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社會教案六篇

有關幼兒園社會教案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幼兒園社會教案六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在幼兒園裏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每當課後或放學,幼兒一擁而出,堵在門口,互不謙讓;或者是出現這樣一種畫面:幼兒園舉行完大型活動,各班幼兒手搬凳子擁擠地堵在一起,常會出現不安全隱患,如個別幼兒碰傷等。這些現象說明幼兒的合作、謙讓等品德意識非常差,而教師通過說教的形式效果不理想。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教育?我覺得可以通過“幼兒的親身體驗---教師的引導---幼兒的感悟----幼兒的運用”的教育過程,來體現活動進行的有效性。於是生成了社會活動《與時間賽跑》。

  活動目標

1、在集體搬凳子活動過程中,發展合作、謙讓等良好品質及競爭意識。

2、通過討論快速搬凳子的策略,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在活動前積累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經驗。

2、準備與幼兒人數相同的小凳子。課件:記錄時間的秒錶。活潑輕快的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教師的預設

1.第一次嘗試搬凳子

教師:“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遊戲,想玩嗎?那好,現在我們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凳子搬到活動室外面去。在搬凳子時請小朋友注意安全,搬好了回到線上坐好”。教師記錄時間。

2.小組討論方法

教師宣佈結果:你們剛纔搬凳子花了30秒鐘,大2班的小朋友20秒鐘就搬好凳子,20秒與30秒誰快?想戰勝他們嗎?(想)好樣的。那麼剛纔我們搬凳子的速度慢而沒有超過大2班的小朋友,問題出在哪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其他什麼辦法來最快的搬凳子?現在我們小組一起來討論一下。”

幼兒有可能想出的辦法:有次序地跑、傳遞、疊起來等。

二、根據幼兒生成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活動 (活動方法與順序是一種假設)

1、幼兒嘗試第二次搬凳子:有次序地搬着椅子跑

教師宣佈結果:“速度稍快了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列出時間,請幼兒進行比較,相差多少秒時間)恭喜你們,看來有次序地搬凳子是好辦法,你們對這個結果滿意嗎?(不滿意)爲什麼速度還是不夠快?問題出在哪兒?怎麼解決?”幼兒再次討論方法。ASH好老師TV網111

2、幼兒再次嘗試集體搬凳子,嘗試傳遞或其他辦法。

幼兒討論:這種辦法是不是最好的辦法?繼續用,怎麼提高速度?放棄的話,選擇其他什麼辦法?

幼兒尋找問題,並商量解決問題的策略。

3、幼兒嘗試用重疊的方法搬凳子。

教師:“剛纔我們都是一個人搬一張凳子,還可以怎麼樣搬凳子呢?(小組的凳子重疊),重疊好的凳子誰來搬?”

幼兒有可能建議一人搬兩張或一組的凳子,有可能說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決定誰來搬重疊好的凳子。

幼兒再次嘗試集體搬凳子,體驗挑戰成功的快樂。

三、結束:討論

教師:你們覺得這個遊戲好玩嗎?你想到了什麼?這個遊戲讓你懂得了什麼?

小結:這個遊戲不僅好玩,它還能讓我們明白很多道理。(要有秩序、排隊、團結合作、互相謙讓,多動腦筋等等,幼兒各抒己見)。

四、活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請幼兒搬凳子到戶外進行活動,觀察幼兒的情況,是不是更有秩序感與合作謙讓精神。

2、繼續玩搬凳子的遊戲,在反覆遊戲中能讓幼兒有更深刻的體會。

  活動點評:

社會活動《與時間賽跑》讓幼兒在搬椅子的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交往的意義,讓幼兒從以往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向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轉變。鼓勵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學習社會交往能力,把以往“紙上談兵”式的社會學習轉變爲幼兒親身探索的學習方式,這是現在很多社會活動所達不到的,也是我們應該提倡和鼓勵的做法。

在活動中教師提倡讓幼兒自主地發現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並提出假設,然後通過實踐操作去驗證假設,從而體驗合作帶來的快樂和愉悅,激勵幼兒對社會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交往習慣。

在教具的選擇上,體現了教師迴歸生活、迴歸教育的思想理念。活動中,教師利用了隨處可見的椅子來代替教具,這樣既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讓幼兒感覺很真實、很親切,很好玩,而且椅子的不同玩法也萌發了幼兒豐富的創造性思維。更重要的是此次活動的回憶在以後的活動中可以幫助幼兒再現活動的經驗,提醒幼兒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幼兒的社會能力。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感受長大的一些變化,萌發對成長的嚮往和期盼。

2、知道生活中許多事情與身高有關,個子高矮各有好處。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掛圖1號,幼兒用書;磁帶。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有個小朋友叫彼得,他的個子沒有媽媽高,於是彼得想到了許多事情。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名字叫《99釐米高的彼得》。

2、傾聽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①教師播放故事一遍,幼兒傾聽。播放完後幼兒一起討論。

②師:故事裏有誰?

③故事講的是什麼事情?

3、出示掛圖,教師分段講述故事,與幼兒討論故事細節。

①講述故事第一段。提問:媽媽比彼得高了許多,還有哪些地方比彼得大,比彼得長?(鼻子、手、腿和胳膊)請幼兒仔細觀察掛圖講述。

②講述故事第二段、第三段。提問:長成大人就不再長個子了,還有哪些地方會繼續長呢?(頭髮、手指甲、腳趾甲、身體中間)請幼兒仔細傾聽並講述。

③講述故事第四、五段。提問交流:彼得覺得長成大人有什麼好處?

④講述故事最後兩段。彼得希望自己長到多大,多高呢?請幼兒仔細觀察掛圖,看圖理解並講述。

4、再次傾聽故事,幼兒表達願望。

聽故事後,討論:你希望自己能長多高、多大?爲什麼?(引導幼兒自由想象和表達)5、與幼兒一起討論,個子高矮的優缺點。

教學反思

“我叫彼得,今天早上媽媽給我量了身高,剛好99釐米高。媽媽說,快一米了。可是,媽媽還是比我高許多,足足有76釐米!而且她的鼻子比我大,手比我大,就連腿和胳膊都比我長。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爲媽媽已經長成大人啦……”

《99釐米高的彼得》是一個繪本故事,根據故事內容,我設計了兩個目標:1.理解故事,感受長大的一些變化,萌發幼兒對成長的嚮往和期盼;2.知道生活中的許多事情與身高有關,個子高矮各有好處。於是我依據活動目標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第一個環節是導入,討論:“你覺得個子高好嗎?爲什麼?”第二個環節是幼兒傾聽故事,瞭解故事內容;第三個環節是結合掛圖,教師分段講述故事;第四個環節是幼兒再次傾聽完整故事,表達願望;最後教師小結。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並不能對故事完全的瞭解,在討論個子高矮的優缺點的時候,孩子們也沒有很好的意識到身高所帶來的好處。我還從孩子們的操作中,觀察到部分幼兒的傾聽習慣不是很好,導致幼兒理解故事內容的時候,不能完整回答教師的問題。這個現象讓我知道了原來的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被引導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孩子的細微變化,將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設計實際操作時,應該將生活與幼兒實際聯繫起來,舉例說明,讓幼兒體會到身高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是我覺得孩子們對故事內容中的身高沒有太多意識,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也還是沒有了解故事內容,我認爲以後還是要多教導孩子生活常識,將孩子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孩子懂得結合生活中的實事,從而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小百科:釐米是一個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爲:cm.,1釐米=1/100米。1cm(釐米)=10mm(毫米)=0.1dm(分米)=0.01m(米)。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進一步地認識自我、瞭解自我。

2、區別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敢於大膽地評價自我,正確地看待自我,增強自信心。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照片兩張:一張小嬰兒時的、一張現在的照片,紙、彩筆、剪刀、膠棒等美工材料。

2、經驗準備:活動前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小時候的影集、用品、衣服等;請家長給幼兒講述小時的趣聞及趣事。

  【重點、難點】

幼兒在活動中能發現自己的成長變化,通過展示自己的本領自己評價自己,說出自己最突出的優點和今後的目標,並能完整地表達出來。

  【活動過程】

活動一:不一樣的我

1、猜猜這是誰?

教師出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請幼兒猜一猜這是誰?與幼兒一起談論,從中發現教師的變化,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照片配對遊戲。

(1)排列照片,提出問題。

教師將幼兒小時候的照片在白板上面上、下各排一列,上方一列爲“小時的我”,在下方一列爲“現在的我”。

當幼兒看到把他們小時的照片貼到白板上時個個都興奮異常,因爲事先有保密的協議,所以他們睜大眼睛、閉緊嘴巴緊盯着教師,貼到自己照片的小朋友不露聲色地看看別人,顯得很得意的樣子。

教師:請小朋友找一找、配一配哪兩張照片是同一個人?

(2)幼兒操作遊戲。

請幼兒將“小時的我”和“現在的我”連線,做成照片配對。孩子們的意見五花八門,急得照片的主人跺着腳喊:“不是!不是!錯了!這(那)個纔是我!”。

教師:爲什麼錯了?小朋友的變化在哪裏?

(3)幼兒講述自己的變化。

根據連線請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和現在有哪些不同?如長高了、變重了、力氣大了、跑得快了、會做簡單的事情……

幼兒1:這是我剛生下來的照片,媽媽說我很乖每天吃完奶就睡覺:這是現在的我,我在公園裏照的。

教師:你小時候好胖,跟現在的你不太一樣,小朋友你們還發現果果跟以前有哪兒不一樣嗎?

幼兒2:她的頭髮長長了,她的眼睛大了。

幼兒3:她的手和腳都比以前大了。

幼兒4:她的身體長高了,她快6歲了,有力氣了,還能自己做事了呢。

(4)幼兒自我評價。

請幼兒在展示自己的本領後來評價自己,說出自己最突出的優點和不足。

3、製作成長畫冊。

引導幼兒根據活動的談論內容來製作自己的成長畫冊,活動結束後張貼到主題牆上。

活動二 “我的用品”小展覽

1、師生共同佈置展覽臺。

經過師生前期用品的收集和展臺的設計、擺放與裝飾,琳琅滿目的小展臺已呈現在大家眼前,幼兒爲之興奮不已。

2、幼兒自由參觀展覽。

請幼兒自己去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展臺上的物品。他們對自己小時候的小衣服、小帽子、奶瓶、尿布……感到驚訝,沒有想到自己當時竟然那麼小,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

3、共同討論: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

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比較。如身高、體重、動作、自理能力、興趣、本領等。必要時可以請幼兒表演一下,如,小嬰兒時怎樣哭,怎樣爬;現在會跳舞、會畫畫等。

教師:長大的果果會做哪些事情,有什麼本領給大家介紹一下,好嗎?

幼兒1:我會自己穿衣服、洗臉、刷牙,我還會寫自己的名字,老師還表揚我值日生當得好,昨天我還和張雨萌去電視臺跳舞了呢。

說到這兒,果果的臉上充滿了自信和自豪,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爲她鼓起掌來。

教師:長大的果果和以前真不一樣了,有這麼多的本領真棒。我請每個小朋友都想一想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學會哪些本領,比以前有哪些進步,快升入小學了,做一名小學生你有什麼願望?然後給大家講好嗎?

幼兒:好……

孩子們陷人了熱烈的討論中……

4、學習兒歌《一年過去了》。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1)注重活動的內在邏輯性。《時光的故事》通過層層遞進的系列活動使幼兒從自己的外觀到內心的轉變進行了一次梳理。每個活動之後幼兒都有不同的新體驗,對自我的認知也更爲清晰、全面與深入。

(2)給予幼兒充分交流的機會。在活動中幼兒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從他人那裏獲得了不同的評價及建議,開闊了他們的思路,幼兒學會了發現別人的長處和學習別人的長處,學會了與他人合作,更理解了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爲此付出辛勤勞動的家長、老師、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們。

(3)注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活動中我能夠比較適時地給予幼兒引導和鼓勵,使他們能在支持性環境中自主地探討討和發揮。作爲一個引導者,我能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擴展他們的思維,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例如,有的幼兒用語言表達,有的幼兒用肢體動作,有的幼兒用繪畫的形式,有的幼兒將自己的`照片按年齡大小組成畫冊等,說明幼兒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積極地展現慾望。

2.活動中的不足:

如果能準備一些幼兒小時的VCD也許更直觀,同時也可使班上特殊幼兒的注意力能集中在活動上,提高他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具有創新特點。該活動形式新穎獨特,能夠吸引幼兒始終積極參與其中;老師思路清晰,引導語具有啓發性和建設性,能開闊幼兒的思維和想象力。

2、爲幼兒創設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在愉悅的心情和寬鬆的環境裏自由、自主地交流討論,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受成長,調動幼兒的興趣和潛能,讓他們感受到成功與自信的積極情緒體驗。

3、活動內部的邏輯關係可作調整。仔細分析前後兩個活動中老師的提問,第一個活動“自己小時候和現在有哪些不同?”和第二個活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有一定的重複,建議教師對教學內容進一步整合,使教育活動更加緊湊。

4、建議:可以將教育活動繼續拓展,使教育活動延伸到家庭之中。例如,回家向關心幫助其成長的親人表達感恩之心,並傾聽父母講述他們眼中自己的變化,以及父母看到幼兒成長變化的心情,等等。

  【綜合評析】

1、本活動是系列活動,突出體現了教育的漸進性、發展性與整體性。該系列活動與其主題活動相呼應,活動看似簡單,但其中有幾個不同的教育點,而且是相互聯繫的,如展覽臺的創設,它從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人手,以點帶線,使幼兒在不同程度上發現自己的變化,感受自己的成長,展現自己的長處,學習他人的優點。

2、此係列活動形式鮮明,具有創新性,體現了教師巧妙的構思。從照片配對遊戲的設計與開展,到用品展臺的創設與參觀,無不吸引着幼兒主動參與,同時能夠充分地引發幼兒思考與討論,層層遞進地使幼兒從外表到內在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從而客觀地評價自己,樹立自信心。

3、教師的指導間接、到位、具有啓發性,幼兒在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下深入到活動中,幼兒能從這個活動中得到進一步地發展與提高,能在活動中得到滿足並體會到成長的快樂,逐步形成比較清晰、客觀的自我意識,深入瞭解自我和他人。

4、在教師小組合作反思活動中,對活動的設計及開展過程都做了有特點的討論,但對於活動中存在問題的聚焦與反思,以及對於問題解決策略的反思還需關注。例如,小組成員注意到比較照片和觀看物品兩個活動的作用都是讓幼兒發現自己的變化,同處於一個層面,前後的邏輯安排是否合理?而談話活動的內容似乎也差別不大,對於這些問題,小組應該共同反思背後的原因,整合相關經驗和理論來幫助教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出調整方案。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 知道玩具是我們的好朋友,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還能幫助我們學到本領。

2 、 教育幼兒,讓其知道要愛護玩具,玩過玩具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並擺放整齊。

3 、 喜歡參與遊戲,體驗。

4 、 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知道玩具是我們的好朋友,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還能幫助我們學到本領。

難點、 教育幼兒,讓其知道要愛護玩具,玩過玩具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並擺放整齊。

活動準備

1 、 自制影像1個;

2 、各種玩具,布娃娃若干,玩具櫃3張(上面貼有相應的標記)

3、 寶寶收拾玩具的教學碟1張

4、歌曲〈〈送玩具回家〉〉

活動過程

一、小玩具,你爲什麼哭了?

(1)說一說玩具 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玩具嗎?(喜歡)爲什麼喜歡?(因爲玩具好玩) 玩玩具時 ,你們的心情怎麼樣?(很高興,很開心.......

(2)玩具哭了 師、聽,這是誰在哭呀?(哭聲響起)讓我們去看一看!(播放影像,玩具在哭) 是玩具哭了......師、原來是玩具寶寶在哭,請問它爲什麼在哭呀? (放得不好,亂七八糟的它們沒有家了) 我們一起來問問玩具寶寶吧! 齊問、玩具寶寶你爲什麼哭呀?(播放影像、玩具說話) 師、玩具的家在哪裏?(櫃子裏) 我們一起叫小主人把玩具寶寶送回家吧。(播放影像、玩具回家)

(3)送玩具回家(要求送玩具回家要擺放整齊......)

二、玩具玩具我們一起玩

(1)出示三個櫃子,裏面放滿三種玩具、布娃娃,小汽車,積木 師、哈哈,又到我們玩遊戲的時間了。你們看老師這裏有好多的玩具分別放在三個櫃子裏,這兒就是他們的家

(2)、幼兒玩玩具

(3)、收拾玩具

(4)、小結 寶貝們都很棒,已經把玩具放回原處,而且放得很整齊,玩具寶寶可喜歡你們啦,加油。

三、玩具玩具,在家我會收好你

(1)幼兒交流 師、你們家裏有玩具嗎?(有)你們是怎樣收拾好玩具的?......

(2)播放寶寶收拾玩具教學碟

(3)師小結

四、我們一起唱首歌

師、小朋友,我們都學會整理玩具了。老師把收拾整理玩具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我們一起看來唱吧。歌曲(送玩具回家)

(4)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針對剛入園不久的小班寶寶學習狀況和年齡特點,採用多種的教學方式,使幼兒在形式豐富的活動中愉快地學習;通過對寶寶收拾玩具的教學碟的觀看,留給寶寶深刻的印象,爲寶寶們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隨着主題的不斷深入,孩子們探索水裏動物的興趣越來越濃,在班內開展的“小舞臺”問答活動中,孩子們提出許多充滿童趣的問題,如:海豚爲什麼要救人?章魚爲什麼要吐墨汁?小鯊魚是怎麼長大的?等等。針對孩子們的興趣,結合我園的園本課程,儘可能挖掘其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爲此,在本次活動中,通過了解魚類世界中大魚照顧小魚的不同方式,讓我們的孩子在瞭解魚類生活習性的同時,感受動物世界中的關愛情感,並引發孩子情感遷移,去了解現實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激發幼兒愛父母的情感。

活動目標:

1、通過了解魚類動物中一些大魚照顧小魚的不同方式,感知動物世界的關愛。

2、激發幼兒有興趣去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3、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5、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魚兒頭飾一個。

2、多媒體制作圖片三幅。

3、調查表人手一份。

4、事先佈置任務:找找大魚照顧小魚的資料圖片等。

活動過程:

1、遊戲導入:和幼兒一起玩遊戲《大魚和小魚》。

2、問題討論:當遇到敵人來欺負小魚,魚爸爸和魚媽媽會不會保護自己的孩子?你覺得會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的孩子呢?

3、引導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4、觀看多媒體:向幼兒介紹幾種魚的照顧方式。如:羅非魚會將孩子含在嘴裏、鯊魚會將敵人趕開等。

5、遊戲體驗:幼兒扮演魚爸爸、魚媽媽做保護小魚的遊戲。

6、活動延伸:提出問題:那我們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是不是象魚爸爸、魚媽媽那樣愛我們呢?

鼓勵每個孩子回去問問爸爸媽媽,並要求爸爸媽媽將關心照顧你的事情記錄下來帶到幼兒園,讓我們大家一起聽聽感人的故事。

活動反思:

情景描述:在遊戲過程中,現場很容易混亂,玩到後來常常不遵循規則。拉圈的小朋友容易產生倦怠。另外,由於多數小朋友爭當小魚和大魚,很難調節好。

分析:現場易產生混亂主要是拉成圈的小朋友不能每一個都參與之中,時間一長容易倦怠,失去耐心。

反思調整:

1、首先,遊戲規則應該在小朋友們圍好圈以後邊示範邊講解。

2、遊戲中出現規則模糊時需要再一遍跟小朋友們講明規則。

3、小魚和大魚的遊戲中,最好事先安排好組來輪流充當大魚和小魚,這樣就不會出現角色的混亂和重複,保證每個小朋友的參與。

小百科:魚類是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爲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媽媽及周圍人的關懷,懂得感恩。

2、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動手能力。

3、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瞭解媽媽的辛苦,激發幼兒熱愛媽媽、家人及周圍人的情感。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5、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媽媽照顧孩子《媽媽多麼辛苦》《猜猜我有多愛你》

2、卡紙紙片若干、剪刀若干、彩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情景感染導入

1、教師自我介紹和幼兒依次做一些親密的動作。

“嗨,小朋友,大家好,今天看到你們;我好開心呀!我從心底裏愛上了你們。”教師摸摸幼兒頭,拉拉手,親親額頭,擁抱幼兒等。

2、師幼、幼兒之間相互擁抱,營造愛的氛圍。

師:“現在你們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

(二)溫馨談話,說說媽媽的愛

1、師:你們的可愛感染了我,是誰把可愛的你帶到了這個世界?

幼:是媽媽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

2、播放PPT,講述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

師:“有一隻小兔子和大兔子也來到我們這裏,讓我們一起聽聽它們的故事”聽完之後請小朋友告訴我,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樣來表達對大兔子的愛的。

(聽故事)師:故事裏的小兔愛媽媽這麼多|—|,媽媽愛小兔那麼多|———|,誰的愛多一些?

幼:大兔子的愛多一些。

師:故事中大兔子很愛很愛小兔子,那麼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媽媽也很愛我們,那媽媽是怎樣來表達她的愛的呢?

(三)體會媽媽的愛

1、幼兒看課件,進一步感受媽媽的愛。(配樂《獨光裏的媽媽》)。

師:“我們的媽媽一直是愛我們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媽媽的愛吧!

(放課件照顧孩子(安撫寶寶;給寶寶餵奶、餵飯;教寶寶學走路、學說話;接送寶寶上學;教育寶寶;天熱爲寶寶打扇;天冷爲寶寶織毛衣、加衣服;下雨爲寶寶撐傘;天晴爲寶寶遮陽;生病照顧寶寶;夜晚哄寶寶睡覺等)。

2、師:孩子們,看完之後,你心裏有什麼感受(教師激發幼兒說出內心的動人的話:我很感動;媽媽很辛苦;我愛媽媽;媽媽很偉大;媽媽真好……)

3、小結:是的,孩子們,最疼、最愛、最牽掛我們的人永遠是誰?(媽媽),媽媽爲我們洗衣、買菜、做飯、做家務、買學習用品等。媽媽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師:那麼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唱出心中對媽媽的那份愛吧!。(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四)爲大家制作愛心禮物(配樂《感恩的心》)

①師:現在我們心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這份愛意,把愛製成禮物送給大家吧!

②師:製作禮物需要工具呀!哦,土豆,神祕妙妙工具!小朋友看妙妙工具在哪裏?(桌子上)妙妙工具是些什麼?(剪刀、卡紙)小朋友輕輕地走到後面的桌子旁,請小朋友動腦筋用妙妙工具製作成愛心卡。

(幼兒操作)師:生活中,除了我們的媽媽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愛,還有爸爸、爺爺奶奶,我們的好朋友,還有身邊的很多很多人,現在我們一起把愛心卡送給他們好嗎》

幼:好!

(播放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反思

一、以情動人、以情促學

《音樂課程標準》中表述:以音樂審美爲核心是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要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就要把握住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而要把握住音樂中的情緒和形象,則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音樂實踐來感受和體驗才能獲得。這個過程就是音樂審美體驗的過程。因此,整課以濃濃的師生情貫穿始終,注重以情動人、以情促學。例如:(1)我的開課是以一個學生寫日記的形式來表達學生對老師的喜愛;(2)引導學生通過對“悄悄地”和“着急等待”的樣子的模仿,唱出歌中小朋友送橘子給老師和焦急等待老師發現禮物時的心情;(3)通過播放三(6)班小朋友和他們老師平時在一起學習、生活、遊戲的照片,爲老師送上一句最甜蜜的話語等活動,激發學生心中對老師那濃濃的愛意並昇華師生之間的感情。學生通過老師一系列的教學手段,他們從不會唱歌曲到會唱到能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他們的演唱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對老師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二、關注全體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領路人。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的音樂教學,儘可能地變教師的“指令性”爲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授學生學習歌詞時,問:“你覺得歌詞中哪裏最能表現我們對老師的愛呢?”,他們有的說“把橘子放進老師的抽屜裏”這一句,有的說是“啊,老師啊”等,通過這樣自由選擇樂句並指導有感情地練讀後,他們比原來更熟練更富有感情了。設計創編演唱形式時,讓學生以自主設計——自主編排——闡述意圖——展示的形式進行。結果,有的學生能用獨唱、對唱的形式,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能設計出輪唱、領唱加齊唱的演唱形式,真是五花八門,讓我驚喜連連。學生就是在這樣寬鬆、自由、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拓展,創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我還關注學生學的過程,既關注整體,又關注個別,進行有效的教學。例如:我讓學生跟着我隨音樂拍四四拍的節拍,感受歌曲的旋律時,有個別學生沒有跟着拍,我走到他跟前,用我的表情、我的動作告訴他:“來,和我一起拍”學生在我的帶領下都拍起了他們的小手。

三、以評激趣,互評互學

評價作爲一項活動,存在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中,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評價的機制、評價的形式和評價的方法就尤爲重要。適當、巧妙的評價能激勵、教育學生,自評、互評、他評的評價手段,能促進學生共同發展。這一節課,我主要以《課程改革標準》的理念爲原則,積極圍繞着學生髮展性評價爲核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無論是我和學生之間,還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評價,我都有針對性的以不同類型、不同手段及形式來激發學生積極評價學會評價。例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對學生的表現給予了不同層次的評價,製作了小笑臉標誌利作爲獎品,大大鼓勵了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其次,我還在教學中注重了把學生的自評、他評、互評作爲評價的重點,讓學生自己說出對自己、對他人的想法。特別在創編環節中,給予了學生最寬鬆、和諧、團結的評價空間,學生能暢所欲言,體現了評價的民主性。結果,有的孩子會說:“我覺得他們設計得很好!”,有的則說:“我覺得……小朋友表演得最好,歌聲很好聽!”,還有的卻說:“那個……他唱得不夠大聲,如果能再大聲些就更好了。”等等,就這樣通過評比、獎勵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自評、同學評、老師評的評價手段,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促進自己的學習,讓他們更加愛上音樂課,更喜歡、更有信心的表現自己。

課後,我感到自己在教學中稍微有些遺憾的地方是還有一些學生不能夠熟練的演唱這首歌,我也關注到了,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我還要關注到整體,不能在這裏停留太多的時間,但是我覺得課已停——意尤存!我相信,經過後續教學,孩子們一定會唱得越來越熟練,更加有感情。

小百科:愛意,顧名思義就是心中充滿對別人喜歡依戀的意味。這不止限於愛情,你可以對親人表達愛意也可以對孩子萌生愛意,它是人類的一種正常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