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錦集6篇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錦集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錦集6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空心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清晰、響亮的傳聲筒傳出的聲音模糊、不響亮。

2、引導幼兒認識“小問號”的符號(?),並願意和小問號做朋友。

3、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好奇心,喜歡玩科學小遊戲。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自制傳聲筒30根(空心、實心各半),“小問號”符號卡片15張。

【活動過程】

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玩空心紙棒。

(1)引導幼兒觀察紙棒。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做了一個玩具,你們拿起來看一看,它是什麼樣子的。(幼兒發現紙棒是長長的圓圓的,中間是空心的)。

(2)幼兒玩紙棒。

教師:你們每人拿一根紙棒當玩具,讓老師看看,你們是怎樣玩的。(幼兒拿起紙棒玩起來,有的把它當金箍棒拿在手上轉;有的把它當馬騎着跑;有的把它當望遠鏡用;還有一個小朋友把它當話筒用……)

2、引導幼兒把紙棒當“傳聲筒”,自由結伴玩遊戲。

(1)教師饒有興趣地對幼兒說:“剛纔老師看見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對準紙棒在說話呢,你們各人找一個好朋友,一個對着紙棒說話,另一個用小耳朵聽,聽聽你的好朋友說了些什麼?”

(2)教師話音剛落,幼兒就兩人一組地玩了起來,有的在點頭,有的在笑,似乎聽到了什麼。

(3)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幼兒紛紛搶着回答)

(4)教師小結:這個長長的、圓圓的、空心的紙棒,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

3、認識“小問號”符號。

(1)我在提供給幼兒的傳聲筒中有意識地在其中的一根中間塞進了紙團,討論時,拿到這根“傳聲筒”的小朋友說聽不清,於是在小結後我就引導幼兒觀察這根傳聲筒有什麼不同(從外表看和部分幼兒說是一樣的)。

(2)出示小問號(?)教師接着問:“既然是一樣的,那爲什麼。傳出來的聲音不清楚呢?”這根傳聲筒我要送一個標記給它(出示“小問號”卡片)知道這是什麼符號嗎?(小問號)這根“傳聲筒”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3)幼兒再次玩傳聲筒(注:傳聲筒換成實心的)。

幼兒都發現聽到的聲音也不清晰了,這是爲什麼呢?幼兒然而然地也產生了疑問,這時引導幼兒也給這些傳聲筒貼上“小?號”卡片。

4、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小問號的傳聲筒和沒有小問號的傳聲筒有什麼不同,讓他們發現有小問號的傳聲筒裏有紙團堵着。

5、小結。

剛纔我們小朋友真能幹,已經找到了帶小問號的傳聲筒。爲什麼傳的聲音聽不清呢?原來是裏面塞滿了紙團,紙團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所以,從這樣的傳聲筒裏傳過來的聲音就不清楚了。

小問號是我們的好朋友,它能帶領我們去學習、發現很多的祕密,以後我們小朋友碰到了小問號,就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或者去問大人。

活動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藉助於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髮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小百科;傳聲筒亦稱"傳話筒",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實用性和娛樂性的工具,由中國人最先發明,是電話機最初的原型。《清稗類鈔》中詳細記載了傳聲筒製造方法。而其製造原理可能是受到了“聽甕”的影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根據圖片的線索簡單推測太陽感冒的原由並加以表述。

2、教育幼兒知道吃冰淇淋等冷飲不能過量。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15號。故事磁帶。

過動過程:

一、一起去看望感冒的太陽。

1、趣味引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昨天晚上,羅老師接到了月亮姐姐的電話,她告訴我說;

太陽公公感冒了,而且非常的嚴重,你們想去看望它嗎?(想)。那我們一起去看望生病的太陽吧!

師:引入二:如果開展活動的當天是陰天,教師可以結合天氣直接以“太陽變涼了”作爲活動開頭,富有情景性。

2、出示第三幅掛圖,請幼兒觀看圖片上太陽感冒的情景。

師:太陽公公感冒可真嚴重呀?又打噴嚏有發燒。

3、太陽公公怎麼會感冒呢?

二、讓我們來爲太陽公公診斷病因。

1、出示第一,第二幅掛圖,請幼兒根據畫面結合經驗進一步推理和表達。

師:小朋友這時一定在想,太陽公公爲什麼會感冒呢?那現在就請我們的小朋友們來噹噹小神醫吧。一起來看看太陽公公是怎樣感冒的?

2、引導幼兒結合經驗來推斷出太陽感冒的原因。然後老師歸納幼兒的想法後,結合以上兩幅掛圖進行講述。

老師小結太陽感冒的原因:原來太陽公公是因爲吃了太多的冰淇淋,冰汽水,冰棍耳等還有很多冰的東西。所以感冒了,原來吃多了冰的東西也會感冒呀?

師;那小朋友給太陽公公想個辦法,怎樣纔可以讓它的感冒好起來?(讓幼兒想想辦法並大膽的表述)。

師:第二天,太陽公公的感冒好了嗎?(結合第四幅掛圖)。

3、教師和幼兒一起傾聽故事一遍。

師;是用什麼方法治好的呢?我們一起認真的來聽一遍故事。

三、不敢吃冰淇淋的太陽。

1、太陽公公身體好了以後,還愛吃冰淇淋嗎?爲什麼?

2、你們喜歡吃冰淇淋嗎?吃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呀?

3、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來小結。教育暗示幼兒在夏天不能吃太多的冰,很容易感冒。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

2、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

3、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並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1、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

活動重難點:

引導幼兒認識自制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

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認識大鼓、手鈴、響筒. (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併爲後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遊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

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

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

2、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

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並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並仔細地觀察其外形)。

3、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麼?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裏變成了什麼?小鼓和響筒在故事裏又變成了什麼?”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瞭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問題,鞏固故事。

師:“故事裏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爲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

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麼?”(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裏是什麼聲?是誰在做什麼?爲什麼要那樣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師:“在故事裏,小鼓最後爲什麼發出了‘咚!咚!’兩下重重的聲音?”(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後,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子?”

(幼兒回答並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3、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

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麼老師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麼呢?(手鈴)。

4、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

三、結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播放音樂)

活動延伸:

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並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後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

幼兒反應: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瞭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爲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後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不足和改進:

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瞭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爲後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幼兒節奏活動故事化、遊戲化教學是音樂教學新的嘗試,在節奏教學活動中,正確、有效地採取故事化、遊戲化的教學方法,將教學與故事、遊戲有機整合,其實質是指在教師教、幼兒學的共同活動中,尊重幼兒,發揮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自主性。本次音樂遊戲活動,我爲孩子們創設了《貓和老鼠》的故事情境,通過“小老鼠拿回香腸”的情節設計讓孩子們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輕鬆聽辨音樂中樂句的開始和停頓。活動中,通過圖譜輔助、遊戲體驗、動作創編等環節設計,讓孩子們自然融入音樂情境,輕鬆理解音樂結構,充分體驗音樂遊戲的樂趣。

活動目標

1、藉助“貓和老鼠”的故事情境和圖譜,感知音樂的結構和特色。

2、在音樂遊戲中聽辨音樂中樂句的開始和停頓,並用不同造型表現出來。

3、能積極投入遊戲活動中大膽表現,體驗音樂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過貓和老鼠的故事經驗。

物質準備:《爆米花》音樂、圖譜、老鼠和貓的頭飾、香腸若干。

活動重難點

在音樂遊戲中聽辨音樂中樂句的開始和停頓,並用不同造型表現出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活動興趣。

1、“孩子們,我們最愛吃的香腸被那隻總愛欺負別人的老貓搶走了,這可怎麼辦啊?”

2、講述故事:“那天,老貓在家裏走來走去看着那些香腸,我呢就偷偷的跟在它的後面,老貓走,我也走,老貓一轉身,我一動也不動。老貓走,我也走,老貓一轉身,我一動也不動。走走走走停,走走走走停,終於看見我的香腸啦,我跑呀跑呀,拿起香腸迅速的跑回了家。”

“你們願意幫助拿回剩下的香腸嗎?”

二、圖譜輔助,理解音樂節奏。

1、藉助圖譜輔助,完整傾聽音樂。

“有一段音樂講的就是小老鼠拿回香腸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藉助圖譜輔助,表現音樂節奏。

“小老鼠到老貓家一定要先學好本領,快讓我們一起來練習一下吧。”

三、情境遊戲,表現音樂節奏。

1、跟隨音樂遊戲。

“讓我們準備出發吧,去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呢?”

2、創編情境動作。

“小老鼠的本領越來越大了,他還會變造型呢,變變變,試一下吧!”

四、結束活動,體驗活動樂趣。

“小老鼠們你們真能幹,把香腸都拿回來了,真是令人高興,讓我們開個慶祝舞會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小汽車的外形特徵。

2、探索小汽車各種各樣的玩法。

3、學習與小朋友友好地玩遊戲。

4、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汽車的主要特徵和用途,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

5、培養探索小汽車的興趣。

6、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玩具小汽車若干,小汽車圖片若干。

2、彩色筆、顏料、顏色盤、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觀賞小汽車:

引導幼兒認識小汽車的外形特徵。

提問;小汽車是什麼樣子的?

它什麼地方漂亮?

2、談話活動:

你們玩過哪些小汽車?你們又是怎樣玩的呢?(讓孩子大膽舉手,教師提問,引導幼兒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車的名稱以及特徵、用途。)

3、探索活動:

老師拿出各種各樣的小汽車,(木頭做的電動的、手推的、遙控的、聲控的)讓幼兒探索小汽車的不同玩法。

4、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玩具車在顏料盤裏蘸上色彩,在白紙上滾動,車輪就會留下道道印痕,組成一幅五彩的圖畫。

5、用各種大小不一的幾何圖形,拼成外形不同的小汽車,並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拼的是什麼汽車,是怎樣拼的。

6、遊戲《開汽車》

(要讓幼兒做開汽車的動作,聽着音樂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在區域中,讓孩子們玩各種各樣不同用途的汽車,教育幼兒在乘車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題材比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大多數孩子興趣濃,尤其是男孩探索的慾望很強。只有三五名幼兒參與不夠積極,原因有兩個。

1、他們今天入園時情緒不太好,整個教學過程這幾個孩子都很沉悶;

2、有個別孩子能力較弱,在活動中我忽視了對他們的引導與關注。就是在第四個環節,用顏料印車印時,孩子們有些亂,弄的到處都是顏料,以後需改改。希望各位專家老師給我的活動提一些指導性的意見,謝謝!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複習眼、鼻、嘴、耳的功能。

2、初步瞭解保護眼、鼻、嘴、耳這些器官的基本常識。

3、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4、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擺放四張桌子,分別放有散發香味的花、圖書、好吃的水果、能發出聲音的樂器等。

2、相關課件。

活動過程:

一、師生輪唱“五官歌”自然導入活動。

二、複習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功能。

1、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進行操作活動。

玩法:在活動室的後面擺放四張桌子,每張桌上分別放有散發香味的花、圖書、好吃的水果及能發出聲音的樂器等,讓幼兒運用感官去看圖書、聞花香、吃水果、聽聽樂器發出的聲音等等。

(1)交待要求

指導語:到每一張桌子前面去玩一玩,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用臉上的哪些器官寶寶來發現它們的祕密?

(2)教師巡迴觀察幼兒運用感官的活動情況、鼓勵他們大膽地運用鼻子聞聞花香、耳朵聽樂器發出的聲音等。

2、幼兒講述在操作過程中獲得的經驗。

3、教師小結。

三、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重要性。

1、播放“小熊是如何造成近視眼”的動畫短片,讓幼兒感受眼睛的重要性。

2、通過捏鼻子、捂嘴巴 、耳朵等遊戲展開對鼻子、嘴巴、耳朵重要性的講述。

四、瞭解保護眼、鼻、嘴、耳這些器官的基本常識。

1、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如何保護這些器官?

2、播放課件,小結保護眼、鼻、嘴、耳這些器官的常識。

課件內容:經過有臭氣的地方需捂住鼻子、有噪音時需捂住耳朵、不大喊大叫、吃東西前先洗手、正確用眼等畫面。

五、以“小裁判”的遊戲引導幼兒判斷行爲的對錯。

玩法:拍攝幼兒在園活動時一些正確或錯誤用眼、鼻等行爲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判斷對錯,以此檢驗幼兒的經驗。

活動延伸:

師幼一起玩‘盲人摸象“的遊戲。

活動反思:

1、在活動過程的設計上遵循了教育趣味性、實踐性、直觀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首先是通過師生輪唱“五官歌”自然導入活動,調動幼兒的興趣;然後是幼兒操作體驗學習,接着再通過有趣的動畫、直觀的課件循序漸進地層層深入,一步一步地引導幼兒去實現本次活動的目標。

2、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堅持以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參與幼兒的學習:

(1)恰當運用操作法:如何讓幼兒對眼、鼻、嘴、耳功能的認識更明確、更清晰呢,如果是以空洞的講解方式必然會顯得枯燥無味,也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所以我首先採用了“操作法”,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看、聽、吃、聞,通過親身實踐,把幼兒對這些感官功能的朦朧意識變爲清晰,使他們明確了眼睛的功能是看,耳朵的功能是聽等等,既符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爲實現第一個重點奠定基礎。

(2)適時運用談話法:在幼兒體驗完後,馬上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本次活動多次採用了此教法,如:在“說這些器官的功能和怎樣保護它們”這兩個環節中,都是通過此種教法來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整理所獲得的知識。在談話中,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鍛鍊,能夠比較完整地說出“我用眼睛看了書”、“我用耳朵聽見了玩具的聲音”等等。也激發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說出了“不能用髒手擦眼睛,吃東西前要先洗手”等等保護這些器官的想法。在談話中我又及時地肯定說得好的幼兒,得到鼓勵後,從而帶動了其他人的表現慾望。

(3)合理運用直觀演示法:針對小班幼兒年齡比較小,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我在活動中還採用了“直觀演示”這種教法,通過播放小熊的課件,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從而認識到這些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播放幼兒生活中一些行爲正確已否的課件,貼近他們的生活,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被激發了,在師幼互動、幼兒與課件互動中,避免了單一、空洞的講述。從而實現活動的重點,突破本次目標中的難點。幼兒基本瞭解保護這些器官的一些常識。

3、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處:

(1)雖然有些幼兒會用多種感官去接觸每張桌上的物品,但有的幼兒只顧把玩自己感興趣的物品,受時間的限制,導致幼兒操作環節中參與性不夠全面。

(2)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雖然高,發言也比較積極,但幼兒的知識面較窄,經驗較少,經常會重複同一個問題,聽到別人說什麼就跟着說什麼的現象較多,如說這些器官的作用時,這個說:我用眼睛看了書,那個也說“我用眼睛看了書”,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繼續豐富他們的經驗。

小百科:臉初指兩頰上部,到唐宋時期開始指整個面部,另外又指表情,面子和物體的外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