦呢?

小朋友們真聰明,想到了這麼多的辦法。每當我想家人朋友時就會打個電話,發個視頻,聽聽他們的聲音,見見他們的模樣,好像真的和他們在一起!

(二)、基本部分

今天,李老師向你們介紹一位朋友。看!它是誰?火狐狸。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去看看火狐狸怎麼了?

1、出示圖片1

提問: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冬天、聖誕節。

你是怎麼知道的,從哪看出來的?白雪、裝飾的松樹。

教師:聖誕節就和我們的新年一樣,過年時,全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做些好吃的,一起過年。

2、出示圖片2

提問:我們一起去看看火狐狸家爲聖誕節做了那些準備?蘋果派、肉餅、蛋卷。這麼多好吃的看起來特別美味,屋子裏香香的。

看!家裏有媽媽,火狐狸,少了誰?火狐狸的爸爸

少了爸爸在家過節,火狐狸會怎樣?傷心,失望,會很想爸爸。

火狐狸想爸爸是怎麼做的?打了一個電話。火狐狸和李老師一樣,也是打了一個電話。

3、出示圖片3

提問:爲什麼爸爸不在家,它在哪?在幹什麼?爸爸很忙,給小朋友郵寄聖誕禮物,沒法回來。

爲什麼它打了很長很長的電話?因爲它見不到爸爸,它太想太想爸爸,有很多很多的話要說。

4、出示圖片4

提問:當爸爸接到火狐狸的電話,聽到它的聲音,爸爸會怎樣?火狐狸呢?很開心。所以,火狐狸不停地說呀說。

想一想,他們會在電話裏說些什麼?新年願望,媽媽做了哪些新年準備,我想你了……

5、最後,門鈴響了,火狐狸驚喜地叫了起來,爲什麼?你認爲火狐狸的爸爸是個什麼樣的爸爸?你有什麼話要對爸爸說嗎?

6、師幼一起完整的講述故事。

7、雖然它們沒法見面,但它們通過電話後聽到對方的聲音,都開心了。提問:那你們覺得電話的作用大不大?

幼兒討論電話的作用。

總結:電話可以讓兩個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很快聽到對方的聲音,互相交流,傳達感情。

8、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各樣的電話。(簡單介紹)你知道是誰發明的電話嗎?(亞歷山大·貝爾)火狐狸用過的電話和哪個相像?你還在哪見過電話?

隨着科技的發展。現在的電話不僅能聽見聲音,還能視頻見面,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

(三)、結束部分

孩子們,當我們想念父母,朋友時:當我們有些話想說卻不好意思當面說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電話來表達我們對家人朋友的愛。

活動延伸:

孩子們今天回家設計一步未來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