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一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1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爲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着“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爲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並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並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註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侷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薰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於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並在閱讀與鑑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鑑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爲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採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幻燈片投影儀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爲準,有條件的也可網上查閱,製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製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製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註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註釋,疏通文意,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覆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遊――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範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

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爲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爲一組,四句爲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稍長停頓。(據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爲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2.教師範讀,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餘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節放到“悟讀課文”後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歸去來兮辭》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願爲官,那麼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請依據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爲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爲形役”,自恕、_→“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爲行役”視入仕爲“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幻燈片3)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_,嚮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_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於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後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節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後,便脫離書本,試着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裏,若不好,糾正,並說說爲什麼這麼處理。

3.創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麼?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爲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疑。

(解說: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繫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採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迴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_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裏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迴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迴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後爲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閒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爲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_、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閒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歸隱情結,瞭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佈置探究性作業: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和文本,比較本文註釋①和20xx年版註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並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2.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麼,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爲話題寫一篇隨筆或提綱式的發言稿

第二課時走出陶淵明

一、導入過渡:上一節我們以“五讀”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心靈,今天再讓我們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潛們。現在就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同學們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學習交流(一):參照序言和文本,比較本文註釋①和00年版註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並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1.學生研究成果分類、展示。

(解說:這一過程“分類”是關鍵,教師可在課前先調查瞭解,以掌握課堂的研究走向並消除對話中的無序狀態。)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爲使此題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師要收集儘量多的資料,以備對話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爲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颺”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啓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

3.小結:陶潛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爲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爲‘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祕密所在。因此,本文註釋①的改動體現了編者精益求精、科學理性的精神,就這點而言不也正是我們探究此題的又一收穫嗎?

(解說:若學生有不同見解,能自圓其說,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學習交流(二):重讀本文,你又讀出了什麼,請以“我眼中的陶潛們”爲話題寫一篇隨筆或發言稿。

1.激情引讀:讓我們再讀一讀這一篇美文吧,初讀的時候,也許我們讀到的只是陶潛,我們再來讀,展開來讀,細細讀,用心讀,還可以讀到什麼?

2.師生∕生生對話。

(解說:學生可能會找屈原、李白、蘇軾等文人學士素材;也可能從李樂薇、霍金等現、當代知名人士甚至學生自身入手。教師也要準備好相關材料,尤其是對學生思想狀況的瞭解,更要深入。)

3.重溫經典,溫故知新:表情朗讀全篇,讓審美愉悅在讀聲中昇華。

四、課堂小結

對本文,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爲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和思想感情能喚起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強烈共鳴。他的灑脫恬淡、質樸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實踐,他對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獨立人格的追求嚮往,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爲後人築了一個“巢”,一個精神的家園。陶淵明是超越時代的,他永遠是人們守衛心靈淨土的一盞明燈。

五、佈置情感性作業

1.一詩一文一世界,就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心底吧,做到沒有錯字、別字、漏字、多字。

2.在這堂課中,是否有什麼觸動了你的心絃?那麼趕緊記下來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庫”中去。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學習、把握詩中的節奏和旋律,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能力。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體驗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提高審美能力。

3、認識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點,學習對比、反覆、排比等表現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⑴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體驗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熱烈的感情以及對舊世界的仇恨和詛咒。

⑵學習排比、反覆、對比等修辭手法在詩中的運用和作用。

2、難點:

使學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詩歌中的真情實感,體會作者用情作詩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學方法】

誦讀──鑑賞──討論分析──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清詩的抒情結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我國現代詩人。代表性詩篇除課文外,還有《光的讚歌》、《我愛這土地》、《給烏蘭諾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7月因爲參加進步的美術活動而被捕,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_政府”罪判處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後,獄中生活使他由繪畫轉向了新詩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這樣誕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陰冷,鐵窗臨風,窗外曉雪飛舞,望着漫天飛舞的雪花,這位只有二十三歲的詩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養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衝擊着詩人的心。這是詩人第一次用“艾青”這個名字呈現給中國勞苦大衆的一首讚美詩。它在《春光》雜誌一卷三期上發表之後,立即轟動了全國,並受到了茅盾、胡風等文學前輩的好評。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詩朗讀錄音帶,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2、學生試讀,除要求準確、清楚之外,還要注意表達出本詩的節奏和旋律。

3、理出本詩的抒情結構,初步說出大堰河形象特徵:

第一部分(1~3節)懷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節)眷念感激──勤勞善良無私。

第三部分(9~11節)同情控訴──命運悲慘。

第四部分(12~13節)謳歌讚美──靈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體會構思特點

詩人在構思本詩時,把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爲最主要的依據,時而記人寫事,時而直抒胸臆;時而回憶歷史,進而直面現實;時而寫保姆,時而寫詩人自己;時而詳寫,時而略寫,任意揮灑,無拘無束。請學生舉例說明。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可作如下的歸納:

第一部分,詩人告訴我們,由於看到雪纔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這是寫本詩的導火線。在具體安排上,卻一開始交代大堰河與我的關係,她沒有姓,沒有名,缺少獨立的人格。這樣的安排是爲了突出詩人強烈的感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動下,回憶大堰河對我的撫愛。爲了充分地表現這種愛,詩人不惜筆墨進行鋪排,又寫他在自己家裏的陌生、忸怩之感襯托大堰河的可親可敬。

第三部分,用敘述方法,寫大堰河死後的淒涼和一家人的悲慘遭遇。這是詩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緩的筆調,邊敘述,邊嘆息,更顯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詩中的感情推向_。詩人的感情到了極致,往往要拋棄具體的敘述或描寫,藉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噴發似的激情,第12、13節便是明證。第13節,感情烈,語句卻最少。詩人的選擇是正確的,語言羅嗦,就難以充分表現自己心中的強烈的激情。

四、分段朗讀,揣摩體會詩的節奏和旋律

朗讀提示:

第一部分:第1、2節充滿懷念和同情,語調舒緩。第3節,感情沉痛、悲哀,語調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寫回憶,感情上時喜時悲,變化不定。朗讀時也要隨之節奏多變,構成變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寫大堰河死的淒涼,節奏應放慢。

第四部分,是獻給大堰河的讚美詩,感情熾熱,因而要節奏強烈,旋律加快。最後一節,詩人的感情已走向_,朗讀時也應熱情奔放,把火山噴發似的感情傳達出來。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對作者艾青做了大致瞭解,初步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節奏,初涉了詩歌所表達的感情。通過反覆朗讀,對詩歌的層次及層意有了基本瞭解,理清了詩歌的結構。

六、佈置作業

課外反覆朗讀課文,注意思考作者從哪些角度對大堰河進行塑造這一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詩歌的表現特點。

〖教學過程〗

一、討論分析大堰河形象

1、佈置預習思考題:

⑴從哪些地方表現出大堰河對詩人有慈母般的愛?

⑵大堰河的勤勞純樸、寬厚善良、只求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哪些地方表現出來?

⑶爲什麼說大堰河的形象意義決不僅僅是對大堰河個人的謳歌與讚美?

⑷本詩除了通過對大堰河形象的塑造進行抒情外,還採用直抒胸臆的方法進行抒情。這具體表現在何處?

2、根據預習提綱,學生自學,再分小組討論。討論後,每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題,經師生評議、補充,統一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答案〗

第1題:主要表現在第4、5、8節裏。在第4節,用八個排比句集中寫大堰河對乳兒的愛。這八句實在是八個出色的細節,把她的愛心寫得非常具體、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兩句首尾反覆,起了點化、強調感情的作用。在第5節,敘寫“我被生我的父母領回到自己的家裏”之後,發問道:“啊,大堰河,你爲什麼要哭?”顯而易見,從哭聲中傳達出來的是對乳兒的愛。這種間接表現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節,進一步寫大堰河對乳兒之愛,其細節有切糖、誇畫、贊兒、夢做“婆婆”等。特別是那個夢,表現她具有美麗、豐富的內心世界,寫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愛至極致,不禁做起夢來。她的夢可以看作對乳兒的祝福,當然也表現出她個人的精神要求。不過,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夢對人說。

第2題:在第4節,描寫她在家整天做家務,帶孩子,忙得不可開交,在第7節,用6個排比句集中寫她在乳兒家勞動,年復一年,始終“含着笑”,顯得那樣勤勞純樸,寬厚善良。爲了乳兒,爲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餵豬、熬湯、收麥曬豆……什麼都肯幹,表現出無私的奉獻精神。

第3題:大堰河的性格特徵和不幸遭遇,在舊社會頗有典型性。詩人在第12節裏明確寫道:這首詩是“呈給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們的兒子。”由此可見,“大堰河”是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化身,是人類的保姆。詩人對她的謳歌和讚美,實質上是對廣大勞動婦女的謳歌和讚美。

第4題:第1、2、12、13節都是詩人直抒胸臆。

3、討論小結:

這首詩選擇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細節,多側面地展示了她豐富的個性。大堰河勤勞純樸、善良無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萬勞動婦女的共同品質,她的悲劇命運很有典型性。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深切同情,也表達了對舊社會的憤怒控訴。

二、賞析詩歌藝術特點

1、是借敘事抒情。這首詩幾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衝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在敘事中抒發強烈的懷念、讚美、愛戴之情。

2、是對比、反覆、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

提問:本詩哪些地方運用了上述手法?舉出例子後,請談談它們所起的作用。

明確:學生可從重點語段如第4節中的八個排比句,第7節中六個排比句,第4、6、7、8、9、11節開頭和結尾詩句的反覆,第4、6節的對比等來回答。

妙用對比:兩個家庭生活對比,體現社會制度不合理;兩家的不同待遇對比,顯示詩人的愛憎;生前的操勞和死後的悽慘;美麗夢境和悽慘死亡對比,深刻表現了文章主題。

大量反覆:表現特有的感情,使詩句一唱三嘆,增強表達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內容凝鍊,形式整齊,也有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

三、激活思維,探究閱讀

(學生自由發言,答案不盡一致,但只要有閃光點,教師都給予肯定和讚許)

探究課題:

關於“紫色的靈魂”的理解:

觀點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傷痛、死亡的象徵。

觀點二:紫色應是高貴的象徵。

觀點三:特級教師韓軍則認爲:“痛苦”和“高貴”不矛盾,靈魂因“承受太多苦難”而“尊貴、偉大”!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通過對重點問題的探討進一步瞭解了人物形象和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並分析了該詩的藝術特色。這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但並不排斥敘事,甚至是細節描寫,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反覆閱讀,充分體會詩人滿懷的激情。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此詩一大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覆閱讀中體會並學習這些修辭手法。

五、佈置作業(二選一)

1、複習課文所學,聯繫生活現實,給母親寫首頌歌。

2、課外閱讀艾青詩作《我愛這土地》、《礁石》、《給烏蘭諾娃》等,寫一篇評論談談你對艾青詩的認識。

高一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狄金森的簡歷與創作。

2、理解意象傳達的情感及領悟詩的意蘊。

3、培養學生思維遷移、拓展能力;培養學生追求美好、進步的情操。

[教學重點]

1、詩歌誦讀要領。

2、分析意象及詩歌寓意。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意象的多元解讀。

2、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培養他們追求美好、進步的素質。

[教學方法]

誦讀法、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幾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現代詩歌,感受了毛澤東廣闊的胸襟,徐志摩的低迴優美,聞一多反諷中的憤激;還有穆旦的沉重與激越,鄭愁予悽美的故事,舒婷新時期的愛情宣言。下面讓我們學習一位外國女詩人的作品,《籬笆那邊》。

(二)作者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美國的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是世界抒情短詩的大師之一,與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齊名爲西方現代詩歌的先驅,她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家鄉度過,生活圈狹小。當父親死後,她更加深居簡出,幾乎與世隔絕,終日閉門作詩寫信。

她的詩歌創作,突破美國精緻優美、柔和細膩的詩風,轉向表達內心深處的痛苦、疑惑和矛盾。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求索詩歌藝術,往往以簡短情景形象表達人生感悟、哲理,因此被人們譽爲靈魂的風景畫家。

她一生留下1800多首詩歌,生前不被人理解和重視,之後時間擦亮了人們的眼睛,她才被人們公認爲美國罕有的文學天才。這就是才華橫溢的她,本詩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三)詩歌朗讀訓練

1、自由朗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2、交流,明確:詩歌形式短小,語言簡樸,意思似淺近透明,卻讓人產生無窮遐想。(引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1節以輕鬆語調誦讀,“草莓,真甜!”語調稍長,讀出“孩子”對草莓的強烈嚮往;第2節前兩句語調稍慢,讀出“孩子”的遲疑,後兩句語調輕快,讀出“孩子”突發奇想的驚喜。整首詩讀出詩人崇尚自然、純真的人生態度。

3、聽範讀。(多媒體播放)

4、把握感情基調,再次朗讀全詩。

(四)理解意象、領悟詩歌意蘊

1、找出詩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一個動詞。<集體問答>

點評:爬

2、孩子想爬到籬笆那邊去做什麼呢?

明確:摘草莓

3、對孩子、草莓這兩個意象進行分析:

(1)、孩子:

①提問: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樣一個形象呢?點評:天真無邪、單純。

②再來看詩中這個“孩子”,詩的內容告訴我們:籬笆那邊有草莓一顆,這孩子想要爬過籬笆摘草莓,出於孩子的天性,對籬笆那邊充滿了好奇,充滿了嚮往、追求,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孩子”歸納爲一個想得到草莓的“追求者”。

(2)、草莓:

①提問:現實生活中的草莓,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它味道是怎麼樣的,成熟後顏色是怎麼樣的呢?點評:是酸甜可口的,色澤鮮豔的。

②在詩中籬笆那邊的草莓又是怎樣的呢?

“草莓”在籬笆那邊,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酸是甜,但在她的眼裏:“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就想要爬過“籬笆”去摘“草莓”=>這說明“草莓”對於她來說就是一種誘惑;“孩子”並未吃過這棵“草莓”,但在她的眼裏:“草莓,真甜!”=>這說明“草莓”又象徵了一種美好的事物。

4、對籬笆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籬笆:孩子想要摘掉草莓,但途中必須得爬過這“籬笆”,但是“籬笆”會髒圍裙,會受上帝責罵。=>所以,我們就可以把“籬笆”歸納爲“孩子”與“草莓”間的一種障礙。

5,對上帝這個意象進行分析:

①提問:是誰會責罵孩子,阻礙孩子去追求?明確:上帝。

②提問:在大家印象中,上帝是怎樣一個形象?

明確:至高無上、萬能、集正統思想於一身的等。

③在詩中的上帝又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上帝:A.因爲上帝是萬能的,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它是萬能的,它製造了一切。因此,我們把上帝理解爲籬笆的製造者。B.上帝制造了“籬笆”這一切障礙來阻礙“孩子”,不允許孩子爬過籬笆,如果爬過籬笆,就會弄髒圍裙,上帝會責罵他。所以可以看出,上帝就是,上帝要求一切事物得遵守社會規範,它維護着一切原則。所以上帝不僅製造了這個“籬笆”,而且維護着這個“籬笆”。

6、對第2節最後一句的分析:

我們知道,籬笆那邊對於孩子來說是充滿着誘惑,是美好的。遠遠的看着它,就感覺那邊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草莓”就是“甜”的!但是“上帝”代表着,代表着理智,用它的思想約束着人們,認爲爲了“草莓”而髒圍裙是不值的。這時,人們總想找個理由衝破阻礙慾望的“籬笆”。這時,孩子是怎樣想的呢?點明:第2節最後兩行。並且還需引導學生認識到:上帝不僅束縛了別人,而且還禁錮了它自己。

7、討論:這首詩歌寄寓了怎樣一個意蘊了?

點明:出於本能的渴望、追求,往往遭受到否定、責備,往往被一些傳統的思想所禁錮和扼殺。我們應該爲自己找一個理由,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用自己本能的追求而有必要的打破陳舊的思想,做一個有進取、有追求的人。

(五)、拓展思維訓練:

你的“草莓”是什麼,遇到有“籬笆”這個障礙嗎?那“上帝”又是什麼?請自由討論。

如:我此時的“草莓”是上體育課,但遇到“校級班規”這籬笆,上帝就是“校長、班主任”。

(六)、作業佈置:

把你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所得到的一些想法,寫在作業本上,下一節課前交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