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上冊《石榴又紅了》的教案及資料

五年級語文上冊《石榴又紅了》的教案及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教學要求

五年級語文上冊《石榴又紅了》的教案及資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鄭振鐸,學習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畫得細緻而飽滿的。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通過自讀、自我檢測,深入理解文本,體會文中所流露出來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鄭振鐸敬佩和讚歎之情。

(2)體會做着愛戴、思念父親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品讀句子,體會作者是怎麼把人物形象刻畫得細緻而飽滿的。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音樂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選讀

1.見ppt課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關注借物抒情的文章,以提示新課)

2.師:今天我們學習的第14課,和《酸棗情》一樣。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麼物?抒發得怎樣的情呢?我們帶着問題學習新課吧!

  二、自瀆課文,掌握生字,整體把握課文。

1.出示自讀提綱:見pps

2.開火車說積累的好詞,好句。

3.同桌互相交流,大聲地讀出來,要互相正音,補充詞語庫。

4.教師檢查:見pps指名學生讀字詞。中間出示鄭振鐸資料,介紹鄭振鐸先生生平(見pps連接)

  三、深入學習

1.出示課文的閱讀提示,指導學生分析閱讀提示。閱讀提示中其實是隱含着我們閱讀課文的精髓問題。我們不但不能忽視閱讀提示,而且還要認真地分析其給我們帶來的信息。(見pps,兩張幻燈片出示了不同的閱讀提示。相比之下,後一張幻燈片紅字部分其實是完善了閱讀提示的內容)要求學生邊讀邊畫,根據提示學生展開自讀。

2.指名反饋問題。

*文章圍繞“石榴”來講故事,線索清晰;講了哪幾個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給孩子們。

第二件事情和一個南方的小姑娘打賭石榴能否在盆裏開花結果。

第三件事情最後一次石榴節前父親臨別的囑託。

  板書

*通過一些具體的事情來塑造“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是什麼樣子的呢?哪些詞句使父親的形象更加細緻而飽滿呢?找1-2句做批註。

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自己認定“石榴”這條主線,感知作者是怎麼表達了對父親深切地懷念之情。在字裏行間找到體現父親形象的字、詞、句,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點點滴滴,更要學會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學生的不同感知側面,會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學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3.伴着音樂導入最後一部分的教學,pps最後一張整個環節到下課再音樂中進行。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慈愛,童心未泯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熱愛生命,懂得生活的父親卻永遠離開了我們。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的途中因飛機失事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消息傳來,大家望着那紅的似火的果實,望着那不久前被父親刻上名字的一個個血紅的石榴,依然不能相信這個噩耗,依然盼着父親的歸來。/孩子們彷彿聽到…生讀,看到…生讀。

那紅的似火的果實誰也沒有去摘,誰也不忍去摘,任它…生讀。這是爲什麼呢?生結合課文分析。

而此時,鄭爾康先生望着臨院的石榴,就會想到舊居,想到父親,想到父親的音容笑貌。父親的影響早已深深的刻入了每個孩子的心中。因此,每當石榴樹上又掛滿了小紅燈籠的時候,曾經得到過他關愛的人們就會更加懷念起鄭振鐸先生來。正如作者所說的…生配樂齊讀我思念他們,思念舊居的…作者連用三個思念,又是爲什麼呢?

關於父親的種種往事,像放電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過。作者通過石榴這條主線,把父親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精緻。

4.結合課文簡介借物抒情,佈置小小習作。

5.佈置作業

板書

14 * 石榴又紅了

刻名字,分石榴

圍繞石榴寫了三件事 和小姑娘們打賭 思念父親

離別時的囑咐

  【備課參考】

  鄭振鐸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是我國"五四"時期涌現的著名作家,文學家和翻譯家。也是我國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他原籍福建長樂,1898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1917年夏,他考進了北京鐵路管理學院。1919年"五四"運動中,成爲該校學生代表和福建學生聯合會的代表,從此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畢業後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21年與沈雁冰等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主編《小說月報》。他還先後參與編輯了《閩潮》,《新社會》,《文學旬刊》等刊物。1931年後、歷任燕京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致力學術研究,並主編《世界文庫》。抗日戰爭期間留居上海,堅持進步文化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物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理事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逝世。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研究》、《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等。譯著有《新月集》、《飛鳥集》等。另有《鄭振鐸文集》。鄭振鐸一生不僅著述豐富,他發表的大量譯作、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1.鄭振鐸的主要譯作及其影響

鄭振鐸的一生沒有離開過翻譯,成果頗豐,對我國文學與翻譯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掌握的外語,主要是英語,因而從事的翻譯都是從英文轉譯的。他一生翻譯的作品可以分爲三類,下面我們分類討論他的作品。

(一)、鄭振鐸譯介的俄國文學。鄭振鐸最早在二十年代開始翻譯俄國小說,根據不完全的統計,1920年到1923年間,鄭振鐸所推薦、翻譯的以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果戈裏。契可夫,高爾基等爲代表的俄國著名的作家作品、論文及"序文",論著等,共二十多篇(部)。由他與人合譯的,《俄國戲曲集》(共學社叢書之一,商務印書館1921年出版),在"五四"時期的讀者中頗具有影響。而由他翻譯的《灰色馬》(《小說月報》)連載)等,則反映俄國社會革命和人民的思想傾向,引起讀者的注目。他積極介紹十月革命前的俄國進步文學,爲我國的新文學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鄭振鐸翻譯的印度文學。鄭振鐸主要是翻譯泰戈爾的詩歌以及印度古代寓言。一九二二年十月,鄭振鐸翻譯出版了泰戈爾的《飛鳥集》,翌年九月又出版了他翻譯的《新月集》。我國比較有系統地大量翻譯泰戈爾的詩歌是從二十年代開始的,鄭振鐸是最主要的譯者。冰心讀了鄭振鐸譯的《飛鳥集》後,評價道:"覺得那小詩非常自由,就學了那種自由的寫法,隨時把自己的感想和回憶,三言兩語寫下來。"鄭振鐸的這些譯作,對於我國新文學建設和中外文學交流,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二十年代我國詩壇上小詩和散文詩的流行,與鄭振鐸翻譯的泰戈爾的詩很有關係。一九二五年八月,鄭振鐸出版了《印度寓言》一書,共收他的譯作五十五篇。他的譯作受到了中國讀者的歡迎。印度學者海曼歌·比斯瓦斯在一九五八年《悼念鄭振繹》一文中指出:"他可能是第一個把印度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人,他同樣是當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對他在印度文學翻譯方面的貢獻作了高度的評價。

(三)、鄭振鐸譯介的希臘和羅馬文學。鄭振鐸也很早就對希臘、羅馬文學有所介紹了。一九二九年,出版了《戀愛的故事》。後來,又譯述《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傳說》,一九三五年以《希臘神話》爲書名出版,篇幅爲前一本書的三、四倍。解放後,他在《希臘神話》再版本中,還運用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批判導言》中關於古代神話的著名論述來分析希臘神話,給予永久吸引力,賦予這兩本譯著以新的意義。

(四)、鄭振鐸翻譯的其他作品。除了上述主要三大類翻譯作品外,鄭振鐸另外還翻譯過美國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德國萊辛的寓言,丹麥的民歌,高加索民間故事,以及歐洲童話《列那狐的歷史》等等。體裁廣泛。

總之,鄭振鐸的翻譯活動既有全譯,也有選譯、節譯、譯述等等,對中國的新文學的發展無疑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鄭振鐸的翻譯觀

在翻譯理論方面,鄭振鐸的貢獻主要是他在二十年代的翻譯理論建樹和一生對翻譯的提倡建議之功。作爲一名詩人、散文家和知名學者,他對我國當時的文化思想狀況有着敏銳的洞察力。他的翻譯見解,經受了歷史的檢驗,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下面,我們介紹一下他關於翻譯的一些主要見解。

(一)、"文學是絕對能夠翻譯的"

新文化運動開展以來,隨着人們對文學的認識的提高,有些人對譯作是否能保持原著的思想,藝術風格表示懷疑,甚至有些人認爲文學作品是絕對不可譯的。尤其是詩歌翻譯,他們認爲是絕對不可能的。對於這個問題,鄭振鐸認爲,"文學不可譯"的觀點本質上是狹隘的文學觀念的產物,如果否認了翻譯的可能性,實際上就否認了文學的國際交流,否認了世界文學的意義。鄭振鐸在《譯學的三個問題》中提出,"文學書是絕對能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裏面,就是原文的藝術之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於譯文中"。他還認爲文學的"風格"就是文學的"表達",而"表達"可以把人類思想具有共通的東西"移植"成文字。這種對於文學可譯性的論述,消除了某些譯者和讀者的疑慮,在當時,對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二)、翻譯不僅是"媒婆"而且是"奶孃"

鄭振鐸認爲翻譯最好有兩種功能:(一)、能改變中國文化傳統。(二)、能引導中國人和現代的人生問題與現代思想相接觸。他認爲,"翻譯一個文學作品就如同創造一個文學作品一樣"。他在《俄國文學史中的翻譯家》一文中提出,"翻譯家的責任非常重要,無論在那一國的文學史上,沒有不受別國文學影響的痕跡。而負這種介紹責任的,卻是翻譯家。"在他發表的《處女與媒婆》、《翻譯與創作》、《盲目的翻譯家》等文中,反對盲目的翻譯,認爲只有有選擇的翻譯才能使我們的創作豐富而有力。他反對把翻譯與創作對立起來,認爲翻譯的作用不僅是"媒婆"而且類似於"奶孃","創作決不是閉了門去讀《西遊記》、《紅樓夢》以及諸子百家文集",而是"開了幾扇明窗,引進戶外的日光和清氣和一切美麗的景色"。鄭振鐸關於翻譯的目的和功能的論述,對於端正我國現代翻譯的方向,無疑起了作用。這種精神對於我國當前翻譯界也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三)、翻譯的三原則

鄭振鐸重視翻譯的質量,在關於翻譯的藝術、方法和原則上,他首次向國內翻譯工作者介紹了英國翻譯學家泰特勒(er)《論翻譯的原則》一書,及其中的三原則:一、譯文必須能完全傳達原文的意思。二、譯作的風格和態度必須與原作的性質一樣。三、譯文必須包含原文所有的流利。關於第一條原則,他認爲是翻譯的第一要義,但他反對"死的,絕對的直譯"。至於第二條原則,他認爲應該在"忠實"(信)的前提下,把原文的風格與態度重新表現在譯文裏。對於第三條原則,鄭振鐸認爲,"良好的譯者應貴得於中道,忠實而不失於流利,流利而不流於放縱"。他對於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的看法可以歸納爲,一、翻譯必須講求"忠實"。二、強調貴得"中道",防止走入"死譯"與"放縱"兩個極端。(鄭振鐸《譯學書三個問題》,1921)

關於嚴復的"信、雅、達"三字理論,他認爲"直譯"的文章只要不是"不通"的中文,仍然是"達"的。假如將原文割裂以牽就譯文方面的流行,雖"雅"卻不足道矣。所以譯文是以"信"爲第一要義,但要努力使其不至於看不懂。(鄭振鐸,《世界文庫》編例,1935)。他的這些翻譯論述是十分精當的,在當時也是具有開拓性的。

(四)、對近代翻譯史的評述

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史嚴格地說是從十九世紀後半葉開始的。鄭振鐸認爲,這一時期的翻譯具有很大的氣魄,但終歸於失敗。原因有五點:一、內容上妥協於中國讀者的口味和倫理觀。二、簡單地利用外國作品作爲改革的工具。三、消遣性的偵探言情小說譯的很多。四、缺乏正確的文學常識。五、不忠實於原著。但是,他仍然充分肯定其影響。認爲最顯著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影響於後來的創作。二是影響於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他認爲清末翻譯與"五四"翻譯的本質差別在於前者是"無意識的介紹",而後者則是"有意識的介紹"。鄭振鐸的這些論述,爲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定下了框架和基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語言的"歐化"問題

二十年代,隨着外國文學翻譯的日益增多,語言"歐化"問題被提到文藝理論的議事日程上來,鄭振鐸在《文藝叢談》、《語體歐化之我觀》等文章中,提出贊成語文體"歐化",並提出"歐化"是爲求文學藝術精進的一種方法。但他反對簡單的模仿,認爲"歐化"要保有一個度,既"雖不象中國人向來所寫的語文體,卻也非中國人所看不懂的"。鄭振鐸關於語言"歐化"的論述,在當時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今天的文學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總之,鄭振鐸在二、三十年代在翻譯方面作過一系列比較系統,完整的論述。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是有他首次提出的,具有開拓,啓蒙的意義。他的論述不僅在當時起了良好作用,而且受到了歷史的檢驗,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他不失爲我國現代一位重要的翻譯理論家,他的理論是我國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鄭振鐸的翻譯特色

綜觀鄭振鐸一生的許多翻譯作品,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一些特點:

(一)、他的翻譯體裁廣泛,內容豐富,作了多方面的實踐。他翻譯了不少的作品,體裁涉及詩歌、小說、兒童文學、散文等。而且多有探索和創新。他是較早介紹俄國文學、印度文學、希臘和羅馬文學的,具有開風氣和補空白的意義。但因種種原因,他沒有譯出具有里程碑式的世界名著,這不能說是一種遺憾。

(二)、他的譯作鮮明地反映了個人風格,也發揮了社會功能。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有所爲",都是反映和改造人生而譯。但是由於工作和鬥爭的緊張與急迫,時他未及仔細修飾文字,過於直露或粗糙,使得作品的審美價值不及認識價值。但他卻是不乏一些藝術性和思想性達到完美結合的作品,如他所譯的泰戈爾的詩集等。

(三)、他翻譯的作品顯示了他的學識。鄭振鐸不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學者。"五四"以後的新舊學者都很佩服他的學問。他的作品文字上平易,風格上樸素,但並不淺薄,反映了較深的功底。可以說是學者化的作家了。郁達夫說,學者一般是不大會創作的,但鄭振鐸的作品"卻也富有着細膩的風光"。

  4、結語

鄭振鐸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和翻譯家,他爲我國譯介了許多重要的外國文學作品,其中許多作品具有開拓性和啓蒙性。他也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翻譯理論,爲我國翻譯理論增添了許多寶貴的財富。他在文學翻譯方面貢獻是不僅不可忽視的。

  參考書目

徐酉翔,1986,《中國現代作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

陳福康,1988,《回憶鄭振鐸》,學林出版社

陳福康,1985,《鄭振鐸年譜》,書目文獻出版社

《鄭振鐸文集》,1988,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作家選集-鄭振鐸》,1992,人民文學出版社

《翻譯研究論文集》,1984,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翻譯論集》,1984,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