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實用的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幼兒園社會教案範文彙編五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通過社區的爺爺奶來教我們一些民間的遊戲,使孩子們知道這些民間遊戲讀起來朗朗順口,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遊戲。

活動準備:

與社區爺爺奶奶已聯繫好。

活動過程:

1、帶孩子看看一樓走廊的畫,讀讀這些童謠,知道這些童謠還可以做遊戲,引起幼兒的興趣。

2、請來了社區的爺爺奶奶:今天他們來教我們這些遊戲,因爲這些遊戲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有了,而且大家都很喜歡,所以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我們叫他民間遊戲。

3、分組開展遊戲,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遊戲。

4、中國的民間遊戲還有很多,下次我們走出幼兒園到社區去看看還有那些遊戲和我們中國纔有的東西

延伸活動:

與社區聯繫好豬隻有二合爺爺奶奶一起遊戲,欣賞戲劇表演。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一、目的要求:

1. 在看看講講的過程中,理解木偶表演的內容,學說短句“大象,不要怕,我來扶你起來”、“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2. 鼓勵幼兒不怕困難,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做個勇敢的孩子。

二、活動重點:理解木偶表演的內容,學說短句“大象,不要怕,我來扶你起來”、“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木偶:大象、小兔、小豬、小貓四個角色;事先請兩位老師排練好表演內容,佈置表演場景。

四、設計思路:

二十一世紀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從小培養幼兒勇敢自信、不怕困難的品質相當重要。根據小班下學期目標,其中有一條:“初步培養幼兒不依賴別人,學習克服簡單的困難。”結合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在家中比較依賴父母長輩;孩子們碰到一點點小事就哇哇哭個不停;獨立自理能力較弱、怕困難。由此我設計了《一、二、三自己爬起來》這個活動。作爲一個語言活動,又結合認知目標中“引導幼兒學習普通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我將語言目標重點定位於學說兩個短句:“大象,不要怕,我來扶你起來”、“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來”。而且採用了小班幼兒感興趣的木偶表演,通過邊看邊議,以及讓幼兒與木偶對話,爲木偶們動腦筋想辦法等手段,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大膽地用比較規範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小朋友不怕困難,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做個勇敢的孩子。

五、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今天,老師請來了幾位小動物來表演節目,你們想看嗎?

(二)初步感知:(分段觀看錶演,邊看邊討論)

1、從開始——小兔說:“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問:(1)大象怎麼啦? (2)小兔看到大象摔倒了,它怎麼說? (學說短句:“大象,不要怕,我來扶你起來”。先個別幼兒回答,後集體練習。)

2、從小豬出場——“哎,你太重了,我扶不起”。 問:誰又來幫助大象,它是怎麼說的?(集體練習以上短句)

3、小貓出場“喵喵喵” 問:(1)誰又來幫助大象了? (2)小貓會對大象說什麼? (請個別幼兒上臺來對大象說“大象,不要怕,我來扶你起來”) 4、過渡提問: 三個小動物都扶不起大象,這可怎麼辦? (1)請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讓大象起來? (2)個別幼兒講自己的辦法(2-3名)。 5、看最後一段表演 問:小動物對大象說了什麼話,大象爬起來了嗎? (練習短句“摔倒了,不要怕,一、二、三自己爬起來”)

(三)反覆感知:(完整觀看錶演,引導幼兒學着講講) 1、交代表演名稱。 2、要求幼兒一邊看錶演,一邊可以和小動物一起表演。

(四)遷移運用:

1、出示小熊,它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師:哎呀,小熊摔倒了,我們怎麼對它說?)

2、如果你摔倒了,你怎麼辦?

3、小結:鼓勵幼兒摔倒了不要怕,自己爬起來,做個勇敢的孩子。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小班年齡段的孩子,獨佔意識較強,有好吃的東西或好玩的玩具總是喜歡自己獨霸,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最近我們班爭搶玩具的現象屢禁不止,雖然老師也引導孩子好玩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或和別人商量:“你的玩具給我玩一下好嗎?” “你願意和我交換玩玩具嗎?”“我和你一起玩好嗎?”但收效甚微,我想可能是在情感上激發得還不夠,孩子並沒有真正體會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光知道做法並不能讓小年齡的孩子做到真正分享,所以我採用了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向故事中的榜樣——小豬學習,萌發幼兒這方面的情感。

活動目標: 學說故事中的短句,體驗與同伴共同分享的快樂。

活動準備: 圖片一套,草地背景圖,錄音。

活動過程:一、看看、說說

1、出示小豬:這是誰呀?

今天小豬要去旅遊了,你們猜猜看豬媽媽會給他準備什麼好吃的食品?

2、出示圖片(包裏的物品可以拿下來):看,媽媽給小豬準備了一大包好吃的東西,都有些什麼呀?

Tips:

通過猜豬媽媽準備什麼食品這一問題,讓孩子的思維進一步發散,同時讓孩子說說媽媽爲什麼要給小豬準備這一食品,如:準備麪包,因爲它能填飽肚子,準備飲料,因爲旅遊時會累,會口渴等,從而理解事物的關聯性。

二、猜猜、學學

1、播放小鳥的叫聲。聽聽誰來了?

小鳥聞到香味來了,胖胖拿出一個麪包給小鳥姐妹,麪包只有一個,怎麼分呢?(將麪包一分爲二)

幼兒學說“小鳥姐姐,我請你吃麪包。一起野餐真開心。”

2、猜謎請出猴子一家。

又有誰來了?全身毛茸茸,調皮又可愛,愛爬樹,愛吃桃子。

小猴一家聞到香味來了,胖胖拿出桃子分給小猴一家,怎麼分呢?(大、中、小匹配)

幼兒學說:猴爸爸我請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開心。猴媽媽我請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開心。

猴寶寶我請你吃桃子,一起野餐真開心。

3、用動作引出小兔、小貓、小烏龜。

小兔

蹦蹦跳跳跑來了,小貓靜悄悄的走來了,小烏龜慢吞吞的爬來了。幼兒邊說邊做動作。

胖胖請他們吃糖果,,一包糖果可以怎麼分呢?

一粒一粒的分。請幼兒學說短句。

小兔(小貓、小烏龜)我請你吃糖,一起野餐真開心。

4、老師放錄音完整欣賞故事。

Tips:

以猜的方式引出小豬的這些朋友,並且猜的方式的變化:通過聲音猜,通過動作猜,通過謎語猜,這樣更能抓住孩子的興趣。

而每次都需要孩子想辦法來解決怎麼分的問題,對孩子有一定的挑戰,同時數學方面的內容巧妙的融入其中,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鞏固數知識。

作爲一個語言活動,每次的對話學說都是重複性的語言,更適合小年齡的孩子,更易於幼兒語言的模仿和習得。

三、想想、做做(經驗遷移)

1、好吃的東西分給了朋友,可小豬怎麼樣?爲什麼呢?

師小結:小豬覺得把好吃的東西分給好朋友一起吃,和大家一起分享是最快樂的。小豬看到小動物吃的那麼高興,心裏樂滋滋的。

2、我們如果有好吃的東西和好玩的玩具,應該怎麼樣?

3、孩子們分享老師帶來的食品,體驗分享的快樂。

Tips:

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教師把孩子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拋向他們,讓孩子通過經驗遷移來解決這些問題,最後的分享食品,孩子的情感已得到激發,真正體驗到了分享的快樂。

活動延伸:

1.好朋友互相分享帶來的食品和玩具:一起玩、一起吃

2.表演區中表演故事《小豬胖胖的野餐》

活動反思與建議:

1.活動中基本上都是以聽、說爲主,如果有操作,能動靜交替,更顯合理。

2.在第三環節中,經驗遷移稍嫌不夠,怎樣設計讓孩子願意分享的情緒能得到更深刻的體驗,需要進一步思考。

3.小結語還不夠精煉,最好以兒歌式的語言來進行小結,更易於幼兒理解和掌握。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2、瞭解一些過大年的風俗習慣及待人接物的禮儀。

3、感受和家人過春節其樂融融的熱鬧氣氛,並能用語言、繪畫等方式創造性的表達。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春節前給幼兒佈置小任務:蒐集春聯、年畫、門貼、紅包等春節用品及關於"年"的故事和傳說。

2、繪畫紙、彩筆等。

活動進程:

1、引導幼兒交流欣賞收集的春節用品,回憶並講述過年的情景。

(1)請幼兒分組欣賞、介紹收集的春節用品。說說自己收集的春節用品叫什麼名字,有什麼作用等。

(2)請每組選一名代表介紹自己組的春節用品。

(3)教師組織回憶並交流過年的情景。提問:今年春節是幾月幾日?你和誰一起過的年?過年的時候你和家人都做了哪些事?你們的心情都是怎樣的?拜年時你是怎樣做的?怎麼說的?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知道的'關於"年"的故事,進一步瞭解"年"的來歷及春節的風俗習慣。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過年的風俗?這些習俗代表怎樣的寓意?如"福"字倒貼,年夜飯上一定有魚等。

3、引導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自己過年的情景。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遠足活動的意義,體驗遠足帶來的快樂。

2、在遠足途中照顧好自己,克服困難,堅持走完全程,並能知道保護好同伴,做個堅強、勇敢的孩子。

3、通過遠足活動鍛鍊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陶冶情操。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教師事先選好遠足路線,活動前幼兒自己制定遠足計劃書。

2、通知家長爲幼兒穿上適量的衣服、防止幼兒過暖或過冷,腳上穿上合腳的運動鞋,防止走路引起腳疼、掉鞋等跟不上隊伍。

3、請家長爲幼兒準備好一小瓶水和少許零食,裝在小書包裏,與活動當天早上帶來幼兒園。

4、自制紅旗一面(上寫我們去遠足的字)。

活動過程:

一、遠足前的談話。

1、什麼是遠足?

2、前幾天我們大班小朋友一起制定了"遠足"計劃書,我們一起把遠足的時間和目的地做了安排,那麼遠足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麼?(注意路上的車輛,與同伴拉好手等)

3、如果遠足過程中遇到困難怎麼辦?過馬路怎麼辦?吃剩的東西、垃圾怎麼辦?

4、遠足的路徒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二、去遠足的路上

(一)整隊,對幼兒進行安全常規教育。(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事先對學生進行行走安全、觀察安全、活動安全方面的教育以及保護環境的教育,路途中老師隨機爲幼兒講解交通安全知識。)

(二)我們一起去遠足

1、在路上鼓勵幼兒不怕辛苦不怕累,膽大心細的走熟悉的大馬路和不熟悉的小路,跟隨隊伍共同前進。

2、引導幼兒觀察一路上的景色,並緊跟隊伍,遵守交通規則,鼓勵孩子們堅持走完全程。

3、到達公園(1)走過九曲橋---鼓勵幼兒大膽的走過九曲橋。

(2)穿過小山洞後爬過小土坡--和同伴結伴一起已最快的速度爬過小山坡。

(3)爬小山--能和小夥伴相互幫助勇敢地爬上小山,到達山頂後在涼亭稍作休息。

(4)來到草地上,組織幼兒玩一些喜歡的遊戲,使幼兒感受到克服困難後的快樂,提醒幼兒熱了要及時脫外衣。

4、快樂分享(1)幼兒將自己所帶來的物品與好朋友一起分享(2)一邊分享,一邊欣賞公園美麗景色。

三、整隊回園

1、回來的路上鼓勵幼兒能堅持走路,自己保管揹包和脫下的衣服。

2、回園後,組織幼兒進行談話:在遠足的路上你有沒有遇到困難,是怎麼解決的?你幫助別人了嗎?(對有始有終管理自己揹包;不怕困難、不怕累走完全程;幫助別人等的幼兒給予表揚。)

活動反思:

這一天,陽光普照,秋高氣爽,桂花飄香。中心幼兒園大班小朋友準時出發遠足敬老院,一路上,孩子們兩兩拉手,排着整齊的隊伍向着目的地前進。他們象一羣出籠的小鳥,非常的興奮,不時指點着路旁的東西。活動結束後,給我的印象很深,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在幼兒的安全上。在活動前,我先踩點,查看路況,計算路程,瞭解這些情況後,在年級組內先討論,怎麼走?然後大家出發,參觀路上必須走過一個十字路口。我們手牽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想老鼠銜這尾巴,一個跟着一個,不掉隊、不爭搶,保證了孩子的安全。每位老師也在積累經驗,知道以後過馬路的方法。從這裏也反映老師牢記安全,心繫孩子。讓孩子的活動,家長放心。

其次,參觀田野。孩子門到了田野,新奇的世界呈現在面前,如何把有限的時間儘可能的利用。在參觀中,充分電動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去發現、探索、解決,他們居然想到:讓老師抱着能看到柿子、摘柿子;讓老師去拔水稻,每人一粒稻子,剝開來看個究竟,怎麼後來就變成米呢?還在議論毛豆、黃豆,知道毛豆成熟變黃,就是黃豆。當看到山芋時,我引導他們挖山芋。蔡文傑、繆濤小朋友在蔣老師的指導下挖起了山芋。你看:小手還真能幹,揪掉了山芋藤,就用雙手刨起了地。在刨地中,我發現他們一邊刨一邊拉,終於挖了出來,在活動中,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孩子成爲探索的源泉

最後,我們在敬老院進行了慰問演出。孩子們一個個進行了表演,有唱歌、詩朗誦、舞蹈、韻律活動、打擊樂等,還爲爺爺、奶奶自制了禮物,高興得爺爺、奶奶合不攏嘴,我們還去那些起不了牀的爺爺、奶奶身邊慰問,送禮物歸他們,讓他們也感受重陽節的溫暖。

通過這次活動,充分體現了社會即學校的陶行知思想,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知識,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掌握知識,獲得經驗,把幼兒作爲活動中的主體,在活動中得以體現。

小百科:遠足(Tramp),亦稱作徒步、行山或健行,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散步,可以理解爲“長途步行運動”,也包含“翻山越嶺的長途步行”。也不是體育競賽中的競走項目,而是指有目的的在城市的郊區、農村或者山野間進行中長距離的走路鍛鍊,徒步也是戶外運動中最爲典型和最爲普遍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