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0篇)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0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①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口語表達。

③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導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故事大王比賽

①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自由辯論會

①蒐集查找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找相關資料。

③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爲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爲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給未來人畫像

①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

(1)外形設計理念;

(2)服飾搭配理念;

(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皮膚、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每人以“未來世界”爲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成果展覽

①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爲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學習散文詩的特徵,品味文中婉麗秀美的語言,新穎別緻的修辭,體會童年的美好,認識生活的絢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婉麗秀美的語言,新穎別緻的修辭。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無邪的童年,如詩如畫,如夢似幻,它那麼美好,卻又那麼短暫。不經意間,我們已走過童年,今天就讓我們穿過歲月的風塵,在羅大佑的歌聲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時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觸課文之前,先來認識作者唐弢。(出示有關作者的材料)

(2)讓我們一起走進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尋找童年

(3)讀過此文,留給你的最初印象是什麼?

(4)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裏呢?讓我們隨着作者的思緒一起來尋找童年吧!

跳讀課文2—4部分,四人小組結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濱(充滿陽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滿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靜,歡快)

4.感悟童年

(5)作者給我們展示瞭如此美麗動人的畫面,讓我們身臨其境,一起來感悟童年吧!

(女生齊讀第二部分,男生齊讀第三部分,全班合讀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6)如此絢麗多彩,如夢如幻的童年,源於作者飄逸的文字,別緻的修辭和奇特的想象,讓我們再次品味童年。

(精讀2—4部分,勾畫出你最喜歡的語句,並簡述理由。)

(7)組內交流

(8)班上交流

6.眷戀童年

(9)面對如此美妙的童年,你們的心裏在想些什麼呢?

(自由發言)

(10)由於時間的流逝,青春的遠走,一種時光不再的悔恨與懊惱瀰漫在作者心頭。讓我們齊讀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達我們心中的眷戀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1)唐弢用他那婉麗秀美的文字記錄了他童年的華彩樂章,我們自己的童年生活與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斕。下面讓我們拿起手中五彩的筆,打開你記憶的閘門,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12)班內交流。

8.作業

(1)完成本課同步訓練習題。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熟悉神話故事情節,瞭解想象的特點。

2、通過認識神話人物,感受女媧樸實、勤勞的母親形象及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教學重點】激發、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處處所洋溢的人類誕生的喜悅感情。

【教學時間】1課時

一、動畫導入

放兩段無聲動畫,要求學生說出其名稱:《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並提問:還知道與女媧有關的什麼神話故事?從而引出課題:《女媧造人》

二、初讀解疑

1、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一些什麼內容?

2、帶着疑問,閱讀課文

3、分組解答:

以女媧的身份口氣解答剛纔的疑問

三、細讀探究

認識焦點人物—女媧,品讀語言,感受人類誕生的喜悅。

1、小組討論:

①你喜歡女媧嗎?爲什麼?請用“我喜歡(不喜歡)女媧,因爲—”說話。

②找出人類誕生時的歡呼場面及女媧此時的心理活動,加以品讀體會,談談你的感受。

③根據文章內容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2、教師評價整理:女媧是一個神通廣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喜悅之情,她創造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樣勤勞智慧。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象的,想象大膽奇特而又合情合理,這是神話的兩大亮點。

四、閱讀比較

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樣豐富想象。

1、分小組討論交流,比較課文與《風俗通》譯文,看看作者豐富了哪些內容,哪裏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2、小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內容:

①造人動機的產生

②造人的具體過程

③女媧的心理情緒

④人造出後的歡快場面

⑤作者的評述。

其中③④兩點最見作者的想象力。

3、師點評小結:這些情節都是想象的,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無法對人類的起源作出科學的解說而大膽創造出來的。它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可貴的創造力和強烈的探求精神。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我們可以對人類的起源問題作出一些科學的解釋:由猿猴進化而成。但這種說法現在也漸漸受到衝擊,可見茫茫宇宙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發現,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五、放飛想象

1、口頭表達:請你改編女媧造人的原因,經過或方法。

2、書面表達:請你想象幾十萬年後未來人的外形生活情況(四人爲一小組,一人執筆)。

3、佈置課外作業:

①收集書面材料,辦一期黑板報,描繪未來人類;

②追尋人類起源,瀏覽科普網站。

六、贈送名言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慾望。

初中七年級語文優質教案的反思

《女媧造人》是一篇神話故事,想象奇特,構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詳細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一開始,我便以故事《女媧補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並由故事自然地過渡到對神話的瞭解,過渡到課文中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讀感悟、提問、合作探究。這一課的目標主要是爲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想象的豐富與優美之後,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及想象能力。

這篇神話真實感人的地方,在於女媧造人過程中的心理和神態描寫。我讓學生將課文與課後的《風俗通》對比閱讀,看看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你更喜歡哪一篇。學生閱讀後得出結論:課文豐富了女媧爲什麼造人、怎樣造人、造人以後的喜悅、造人的辛勞、怎樣讓人類自己繁衍生息等內容。通過析讀這些相關語段,學生明確了作者是藉助想象來豐富情節,藉助描寫來豐富細節的。然後以“一個( )的女媧”的句式來理解女媧形象。讓學生感知到女媧不僅是一個神,她無所不能;女媧還是一個人,有人的七情六慾;女媧更是一個母親,有母愛的情懷,有勤勞的品格。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4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發於畎畝之中( )

發於聲( )

⑵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行拂亂其所爲( )

入則無法家拂士(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自學研討,掌握本課的生字。

2、準確、生動地複述課文。

3、幫助學生樹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樹立“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難點

文言詞句的分析講解。聯繫背景評價包拯這一形象。

教學突破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結合課下注釋自主將文言文變成自己的話通譯下來;引入學生平時看電視書刊以及傳說中瞭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講述,教師及時給予合理評價。

教學準備

有關字詞、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課文朗讀帶。學生蒐集有關包拯的故事。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電視臺曾熱播過電視劇《包青天》,哪位同學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題曲,哪位同學又能根據本部電視劇的情節對包青天做簡明扼要地評價。(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與獎勵)

2、這些故事都是編導們演繹的,與歷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們來看看史學家是怎樣記述這一人物的,板書課題。

3、簡介文學常識:本文選自《宋史·包拯傳》。“傳”是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敘述傳主的生卒、地位、官職、生平事蹟等內容。包拯的事蹟長期流傳民間,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指導初讀課文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三、示範朗讀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結合註釋、詞典自主解決字詞,疑難之處可質疑或討論。(巡視、點撥)

2、檢查自學效果

(1)給下列字詞注音:

鬻、徙、硯、率、遺、耶、斂、憚、惡、嫉惡、苟、贓、塋

(2)解釋下列加點字:

a、第歸,殺而鬻之。

b、徙知端州,遷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d、舊制,風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e、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四、引導複述

1、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每段重點寫了包拯的一個特點。有的段落記敘具體,有的段落記敘較概括。請同學們選取一個段落來複述,要求準確,生動。

2、根據學生複述情況,做具體評價,既要鼓勵,又要指出改進方法。

五、本課小結

學習文言文有個規律:從機械性朗讀到理解性朗讀再到表演性朗讀,本節課我們就是按這幾個步驟進行的,同學們對本課內容還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請大膽提出、大膽思考、大膽質詢,大膽必“大得”。

六、板書設計參考

人物傳記

包拯

脫脫(元代史學家)

鬻、徙、硯、率、遺、耶、割牛舌案進貢硯臺

斂、憚、惡、嫉惡、苟、贓、出使契丹嚴峻執法

塋克己奉公

七、作業設計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1)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

(2)聞者皆憚之

(3)與人不苟合

(4)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2、翻譯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2)京師爲之語日:“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麼?爲什麼?(用自己的話)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1、啓發發言:同學們對《包拯》一課提出了哪些疑問,是怎樣解決的.?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

2、肯定學生解疑的方法,並做恰如其分的指導。

三、引導評價

啓發:在第二單元,我們已經接觸了幾篇傳記,(投影:學習傳記要在瞭解人物事蹟的基礎上,結合人物所處的背景,做出恰當的評價)。請你結合課文評價一下包拯這個人物?

四、誘思導學

五、1、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我們已接觸過幾篇,哪位同學們能舉例談談。(引導學生注意本文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人物)

2、提問: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嗎?試從文中找出答案來。

五、拓展鞏固

1、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請舉出他審過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清官?他們有哪些事蹟?請你用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向同學們講述。

六、本課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寫包拯的典型事例,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爲民請命的好官形象。寫人離不開寫事,寫事運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表現效果更佳。

七、作業設計

填空

課文共有——個段落,分別記敘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開審案、平日爲人幾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記敘較具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記敘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寫,第________段穿插了側面描寫。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6

一、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故事背景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即使是對不會說話的貓,因爲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理解詞義

1.污澀:骯髒且不光滑。

2.憂鬱:憂傷愁悶。

3.毫無生意:沒有一點生機和活力。

4.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6.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無:好像有,也好像沒有。

8.凝望:目不轉睛地看;注目遠望。

9.畏罪潛逃:犯罪後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寫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③一④段):寫第二隻貓的來歷、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第三隻貓被“我”冤枉並打傷,最後死“我”痛悔不已。

五、問題歸納

1.“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內容上交代了“我”家養的貓的結局,爲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結構上起着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一隻貓的特點的?

本題可運用內容歸納概括三步法進行分析。從毛色、形態、性情和動作等方面來寫。“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寫出了第一隻貓的毛色和形態;“很活潑”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撲搶“紅帶”或“繩子”的動作,都寫出了貓的活潑的特點。

3.“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這句話包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題可運用作者情感分析法進行分析。將貓稱爲伴侶,說明“我”對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爲它的不幸而難過。“酸辛”,既有對小貓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貓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纔不會亂跑呢!’”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小貓太活潑了,以至於讓人提心吊膽,生怕它丟了。三妹的玩笑話表現了她對這隻小貓的喜愛之情。爲下文這隻小貓的亡失埋下伏筆。

5.“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貓在爲“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的同時,還爲家庭作了貢獻,它的活潑、能幹,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對它的喜愛之情。

6.“心裏便有些亡失的預警。”這句話能否刪去?

不能,因爲這句話表明由於太喜愛這隻貓了,找不到它,心中難免會有不祥之兆,也爲下文寫小貓的亡失作了鋪墊。

7.“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都在批評什麼人?

三妹埋怨鄰居家的丫頭,“我”詛罵捉走貓的人,實際是批評了兩類人:一類是事不關己、不聞不問、麻木不仁的旁觀者;另一類是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橫刀奪愛的小人。這兩類人都會給善良的人帶來傷害,而有時這種傷害是長久的。

8.“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本題可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進行分析。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因守護不住生命而產生的痛心與惋惜之情。那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作者不想再讓自己品嚐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從對上文兩隻小貓的敘述過渡到對第三隻小貓的敘述,結束上文,爲第三隻小貓的出現埋下伏筆。

9.“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詞有什麼作用?

兩次提到“凝望”,寫出了貓對兩隻鳥的關注,爲下文“我們”冤枉小貓埋下伏筆。

10.“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手製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永不”則抒發了決然毅然的情緒。並且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照應,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了首尾照應的特點。

11.本文用第一人稱來敘事,有何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我”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的製造者。用第一人稱敘述,可以極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發真實感情,揭示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共鳴。

1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什麼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爲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1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爲的譴責與鞭撻。

14.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隻貓的文字可以嗎?爲什麼要重點寫第三隻貓?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爲詳寫第三隻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也是爲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佈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爲寫第三隻貓最能表現主旨。

六、課文主題

文章通過對三隻貓不同結局的敘述,抒發了“我”對三隻貓的不同情感,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的內疚、自責,進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冤枉了別人,而對方又難以辯解,那會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7

(一)知識目標:

1.反覆誦讀,領悟其中真意。

2.體味作者的語言特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賞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閱讀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諦。

教學重點: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髮問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學關鍵;理清思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學會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圈點法,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多媒體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讓學生自由說說等待的經歷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簡介:

三、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惆悵倚門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鏈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勝不速之客

四、同學之間互相探討:

1、爲什麼說“等待”是賊?

2、作者說:“希冀在等待中獲兔的人豈止守株者。”仔細揣摩這個句子,體會其深刻含義。

3、“人生是條長長的鏈子,‘等待’是各環節鏈子間的紐帶。”請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賞析這個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獲得……而且絕對取不走,避不開”,這句話蘊含着什麼深刻含義?

5、“引人入勝的風景……更遠處有瀑布……”這裏的“亭臺”“溶洞”“瀑布”指的是什麼?

五、學生探討後,教師明確。

六、課堂練習:

1.課後思考與討論三。

2.吳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他的文章既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朗讀課文,題爲作者的語言特點。

提示:

①文字簡練,有畫的意境,又有詩的韻律。

②借用中外的諺語及俗語。變抽象爲通俗。

③語言生動、跳躍、鮮明、空靈。

七、小結:文章以等待爲題,意在說明人們常懷希冀,同時也流露出對世事難遂人願的無奈和歲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業:片斷練習

請用一段文字寫出你對等待的獨特感悟。

板書設計: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間百味學會等待

等待的況味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練掌握文中生字詞的字音、字義。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分析文中重點語句,掌握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以及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對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讚美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夠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發現生活的美。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側面描寫等寫作手法並運用。

2、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對童真童趣的讚美之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檢查、矯正課前預習。

2、交流作家作品情況。

二、朗讀課文,梳理文章內容

1、本文是一篇寫景散文。請逐段朗讀課文,想一想:各段都寫了哪些景物?

第1段:樹林全貌;

第2段:垂柳、楊葉、蘆葦;

第3段:斷繩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蒼蠅;

第5段:鳥巢、鳥兒;

第6段:廢紙、貓、瓦;

第7段:浮萍、魚兒;

第8段:老頭、孩子。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風的?寫出了風怎樣的特點?

文章先從樹林子開始着手,呈現給我們一幅恣意的狂風圖。接下來,從形狀、聲狀方面對被風吹得亂了的垂柳、楊葉、蘆葦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繼續展現狂風大作的畫面。寫了幾組自然物,作者的筆鋒陡轉,寫到了動物,寫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景物描寫來具體表現風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讀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1、課文寫“風”,看不見一個“風”字,卻寫出了狂風的肆虐;寫“雨”,不着一個“雨”字,卻爲我們展現出了風雨夾擊的情景。作者採用的是一種什麼寫法?

側面烘托。

2、“樹林子像一塊麪團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這句話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比喻,將樹林子比喻爲一塊麪團,並用一個“鼓”字、一個“陷”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林地狂風中飄搖的情景。

3、“一頭羊從柵欄裏跑出來,四蹄在撐着,忽地撞在一棵樹上,又直撐了四蹄滑行,末了還是跌倒在一個糞堆旁,失去了白的顏色。”你認爲句中哪些動詞用得好?爲什麼?

“跑”、“撐”、“撞”、“跌”、“失去”,幾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斷了繩的羊”的一連串表現,從側面烘托了風之狂。

4、“一個穿紅衫子的女孩衝出門去牽羊,又立即要返回,卻不可能了,在院子裏旋轉,銳聲叫喚,離臺階只有兩步遠,長時間走不上去。”這句話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

誇張。只有“兩步遠”卻“長時間走不上去”,讓人如同身臨其境,浮想聯翩,可見風之大。

5、“槐樹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鬆了一下蜷曲的手腳,一下子像一條死蛇,嘩嘩啦啦脫落下來,軟成一堆。”這裏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將葡萄蔓比作“一條死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葡萄蔓被風吹落的情狀。

6、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動詞的使用及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還能從課文中找出其它句子,並說說它們的作用嗎?

四、合作探究,體會行文妙處

1、有人說結尾寫到大雨了,你贊同這種看法嗎?爲什麼?

同意這種說法。文章結尾,寫孩子們“全趴在門縫,驚喜地疊着紙船,一隻一隻放出去……”由此看來,孩子們的腳下、門外,已是積水漫漫,否則又怎麼可以放紙船呢?

2、讀課文最後一段,說說文章結尾的場景和情調與前面相比有什麼不同?你認爲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結尾處,與前面風雨中無法自主的植物、驚恐萬狀的鳥畜不同,孩子們天性活潑,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風驟雨也阻擋不了快樂的遊戲。至此,揪着讀者心的這場風雨總算有了溫暖的畫面,可以鬆口氣合上書閉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兒童天真純潔性情的謳歌和讚美之情,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佈置作業

學了本文,你一定收穫不少。請選擇某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片段作文,不少於200字,儘量用上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和側面烘托的表現手法。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翻譯。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

3、瞭解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其表現作用。

教學重點:

翻譯課文、解釋字詞並掌握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解決。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自然界有許多動物能模仿人類的語音,比如鸚鵡能學人說話,海豚能像人—樣發出悅耳的音符。聲音是個奇妙的東西,能把你帶入變幻無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這樣一種藝術,不信?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口技》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字,並提出疑難字句。齊讀課文。

要求:聲音洪亮,流暢準確,熟悉課文情節。

3、教師解答疑問,並強調掌握重要字詞的讀音、釋義

分析第一、二段,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熟讀課文。

翻譯第三、四段,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熟讀課文。

翻譯第五段,結合註釋,疏通文義,熟讀課文。

4、通過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讚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三、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研讀賞析:分析文章寫作特點

(一)讓學生再讀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1、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分別概括出來。

學生思考後作答,然後教師總結:

(1)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2)一家人醒而夢

(3)火起後衆人的慌亂惶恐。

2、 讓學生在書上畫出這三段所描寫的聲音種類口頭作答,並思考:三個場面聲音的變化有何特點? 這個問題讓學生迅速小組討論作答。

明確:聲音的變化總的來說是按“小一大(第一個場面)一小(第二個場面)一大(第三個場面)”的順序來寫的,其中又各有特點,如:第一個場面聲音,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第二個場面突出鼠傾盆器的聲音來烘托屋內的靜;第三個場面更是寫得有生有色,達到高潮,聲音由少而多,應接不暇。另外,聲音有的是單獨相繼而出,有的是同時發出,

3、繼續思考:課文第3段的描寫可否省略?這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不能省去。這段寫—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爲平靜,也爲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二)分析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

1、思考: “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2、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複?爲什麼?

不是簡單重複,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於:開頭以交代道具爲主,爲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讚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無窮。

3、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1)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並談談側面描寫有什麼作用?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衆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4、比較第2、3、4段中聽衆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並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衆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錶演者的讚賞,觀衆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衆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衆“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衆的心理變化過程。

5、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幾”。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製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6、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渲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二、拓展延伸:請學生當堂翻譯理解《柳敬亭傳》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貫、姓氏。“本”字爲下文“變姓”伏筆。]年十五,獷悍無賴,犯法當死,變姓柳,之盱眙市中爲人說書,已能傾動其市人。[簡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鋒芒,點明具有良好的說書基礎和天賦。]久之,過江,雲間有儒生莫後光見之,曰“此子機變,可使以其技鳴。”[市中說書,“見”者多矣,而獨莫後光發現柳的“機變”,莫確有伯樂之眼力。“鳴”照應下文“名達於縉紳間。”]於是謂之曰:“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開端啓蒙就高標準,嚴要求。如此嚴師,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期月而詣莫生。[響鼓何須重錘。“退”即“簡練揣摩”,說明求教謙虛、心誠。]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歡咍嗢噱矣。”[功夫不負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蓋進乎技矣。”[兩個“又”字,說明柳並不滿足現狀,精益求精,最終有志者事竟成。嚴師且發“喟然”之嘆,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揚,之杭,之金陵,名達於縉紳間。華堂旅會,閒亭獨坐,爭延之使奏其技,無不當於心稱善也。[三“期月”閉門苦練,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通過刻苦奮鬥,柳終於從一個逃犯成爲藝壇明星而“名達於縉紳間”。]

本段寫柳敬亭在莫後光的指導下,刻苦演練,精益求精,技術不斷提高的過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讚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四、作業:背誦全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詞語並熟練使用。

2、領會古人是如何寫“木”的,作者又是如何體察“木”的特徵的。

3、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精髓。

4、學會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學難點:

體察詩歌藝術的精微之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體讀法。

一、教學導入:

教師朗讀幾首寫樹木的詩歌,引入課題。或請學生背誦一兩首寫木的詩歌入題。

二、預習診斷:

1、選擇注音正確的一項(A)

A、陸厥(jue)招徠(lai)橘頌(ju)

B、寒砧(zhen)涔陽(qin)錠藥(ding)

C、窸窣(cui)曙光(shu)號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乾燥(cao)

2、用課文前面列出的詞語組一個短語:

炊煙裊裊、北風蕭蕭、風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綿密、情意纏綿

3、“木”在形象上有幾個藝術特徵?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首先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種落葉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模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幹,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着落葉。其次它還按時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着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這個樣子。於是“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的“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三、理清全文內容,歸納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爲詩人筆下鍾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1段:“木葉”成爲詩人們筆下鍾愛的形象。

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又發展到用“落木”。

3段:說明“木葉”“落葉”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於“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徵,以及爲什麼有這些特徵。

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含有落葉的因素。

5段:說明“木”爲什麼含有落葉的因素——詩歌語言的背後含有暗示性。

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徵:有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結: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四、畫出文中所引的古詩文語句,再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體會其中的“木葉”包含的意味。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教老師。

五、完成課後的第二題。

1、朗讀這三首詩詞。

2、學生先獨自體會其中“梅”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後與同學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現了梅花的“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這與我國把鬆、竹、梅譽爲“歲寒三友”的文化傳統相一致,三個意象同是高貴聖潔的象徵。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淒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爲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讚頌,詞中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另外再蒐集幾首寫梅花的詩詞,體會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瀟湘神

劉禹錫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

瀟湘深夜月明時。

長相思·雨

万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裏燈,

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

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落梅

孫艤

一聲羌管吹嗚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斷橋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點着枝酸,

吳姬先齒寒。

六、你同意作者對“木葉”的理解嗎?請提出你的看法。

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小小的學術氣氛,激發學生對學術興趣,塑造學生做學問的信心。

教師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牽強附會,但作爲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咬文嚼字”有利於打下紮實的基礎,值得重視。

七、佈置作業:

1、完成同步練習。

2、選取一首詠物詩,體會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