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想和做》教案大綱

初三語文《想和做》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想和做到底存在着什麼什麼樣的關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初三語文《想和做》教案,一起看看吧!

初三語文《想和做》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閱讀議論文的一般方法。體會作者是怎樣從生活中提出論題,進而提出論點,並進行證明的。

2.培養從文本中提出問題,聯繫生活體驗創造性閱讀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的重點:理清課文結構,體會作者是如何從生活中提出論點並用事實論證的。

2.學習的難點:學習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從生活體驗出發,與文本的編、作者對話。

教學方法:

本節課擬採用以“學長式教學”理念爲指導的“多維互動,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

一、先學淺得

“學長式教學”主張教師首先是一個學習者,爲了獲得在課堂上參與學習、組織學習並指導學習的資格和權利,教者首先對文本進行了獨立閱讀及參考閱讀。

1.本文作者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論點並用事實加以論證,說理脈絡清晰,結構較嚴謹;5、6(第一句)、7、9等段起到了綰結、縫合、引領、收束等作用,並且所舉事例有一定說服力。

全文圍繞想和做的關係問題展開議論,中心論點是“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說理的脈絡是:先論述爲什麼一定要把想和做聯結起來,再論述怎樣才能把想和做聯結起來。

前五段論述爲什麼一定要把想和做聯結起來,說理脈絡是:擺事實——作分析——提論點。開頭就擺出“只會空想,不會做事”和“只顧做事,不動腦筋”這兩種表現。第3段對兩種表現作概括評價,着重指出第二種表現不值得讚美。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馬拉磨作比,論述了“只顧埋着頭,不肯動腦筋來想想自己做的事情”這種表現的可憐、可悲。再作分析:正因爲人類能夠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斷地進步。至此,想和做的關係已經闡述得清清楚楚。第五段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想和做怎樣才能夠聯結起來呢?”標誌着議論的深入。這部分的說理脈絡是:先着重論述怎樣避免“空想”,再着重論述怎樣避免“死做”。

怎樣避免“空想”呢?那就是“從實際出發”。作者舉學游泳的例子。邊舉例邊分析:從正面分析,要觀察,還要有行動,跳下水去實踐;從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先一陣子呆看,再發一陣子空想,即使想出一大堆“道理”也學不會游泳。結論是:“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動中取得經驗,再根據經驗想出來的。而且想出來的道理到底對不對,還得拿行動來證明”。這就叫“從實際出發”,這樣做就避免“空想”了。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聯結在一起的。”這段話既是對上面論述的歸結,又是對下一層論述的開啓。

怎樣才能避免“死做”呢?作者用對比舉例的方法作了論述。有些同學學語文“硬讀課文”,學數學“硬記公式”,這種“死做”的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有些同學則“能想出”省力的辦法巧學,當然事半功倍了。通過對比舉例分析,證明了避免“死做”的方法就是“做,要靠想來指導”。

最後一段是全文的總結。作者不是對上面的內容作簡單的歸結,而是強調“無論什麼人,不管他怎樣忙,應該抽點功夫來想一想”的重要性。

2.本文雖是概念對舉性的論證,但作者並未平均使用力量,在論證中側重分析了“只做不想”這一現象的危害性以3、4、8、煅可看出)。作出這種處理的原因是:①“只做不想”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中是備受褒獎的。“埋頭苦幹”往往是模範人物的寫照,因此它的隱性危險更大。②較之“空想”,青少年更易犯“只做不想”的毛病,強化“多思”意識更具時代意義。“只做不想”對科學發明、人類進步的負面作用更大。

3.本文語言基本是準確嚴密的,有的詞語還不乏生動。如:提出問題部分,對“空想者”用“只會……不會……憑空……滔滔不絕……從來沒有……一件事”既準確地提出了“空想”的嚴重程度,又形象地畫出了“空想者”的“說態”。再如用“依葫蘆畫瓢”、“牛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畫出了“死幹者”的形象。

4.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①關於第7段。第7段如果是想對“想”與“做”如何聯結作歸納,則應放在文末;如果是想起到既小結上段又開啓下段的作用,則應將原文“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修改爲:“一面想,一面做,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想,要靠做來證明;做,要靠想來指導。”因爲前段寫的是如何“想”,後段寫的是如何“做”。

②關於第9段。幾乎所有的資料都認爲第9段是全文的總結,而且還認爲是“深化了中心論點”,教者卻認爲此段僅爲“只做不想”部分的總結,如要總結全文,則則需觀照“只想不做”的現象。

③歷來的資料,都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瞭如何“寫”議論文上,如讓學生掌握“擺事實、講道理”的說理方法、口頭訓練“對舉概念”的議論等。教者認爲既是閱讀課,就應研究如何教會學生會讀議論文、活讀議論文、喜讀議論文。

5.爲了教會學生用聯想的方法“活讀”、“喜讀”,“學長”必須“活讀”在前,做到“有備”而進課堂。爲此,教者在閱讀中進行了以下聯想:

①由“滔滔不絕說空話”聯想到我黨歷史上王明、李立三例,大躍進例,人民公社提前進入共產主義例,畝產可達萬斤例,對電腦說明書能背得滔滔不絕,上機卻打不出幾個字等。(注意:不能將“空想”理解爲“作保證”、“表決心”等,因爲這些“保證、決心”不能實現多爲無毅力、無恆心等非智力因素影響,不屬於本文議論的“理論”與“實踐”的範疇。)

②由“只顧做事,不動腦筋”聯想到“勝任爲本”的教師觀(一篇一篇地備、講,卻不知反思、檢討教學行爲,缺乏研究意識)與不思變革的人生觀(放羊——結婚——生孩子——又放羊)。

③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類進步”聯想到:魯班與鋸子;蔡倫與紙;畢昇與印刷術;瓦特與蒸汽機;愛迪生與電;比爾·蓋茨與微軟等。

④由語文學習“只做不想”想到:一篇一篇學小說,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結論語,最後卻不能獨立解讀一篇小說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試卷,仍不能獨立讀和寫等。

 二、先期策劃

1.創設問題情境

“學長式教學”認爲,教與學行爲的發生,應該也必須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中,因而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有利於本課學習的環境,要使情境具有和諧性、趣味性、助學性及刺激性,以發揮情境誘發問題意識的功能。教師可用“背景資料引入一問題動因誘導一懸念引而不發”生活體驗展示”自我錯解反思”等方法創設情境,本課擬採用“生活體驗展示”來構建問題情境。

師:有兩件趣事想給大家聊聊,一是江夏區有個同學苦惱地對我說,她做了大量的.卷子,可不知爲什麼還是不會做閱讀題。另一件是,我是教師,讀說明書是毫無問題的,怎麼我將電腦說明書背得很熟了,就是上不了機呢?

從這兩件事中你發現了什麼問題?你會採取什麼辦法來幫助我們?(學生談“問題”)有一個大哲學家胡繩在發現了這些問題後寫了一篇文章(自然導入新課)。

2.提出探究問題

(1)自由散讀課文後,發動學生提出本節課希望探究的問題,教師耐心、誠心、熱心地聽取。(時間:5分鐘)

(2)探究性課堂要啓發學生髮問,但並非不要教師發問,教師必須培養“敏感性…‘獨特性”“發散性”創新性”等創造性發問的品質;加強“求新求變,引發創意”的問題設計意識。因此,在發動學生髮問的同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發問準備,本節課擬提如下問題:

①第一次合作探究:看看哪個小組能將課文讀短?

[提示方法:快速找出說道理的句子,可用默默加上“我認爲”進行篩選。理解這些說理句在文章中的結構作用,辨析哪一句是中心論點,即“最短的選擇”。]

②除去這些句、段,文中其他的部分起什麼作用?

[明確這些句段起着列舉、分析社會現象,爲提出論點張本的作用;聯繫實際生活,闡釋論點、證明論點的作用,注意在分析的同時,自然落實字詞。]

③既是批評兩種社會現象,爲何所用筆墨不—樣多?

[明確本文的針對性、側重性。]

④你發現文中哪些語詞具有結構的作用?文中還有哪些詞語你特別欣賞?

[找出具有結構作用的詞、句、段;品味嚴謹、生動的語言,並作朗讀指導。]

⑤第二次合作探究:看看哪個小組能將課文讀長?

[提示方法:創造性的閱讀應將文本與生活聯繫起來,讀到文中哪些句子,使你聯想到自身的體驗或生活中的見聞?]

⑥第三次合作探究:想與作者、編者對對話嗎?你認爲本文哪些地方你特別欣賞?哪些地方你還有質疑?如果《胡繩全書》編委會向你徵求意見,要讓本文展現21世紀精神,你打算如何修改最後一段?

3.進行合作探究

將師生問題整合後反饋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形式有師生探究、小組探究、二人切磋等。

[教師既要以普通一員的身份參與到小組中去討論,又要宏觀調節全斑討論情況。]

4.交流解決途徑

對三個較大的問題,可在小組切磋的基礎上,由教師(或學生)主持進行全班交流,交流內容可以是“成果”,也可僅爲思維方向,思考途徑;可就一個問題的一個方面發表一句話看法。

5.評價效能得失

由師生尤其是學生自我對本節課的學習效能進行問題價值及得失評價,誘發學生的效能意識,鼓勵學生產生成功心理,促成主體完成新一輪的意義建構。

教師要作補充式、校正式、總結式、抽象式的發言。

教師總結:幫助學生回憶本節課學程,抽象出讀議論文的一般方法:抓說理,析事實,理結構,聯體驗。

6.形成拓展鏈接

在課堂結尾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聯想、類比、對比等思維方式進行變維(改變維度)、變因(改變條件)思維,提出新的研究性問題,或成爲拓展性問題鏈,或開闊視野,進行比較閱讀。

本課擬佈置以下拓展課題:

①課外閱讀《創造宣言·葉聖陶》

②以《中學生學與思結合成效研究》爲課題,繼續課上的討論、研究。

 三、應對預測

1.實施過程中師生問題的整合應對策略:學生、教師提出同樣的問題以學生所提爲主;幾個學生提的同範疇問題,整合剪接;學生尚未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補充、建議提出,或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改造後提出;學生尚未認識到的問題(如第7段問題)可不提,個別偏離本課學習要點的問題課下個別解決。

2.實施過程中的心理調節預測

預計學生會在提出問題、質疑文本、改寫文本等環節有焦慮心理;在聯想生活實例環節會欲罷不能,教師要把握好“度”,在參與中指導,在指導中激勵。

四、實施效果

以上教案曾在武漢初中的兩個班實施,如下幾個情節頗有創造色彩。

△鏡頭一,學生提問環節:

生①:文章說想和做要結合,我覺得在科學和藝術領域就是要大膽地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不一定要先做了才能想。

生②:這篇文章的觀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生③:文章強調不要死做,但在實踐中我們就在苦做,這如何理解?生④:究竟是想在前,還是做在前?

生⑤:作者認爲“苦幹固然是好的”,說明他贊成苦幹,只是不贊成“埋頭”,但我認爲應“樂幹”,米盧不是“樂踢”嗎?

生⑥:熟能生巧,我認爲就是要苦幹。

生⑦: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生⑧:今天我們爲什麼還要學這篇文章?

△鏡頭二,“篩選說理句”環節:

生①:(找出了第3段);生②:(找出了第5段);生③:(找出了第7段);生④:(找出了第9段)

全班進行縮文朗讀。師:如果沒有具體文字限制——學生立刻反應將以上文字進行連讀;師:如果有文字限制——學生立即刪次留主再進行連讀;師:如果只允許一句話濃縮——幾乎全班一致讀出了“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即爲中心論點)

△鏡頭三,“將課文讀長”環節:

生①:“想”可以推動人類文化發展,我想到了萊特兄弟看見蜻蜒飛,想到人也可飛行,終於發明了飛機。

生②:我想到了居里夫人發現了“鐳”。

生③:還有“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

生④:經過“想”,人類還發明瞭青黴素。

生⑤:我爸爸就是空說家,他總空說作文,應該怎麼怎麼寫,但我照他說的還是寫不好。

生⑥:我還想到了微軟、互聯網、機器人……

生⑦:我想講我自己的,可不可以?(師插話:當然可以!)以前我很用心聽老師解釋詞語,還努力地背,誰知有些詞語的意義總在變,我還是不能獨立解釋,後來我想了個辦法,就是將這個詞語用我能懂的詞語替換,當然要句子說得通,很快地這個詞的意思就出來了。(師:很好!你想了個很好的辦法來推斷詞語的語境義了,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置換法”吧!大家的經驗、體會一定還很多,是否留到課後完成研究課題呢?)

△鏡頭四,“與編、作者對話”環節:(節選)

生①:第9段概括不全面,總結的只是一方面,應加一句“當然,光想不做也不可取。”

生②:“從實際出發”這一詞語,我總覺得很彆扭。

生③:我也有同感,“從實際出發”現在說的是不要不顧實際情況,過高地定一些目標等,我理解作者在這裏說的是“到實踐中去”或者“親身實踐與體驗”。

生④:第9段“想他自己做過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經驗”一句又進入了另一個誤區,要將經驗上升爲理論,才能指導實踐。

生⑤:還應該鼓勵標新立異,鼓勵創新思維。

生⑥:如果要修改可在最後加上一句:“在新世紀,要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創新加實踐就是新世紀的想和做。”

生⑦:我覺得第7段句子順序不對,因爲它與上、下文內容剛好反了。(師:你可真夠大膽的!向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