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設計(北師大版)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設計(北師大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教學詩詞,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纔會對詩歌有興趣,出錯纔會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案設計(北師大版)

  【《古詩兩首》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範地書寫。

2.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並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

2.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就“你認爲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其實也就爲後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爲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分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部分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啓發學生借鑑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爲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節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己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爲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着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並有所收穫纔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於放手,充分尊重學生自學的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爲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並不陌生。對於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儘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爲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麼我們就試着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二)學習《鳥鳴澗》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瞭解到什麼?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瞭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爲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看來,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

(熟讀法、結合註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裏討論解決。最後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6.記得我們在介紹詩人的時候,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是不是這樣的。請同學們邊讀邊想像,說說在你腦海中都出現了什麼樣的景物、怎樣的畫面?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麼給驚嚇了?爲什麼會這樣?作者在山林裏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閒適的心情、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着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學習《暮江吟》

1.總結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剛纔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賽”,出示挑戰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着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學生的表現。

(四)總結

1.兩位詩人選擇了靜、夕陽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月夜的美景。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教學總結】

《古詩兩首》是一篇選自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的人間真情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首詩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頌的送別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學習這篇課文旨在於使學生通過誦讀、想象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因兩首詩具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設計教學時,我運用整合的理念,讓學生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理解提升。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反覆誦讀,使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感受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中,我直入課題,通過兩首詩題的對比,找出共同點,初步瞭解詩的要點,把握詩的大意,並初步感知送別詩題目的共同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即初讀讀正確,再讀讀出節奏,三讀想象畫面,四讀在對比中體會詩情。

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在我看來,詩意的理解並不是古詩教學的重點,重點應該放在藉助古詩來想象畫面,將無聲的文字想象成有聲的畫面。因此,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畫面,這樣即降低了難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爲對比昇華,即在對比品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這一環節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同中求異,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寫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蘊含其中。

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爲本,重視孩子的想象、誦讀和感悟,將古詩教學以一種更爲簡易的學習方式呈現給學生,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但整堂課和學校倡導的對話課堂理念還相距甚遠。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十分明顯。可以感覺的到,在課堂上,始終還是我在主導課堂。無論從提問還是到環環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牽着學生走。課堂氣氛比較壓抑,孩子們沒有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和機會,很多孩子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出來。其次,我的基本功還不紮實。真正上好一堂課真的要從備好一堂課開始,好課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上出來的,應該樹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厭倦”的治學態度!這節課更使我想到了,我們的教學應該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老師要教什麼。也許這樣的教學纔是更具實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