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四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四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積累豐富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4、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與生命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體味作者筆下四季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的運用。

[教學設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畫面美,教學中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並領會作者抓住特徵寫景時用筆之細膩,同時領悟、體會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學方法]自讀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多媒體展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 《早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 《山居秋暝》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 《絕句》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 《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峯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裏,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的“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 字詞預習檢查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預習的字詞,弄清字詞讀音、字形以及含義。組內練寫,互相檢查。)

注①讀準字音。

靜謐( mì ) 蒞臨( lì ) 吝嗇( lìn )( sè )

咄咄逼人(duō ) 粗獷(guǎng ) 乾澀(sè )

②掌握下列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捨得給別人,也不捨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三、 朗讀訓練

1、配樂欣賞,初步感知。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和停連。

四、文本分析(以小組爲單位,互相討論分析)

1、文章的寫作思路。

2、用兩三個詞語概括每個季節的雨的特點。

春雨的特點:美麗而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思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讚美之情,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4、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2——5段。

五、難點分析(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組討論結果)

1、文章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後的情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2、淒冷的秋雨爲什麼能純淨人們的靈魂呢?

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穫的時節,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說可以純淨人的靈魂。21

3、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溼潤、明亮與溫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乾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W

4、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爲何這一段改稱“你”。

用第二人稱稱呼雨,顯得更親切感人,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六、修辭分析

學生找出文中運用了修辭的語句,並選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句子談談。

七、作業

1、有感情並準確的朗讀課文。

2、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到積累本上。

3、以“風的四季”爲主題,運用比喻、擬人或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幾句話。

【教學總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閱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纔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併爲之奮鬥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爲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的境界呢?人生爲什麼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併爲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師:上節課我們劃分了文章層次,明確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個詞來讚譽濟南,是哪個詞呢?

生:寶地

師:既然說是寶地,都體現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

師:濟南真可算是處處是寶地,是美景。今天我們重點分析描寫山的這幾段。來看看這些美景是如何通過語言展現的。我們可以分析具體語言,來把握景物特點,體悟作者情感。老師先來舉一個例子,“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一段文字寫了濟南的老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老城帶有生命的意味,寫出了濟南城安適、秀美的睡態,有着溫暖、恬靜、適宜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從這段中,同學們能不能再找出某個詞語、某句話,看看濟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學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詞語的一個方面)

生:“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師:搖籃的形態是怎樣的?(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一些,中間平坦舒適)搖籃給你什麼感覺呢?

生:安全感、躺在裏面很舒適、柔軟、溫暖。

師:常常說,母親把嬰兒抱入搖籃裏呵護照料,文章中說一圈小山把濟南城放在搖籃裏,那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麼呢?(若答不出來可再引導,小山像母親一樣,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愛、慈愛、慈善可親。(板書)

師: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師:小山形態秀美,不得不說是出奇的,是塊難得的寶地。誰能夠再找一句?

生:“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書:修辭,擬人)

師:哪個詞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聲地說,小山好像在和濟南城低聲細語。

師:爲什麼要低聲呢?大聲說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還在“安適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低聲地說”。

師:對,濟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麼安寧沉靜、溫暖舒適。同學們再想想,“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除了是對躺在搖籃裏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誰說的?

生:對生活在城裏的人們。

師:是這樣的,那大家說,生活在這樣的冬天裏,人們心裏感覺怎麼樣?

生:熱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馬上能到春天了。

師:沒錯,在小山的搖籃裏,濟南的冬天是溫暖安適的,蘊含着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着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纔會想象“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作者這樣寫,也使得寫景畫面靈動起來了。

師:如果只是陽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說明濟南是個寶地?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寫薄雪覆蓋下的山,作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是哪個詞?

生:最妙的。

師:找的很準。雪,在冬天是最尋常可見的,作者卻說最妙。文章中的哪處描寫讓你感覺到小雪的妙處呢?試分析(3分鐘討論)

生:“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師:樹間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雪的形態比成盤在頭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貼切生動。

師:小雪連樹尖兒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樹頭髮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樹有意挑選這樣一朵花似的,顯出雪的什麼特點呢?

生:小雪、精巧、可愛、靈動。

師:對,從色彩上來講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鬆更加蒼翠了。

師: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呢?

生:喜愛、驚歎。

師: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還注意到了景物之間,色彩的相互映襯(板書:色彩映襯),濟南的雪一點也沒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於白雪的襯托,矮鬆反而顯得越發青黑了。

師:來看看,接下來雪又呈現出哪些姿態和顏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寫出了山脈上雪的`白色、銀色。

師:雪霽晴巒,與什麼交相輝映呢?

生:與藍天交相輝映。

師:還有哪句?

生:“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帶水紋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擬人。

師:爲什麼“穿”字可以判斷出擬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動作,山和雪都不會真正地穿。

師:說得對,把人的特徵、動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這是一處擬人。那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又是什麼呢?

生:本體是一道兒白、一道兒黃,喻體是帶水紋的花衣。

師:本體中,白色無疑是雪的顏色,那暗黃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顏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蓋着的白雪比成了帶水紋的花衣。

師:大家看過水紋的形狀嗎?爲什麼“看着看着”水紋會動呢?給兩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

生:因爲雪不厚,被風吹散了。

生:因爲雪會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顯露出來了。

師:沒錯,這些都是“動”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勢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聯想一下水的波紋形狀。(可簡單畫圖)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帶水紋的花衣。

師:是這樣的,作者由一處山雪看到另一處山雪,看着看着,隨着視線的跳躍,整體上就成了帶水紋的花衣,而且好像會掀動一樣,看見山的肌膚。這樣寫,靜態的寫就好像動起來一樣,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呢?

生:化靜爲動。(板書)

師:靜中有動,白雪覆蓋下的山呈現出一種動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這樣寫雪,就顯得氣韻生動。

生:“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雪在夕陽照射下的色彩變化,像害羞一樣。

師:既然是擬人,擬作一個什麼人更合適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師:爲什麼呢?

生:因爲容易害羞,臉紅的顏色微微發粉。因爲雪純淨無暇,小孩子的內心也單純。

師:少女臉頰緋紅,好像害羞一樣,面對雪這樣一種姿態,作者會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

生:喜愛,山雪非常可愛,情態可掬。

師:咱們再一起看看,這一段結尾說“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發了作者的某種情感,是什麼呢?

生:喜愛。

師:作者的語氣似乎有點祈求老天爺,就是下小雪吧。那爲什麼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氣,下大雪承受不住。

師: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層雪,爲山着想,爲山考慮,這是一種什麼情感?

生:擔憂、憐惜。

師:對,作者有幸在濟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陽,細品山間小雪,作者對這塊寶地是心存珍惜喜愛之情的,是心存什麼的?

生:欣喜、感激。

師:帶着欣喜感激之情,請同學們集體朗讀這一段,感受美麗的雪景。

師:文章的第四段很簡短,寫到了濟南城外村莊的景象,看一看哪個詞語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畫。這是一處比喻。

師:水墨畫裏畫了什麼?

生:山坡、村莊、雪。

師:這幾處景物有什麼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黃色。

師:請大家想象,一張水墨畫,暗黃色的宣紙畫卷在眼前緩緩展開,黑色與白色潑墨點染在上面,這樣的水墨畫有什麼特點呢?

生:古樸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書)

師:對,還不是一般的古樸淡雅,作者帶着推測、商量的語氣和讀者親切交談,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師:這一段裏還有那個字眼吸引你?

生:臥。

師:臥這個動作帶給你什麼感受?

生:放鬆、安適、寧靜、親近自然。(不是橫,不是重重的壓,村莊和房頂沒有抗拒雪)

師:精準地用詞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臥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雪的輕盈、村莊的安寧祥和。(板書:精準用詞)

師: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在欣賞完濟南的山、雪、村莊之後,作者又把我們領到了水邊。說一說這一段展現了哪些景物。

生:綠萍、水藻、垂柳。

師:作者寫這幾處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生:綠。

師:作者極力描寫綠萍、水藻的綠,爲什麼呢?

生:好像在生長一樣,綠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陽裏充滿生機與活力。

師:對,這就是積蓄在水中的綠的精神,接下來又寫到了垂柳要在水裏找個影,說明水怎麼樣?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書)。

師:和水藻的綠相比對呢?

生:是色彩的映襯。

師:映襯之後,大概是爲了突出什麼吧?

生:寫水藻和綠萍的綠,是爲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師:這是映襯的作用,寫水中植物的綠,就是爲了寫水的清澈透亮。這裏面還寫出了水的一種特點,是什麼?

生:不忍得凍上。

師:爲什麼不忍的凍呢?

生:因爲被那股綠的精神所感染了。

師:有道理,還可以想想,爲什麼不忍得凍,這一句從修辭上來講是什麼?

生:擬人。

師:擬人的修辭,事物就會具備人的動作、思想、情感,那麼水對水邊的其他景物有什麼情感呢?

生:憐愛,水好像能和岸邊的垂柳對話,讓垂柳在冬天裏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變得活潑歡快,有生命力。

師:藍水晶怎麼理解?追隨作者的視線,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麼比喻成了藍水晶呢?

生:天空。

師:天空藍汪汪的,藍的發亮,像藍水晶一樣的天空有怎樣的特點?

生:空靈的、明淨、純淨的。(板書)

師:這又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生:喜愛。

師:藍水晶也是很貴重的,視如珍寶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樣,包着紅屋頂、黃草色,包着濟南城,那作者擁有這樣一塊藍水晶,心晴是怎樣的?

生:珍愛、驚奇、讚賞。

師:讓我們懷着這些美好的情感朗讀文章第五段。

師:本文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裏的氣候,濟南的山、雪、水,並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精準的用詞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襯來加以展現。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誰能夠總結一下,作者帶着怎樣的感情,創設了這樣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愛、熱愛、讚賞、憐惜。(結合某處語句)

  板書:

氣候——溫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慈善

寶地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美動人

城外遠山——古樸淡雅

水——澄清空靈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寫作手法:色彩映襯、化靜爲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 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爲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 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 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 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 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 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 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 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 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 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類型的雲?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爲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爲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爲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爲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 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 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爲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爲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

6、信息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