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冊《蜀相》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冊《蜀相》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教學目標

六年級上冊《蜀相》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把握,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三、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壯志未酬的苦悶。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把握重點詞語,理解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朗誦法: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講解和討論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的瑤灣。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公認爲“詩史”。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杜甫經歷了所謂開元盛世,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全部過程。

杜甫的一生約可分爲四個時期:

1、三十五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壯遊時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3、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爲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曾被亂賊所劫,脫賊後,他被任爲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卻又很接近皇帝的諫官。就在作諫官的頭一個月,上疏時不料觸怒肅宗,幾受刑戮。從此他屢遭貶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觸人民生活。

4、此後杜甫棄官,在四川漂泊了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最後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學史上的成就是把現實主義推向高峯。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遊諸葛武侯祠時所作。全詩對諸葛亮獻身於國家統一大業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佩和悼惜。

 二、知人論詩 知世論詩

作於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

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

  三、課文朗誦

(1)、學生試讀、正音

(2)把握基調,正確朗讀

①基調就是指詩歌所抒發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來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請同學們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迅速瀏覽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②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涌;是讀得如“間關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③、請一個學生讀,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集體朗讀全詩。

④剛纔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3)、具體分析詩句的內容、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本詩主旨句是什麼?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本詩主旨句是“出師未捷,長使英雄”兩句。詩人藉以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他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2)、學生齊讀

  四、揣摩詞句 研讀景情關係

全詩八句四聯,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聯,即首聯和頷聯):寫謁武侯廟之所見。

問題:第一聯寫作上有何特色?

解答:這一聯寫詩人去武侯祠途中情況,他一邊走一邊問,“尋”表現出他的嚮往之情,終於看到一片翠柏,那就是蜀相諸葛武侯祠廟所在了。這一聯開門見山,一問一答,人、事、時、地、悉被寫清。而不顯呆板,本詩題爲“蜀相”而非“丞相祠堂”可知意在人而不在祠,然又分明自祠入筆;是因武侯祠而思蜀相,合情合理。

問題:第二聯中“自”、“空”如何理解?

解答:第二聯寫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詩人的感嘆。“自”與“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淒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於景,耐人深思。

問題:一、二聯是什麼關係?

解答:由嚮往而能得見,自遠望而及近觀,從尋覓而至入廟。合起來,描寫出祠堂內外的景色。

第二部分(後兩聯,即頸聯和尾聯):寫謁武侯廟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問題:第三聯上半句何以寫劉備三顧茅廬?是否走題?

解答:這上句實爲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闢的概括,讚揚他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寫。兩句是工整的對偶句。

問題:第四聯與上一聯是什麼關係?

解答:諸葛亮“兩朝開濟”,但畢竟並未完成他的事業就病死軍中,這不能不使人爲之惋惜,於是第四聯水到渠成地熔鑄而出,第四聯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聯裏哪兩個字跟境界的關係最爲密切,爲什麼?此詩句中景與情有何關係?

明確:“自”、“空”;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而用這二字修飾,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轉折: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他爲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麼好聽,可有誰聽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懷人之意”。

自——青草自綠,無人光顧

空——黃鸝好音,無人傾聽

此聯寫丞相廟宇幽靜、寂寞,先賢的功績被人遺忘;詩人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爲同調,這是何等寂寞的懷古之心啊!

景、情關係:樂景襯哀情

討論:關於“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手法

明確:反襯(以動襯靜)

  五、總結

懷古詩:由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

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六、練習檢驗

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①。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③。

注:①五銖錢:漢武帝元狩五年鑄行的一種錢幣。後來王莽將它罷廢,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又恢復。②典出《漢晉春秋》:“司馬文王(昭)與禪宴,爲之作故蜀伎。旁人皆爲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國時期的劉備,“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劉備志在天下的氣魄,也指出他威攝天下的功業。“千秋尚凜然”渲染、突出了劉備的,也表達了作者對劉備的 之情。

2.“得相”句是指劉備得到 的輔助,開創了大業。“生兒”句是指由於兒子劉禪 ,葬送了基業。

3、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全詩先寫蜀之盛,後寫蜀之衰,在鮮明的對比中道出了古今興亡的深刻教訓,抒發了對盛極必衰的萬分感嘆。

b.頷聯承“英雄氣”寫劉備的英雄業績和英雄之志,對仗極爲工整。

c.該詩不僅用盛衰對比,還以劉備長於任賢擇相和短於教子對比,說明創業難,守成更難。

d.詩人詠史懷古,意在諷今,借劉備身後事業消亡的史實對唐王朝的統治者提出了警戒。

  附:板書設計

前兩聯:寫景 借景抒情

壯志未酬 懷才不遇

後兩聯:興懷 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