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精選1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精選1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邊塞詩的特點和風格。

2.能力目標: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重點)

3. 情感目標:深入理解詩作所表達的複雜感情和多重主題。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情感。

2.賞析藝術技巧。

教學難點

1.理解本詩複雜而深刻的主旨。

教學設想:

1.賞析關鍵詞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體味詩人的情感→把握詩文主旨。

2.使用品讀法和關鍵詞語替換比較法把握主旨。

3.劃塊賞析。

4.知人論世,明確背景。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情感體驗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瞭解邊塞詩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作品;

通過關鍵字詞解讀詩歌第一、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別董大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是大家熟悉的高適的兩首作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作品《燕歌行》。

邊塞詩是以描寫邊塞地區景物,反映邊防將士的生活、戰鬥、思想情懷的詩篇。邊塞詩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詩經》中《釆薇》、《東山》等篇章可以說就是邊塞詩的最早萌芽。漢魏南北朝時,也有一些作家寫了一些邊塞詩,而唐代的寫邊塞詩最爲流行,尤其是盛唐時期。盛唐時期詩人或多或少都寫過一些邊塞詩,而以專寫邊塞詩著名的則是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煥等人。後世因此把他們稱作邊塞詩派。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涼州詞二首(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2.作者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適生於702年,比李白、王維小一歲。他早先家境貧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傳》說,高適年青時,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不喜歡當時人都熱衷的科舉考試,而經常混跡於一些賭徒中間。但他的名氣卻傳播的很遠。20歲時,高適到長安求官沒有成功,於是他就在今河南省開封、洛陽、商邱一帶漫遊了很長一段時間。唐玄宗開元19年(731)高適到了北方邊疆,參加征服契丹的戰爭,他想在邊塞尋找一個報國立功的機會。雖然這次他沒成功,但在這段時期內,他卻熟悉了邊塞和邊塞生活,並寫下了不少邊塞詩,表露了他對當時邊境戰爭的看法和希望,以及爲國立功的抱負。

高適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文學史上把他們稱爲“高岑”。高適的邊塞詩,氣骨遒勁,筆力渾厚,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征戰生活和他報效國家的熱情。對唐朝軍隊內部的黑暗現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適所有邊塞詩中最爲傑出的一篇。

3.燕歌行

是樂府古題,也就是漢魏樂府音樂中一支曲調的名稱。“燕”是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帶的民歌曲調。“歌行”是一種詩體,屬“古體詩”。句數及每句字數無定,音節格律比較自由,易於敘事抒情,一般篇幅較長。

4.寫作背景:

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爲虜所敗”(《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 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二、朗讀詩文,劃分詩節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所“感”唐家聲威。

所“感”思鄉盼歸之情。

所“感”軍中苦樂不均。

2.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着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鬥,突出壯志豪情。

三、通過關鍵詞分析賞讀詩文

(一)出師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1.總結詩人描寫“出師”渲染怎樣氣勢?結合全詩,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氣勢的描寫?(結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來分析)

明確: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爲下文反襯。

2.“本自”和“非常”這兩個虛字有何作用?

明確:“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着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餘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

3.賞析“飛”和“照”兩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明確:“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單于獵火照狼山”,一個“照”字以火光熊熊寫出了敵人的威勢。

4.“榆關”“碣石”“瀚海”“狼山”四個地方連綴,有何表達作用?

明確: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二)戰敗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1.戰士們作戰的條件有哪些不利之處?請你概括。

明確: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③“風雨”天氣之惡劣。總結: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鬥條件的惡劣。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對比的手法的作用。

明確: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士的爲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3.“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鬥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明確:荒蕪、衰敗、冷落、淒涼的意境,有着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淒涼。

4.你認爲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麼?

明確: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四、課堂小結

漢軍出關氣如山,大漠禦敵卻敗戰。將軍恃寵把敵輕,哪管人命喪黃泉。

爲邀戰功輕易出兵,邊關生活苦樂不均,導致臨敵敗戰。但對於兵士來說,遭遇的苦難遠不止這些。

五、佈置作業

1.熟讀《燕歌行》;

2.預習課文下半部分。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關鍵字詞賞讀詩文;

概括詩歌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通過關鍵字詞解讀課文第三、第四部分。

(三)被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1.徵人思鄉,分離之苦,本是邊塞詩的傳統內容,詩人此處是如何寫徵人之苦的?

明確:(扣住“久”“斷腸”“空”,體會徵人內心之苦)

從士卒和思婦的角度寫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鄉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徵,而在邊將無能、決策失當造成久戍不歸。

2.這段詩文寫徵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與全詩描寫戰爭過程是否背離?有何聯繫?

明確:沒有。寫徵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從側面寫出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生離尚且事小,徵人與思婦擔心的是這次出征便是死別,憂心不斷,痛苦便加倍。

此處寫徵人與思婦的相思之苦與將軍的“美人帳下猶歌舞”形成鮮明對比,強調征戰的主題。

3.“絕域蒼茫無所有”與“殺氣”“陣雲”“寒聲”“刁斗”矛盾嗎?怎樣理解?

明確:邊城遙遠,難可度越。偏遠邊陲,蒼茫廣漠,一無所有。--征戰生活的艱苦。(空間上寫出飄零孤獨之苦)

白天所見,晚上所聞。戰爭氣氛的緊張。(時間上寫出征戰生活的日夜不寧)

4.徵人思婦之苦與對漢將的譴責有何聯繫?

明確: 這一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裏並不是遊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苦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相看白刃血紛紛”與上文哪句內容形成鮮明對比?“死節從來豈顧勳”與將領形成怎樣的對比?

明確:“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爲了取得個人的功勳!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詩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憫和禮讚,而“豈顧勳”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2.爲什麼“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明確: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二、藝術特色歸納:

(一)思想內容:

本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概括了開元年間唐軍將士戍邊生活的多個方面。重點在於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抨擊將帥腐敗無能切不恤士卒,對浴血苦戰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二)藝術特色:

1.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爭氣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組主題:

漢將(男兒):重橫行--半生死--鬥兵稀--空回首--死節不顧勳。

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四組對比:唐軍-敵軍 ,士兵-將軍,徵人-思婦,古將軍-今將軍

4.七言歌行,參用律句,句式整散相間,語言鏗鏘有力,形成音調之美。

(三)本詩的風格:

雄渾悲壯,風骨凜然。

三、課堂小結

漢軍出關氣如山,大漠禦敵卻敗戰。將軍恃寵把敵輕,士卒微命喪黃泉。

明月中天盼重逢,黃沙湮沒難相見。若使龍城飛將在,徵罷回還應不難。

此詩通過邊塞戰場各種尖銳矛盾的深刻反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時代軍隊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對“將軍”的腐敗導致戰爭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深刻的同情。

四、課堂訓練(文科班)

燕歌行(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羣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牀,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1.比較曹丕的《燕歌行》與高適的《燕歌行》。

明確: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國第一首比較成型的7言詩,一共有兩首,第一首比較著名,主要寫閨中女子的思夫之情;而高適的《燕歌行》,則屬於邊塞詩,描寫了一次戰鬥的艱辛,還有就是對軍官和士兵的不同生活提出了微些諷刺;《燕歌行》這詩的主旨很複雜,一方面對廣大士兵的艱難遭遇給予深切的同情,而另一方面,則對李唐王朝窮兵黷武的殘酷現實有着不滿,然而他還希望廣大將士報效祖國,維護我國的廣大河山。

五、課外閱讀(文科班)

塞下曲 高適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 高適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

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薊門行五首 高適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燕歌行》;

2.完成學案上的課外練習。

七、教學反思

略。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2.以引用爲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3.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啓發教育

4.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5.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教學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釋題導入: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曆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爲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於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餘,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三、通讀課文,注意字詞:

字詞正音:

繒zēnɡ: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ɡ:瓤子醴lǐ:甜酒囊nánɡ:口袋

酪l&agra一ve;o:用-乳-汁製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jūnli&egra一ve;:呈現許多裂紋。(龜甲ɡ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爲幅,周圍爲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四、指導自讀:

1、結合註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

2、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有什麼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

3、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

5、提出疑問。

五、編寫全文提綱,弄清順序,理解脈絡: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並且以生理特性爲主,生活習性爲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裏,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爲“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啓發學生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第二課時

一、閱讀第一段,提出問題:

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一團一團一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殼如紅繕,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爲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爲什麼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絹,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爲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裏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幹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爲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同《景泰藍的製作》不一樣,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二、研讀課文:

1、本文在介紹荔枝時是從那幾個方面介紹的?那部分是作者介紹的重點?

果實(重點)

2、作者在介紹果實的時候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外部形態 -- 內部結構

好處:符合人們觀察認識事物的規律,便於讀者理解。

3、作者對荔枝外部特徵的介紹是從那幾方面介紹的?

4、看書第二段,作者是用哪個詞來描寫荔枝外殼的`? “粗糙”。

5、那麼,什麼叫做“粗糙”?

不光滑,不精細。

6、用“粗糙”這個詞來描述荔枝是否準確?

準確(不準確)

7、想一想比如草莓、核桃、盧柑、獼猴桃等果實的表面能否用“粗糙”這個詞來形容?

可以。

8、大家說,只用“粗糙”這一個詞能否把荔枝的外殼說清楚?換句話說你頭腦中出現了荔枝的模樣了嗎?

沒有。

9、這只是初看荔枝時對荔枝外殼總的認識。你們看看爲了把荔枝和其它果實區別開來,作者抓住荔枝的那些特徵來介紹的?採用了什麼方法?

特徵--龜裂片、片峯。

方法--下定義、打比方

10、這樣介紹有什麼好處?

準確、形象、簡明。

11、荔枝的外殼已經說清楚了,作者爲什麼又在最後補充了一句話?

更準確、更令人信服、不片面、不絕對。

12、由此可見要說清楚一個事物至少要具備幾個條件?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有一定的說明方法。準確簡明的語言

13、爲什麼一定強調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

特徵:是一個事物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最主要、最本質的方面。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徵,纔有準確性可言。特徵往往是呈多方面的,從不同角度看特徵不止一個這就要根據寫作目的、讀者對象選好角度確定重點,進行重點說明,以便是讀者對被說明事物有個深入、細緻、全面的瞭解。

14、從這個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出,作者是從不同方面來寫荔枝的外部特徵的,這裏有沒有不是荔枝的外部特徵的地方?重量。

15、既然不是外部特徵,可爲什麼又在這裏出現了呢?

因爲同種事物重的個頭肯定也大,寫重量是爲了說荔枝的大小,因此也是必用到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16、在寫荔枝顏色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這句話說的是否準確?爲什麼?

準確。有了限制詞:成熟、大多數、或,使荔枝的顏色具有普遍性。使說明語言準確的方法之一是-----加限定詞,使其具有普遍性。

17、根據上面所講的閱讀第四段文字,在介紹荔枝形狀時哪些詞語不能少?爲什麼?

“或”、“通常”、“有的”、“顯隱隨品種而不同”。修飾限定作用.

18、明白了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和說明語言的準確運用,現在我們來實踐一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裏的盧柑,儘量用準確的語言介紹盧柑的“外部形態”。(學生活動)

19、爲了使說明事物更準確起見,還可以藉助一些資料。下面是百科全書上一段關於柑果的介紹。

柑果:又稱橙果。漿果的一種類型。外果皮堅韌革質,中果皮疏鬆髓質,有纖維束布其間,乾燥果皮內的“桔格”就是這些纖維束。內果皮膜質分爲若干室,室內充滿含汁的長形絲狀細胞,是原來子房內的表皮一毛一發育而成的。這是果實的食用分,如柑、橙、桔、柚等的果實。

20、這段文字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介紹的?

外--內(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

21、本文在介紹荔枝的內部構造時是怎樣介紹的?按什麼順序介紹的?

22、荔枝的內部構造是按從外到內的順序寫,這部分介紹在結構上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貯藏”不應放在這個結構裏。那麼它應放在哪合適?有關資料。

荔枝花————10

有關內容

栽培史、產地——11

古代荔枝譜 ——12

習性、生長北限—13

23、有關內容有這麼多,是不是隨便放一個位置就行?應把它放在哪?

不行。放在“栽培史、產地”處。

24、可見,寫好一篇說明文除了前面說的三個條件外,還應該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查閱有關資料。

三、小結:

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

要查閱有關資料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結構方式

2、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爲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對荔枝的評價:

1、“一果上市,百果讓路”

2、“飢食荔枝,飽食黃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營養豐富,是一種高級滋補果品,有養血、消腫、開胃、益脾的藥用價值。

二、整體閱讀

1、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課文介紹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纔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佈,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2、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爲什麼?

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爲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於瞭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爲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爲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3、那麼課文的第一小節有何作用?

明確:用幼年時對荔枝的疑問引出說明的對象,提出要說明的問題,是全文展開說明的總綱。

小結: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外殼龜裂片、片峯(粗糙)表

b荔枝外殼的顏色;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荔枝的殼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裏

c荔枝的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係密切,附帶介紹)

d荔枝的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2.荔枝的花(10)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

1.荔枝的產地分佈:中國南部

2.古代的荔枝書譜共3頁,當前第1頁123

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的說明順序爲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後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裏(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知識鏈接

說明文

種類: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特點: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說明

方法: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畫圖表作引用

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語言:平實性生動性

常見說明順序

一.時間順序——即按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說明

二.空間順序——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三.邏輯順序——依據事物之間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來說明。

如:一般——個別主要——次要

原因——結果現象——本質

三、文本分析

文章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並體會其作用。

(一)1.舉例子(板書)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2.打比方(板書)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爲‘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作用:形象,使人易於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3.數字說明(板書)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如:通常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作用:準確、客觀、具體……)

4.引用說明(板書)

古代詩文、文獻資材、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餘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於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共3頁,當前第2頁123

文章雖屬於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爲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於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藉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願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作用:確鑿可信……既擴大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又增強了思想性,還增加了文學情趣。)

5.作比較:“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

6.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7.下定義:“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作用:準確、科學……)

(二)大量引用詩文:

詩文作用

《荔枝圖序》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詠荔枝膜》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於宣和殿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四、課文總結

五、佈置課後作業。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2.瞭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說明事物。

3.體會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品讀賞析本文作爲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合作探究法。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2.點撥法。針對課文的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3.競賽激勵法。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文字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各段信息要點,概括大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同學們,這是我國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種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嚐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今天,我們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於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科學小品”,則是介紹有關科學常識的文藝性的說明文,它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情趣。這種,知識性強,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既寄託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滿着濃郁的時代氣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教師選四位同學回答,明確:zēnɡ xiāo lǐ lào jūn ɡuī dì zǐ zhù

2.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學生分頭讀課文,用課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概括。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其餘同學評議。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實物投影顯示):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全文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特點。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對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寫荔枝的外部形態。第6段到第10段,寫荔枝的果實。從殼膜寫起,寫了果肉、貯運、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情況。先寫荔枝的產地分佈,次寫有關荔枝的專著,再寫荔枝的移植,最後寫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的建議。

2.理清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他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見解。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爲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態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採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裏的空間順序:殼——膜——肉——核。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徵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說清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板書:

教師總結,科技說明文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的觀察順序,由表及裏、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屬於空間順序,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合理的說明順序可以使科技說明文條理分明,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學生精讀課文,自由質疑,探究局部說明順序。

2.教師整理學生的提問,爲探究定向。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僅僅爲了引出說明對象嗎?

(2)爲什麼要寫荔枝不耐貯藏這一點?能否從課文中刪去?

(3)有關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刪除?爲什麼?

學生思考,並自由發言。

明確:(1)我認爲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不僅僅爲了引出說明對象,而且總挈全文。課文從荔枝的外殼說起,照應了“殼如紅繒”句;寫果實,從殼膜寫起,照應了“膜如紫綃”句;寫果肉,照應了“瑩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圖序》既引出說明對象,又總領全文。

(2)貯運固然不屬於果實本身,但與果肉關係密切,理應介紹。

(3)由荔枝果實想到花,有花纔有果,所以附帶介紹花,給人完整的印象。

六、佈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分別找出來加以說明。

2.篩選課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並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要求順序合理,條理分明。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 瞭解引用這一說明方法作用。

2. 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3. 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4. 品讀鑑賞本文作爲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教學重點:

1. 引用等說明方法。

2. 本文的結構方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四、教學方法:

1. 合作探究法

2. 點撥法

3. 競賽激勵法

五、教學用具:

1. 多媒體

2. 實物投影儀

六、教學步驟:

課前準備

一張白紙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這種鮮豔誘人的水果,它被人們稱爲水果之王,它叫——(學生齊答:荔枝)。

請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嚐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請同學發言)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賈祖璋先生的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賈祖璋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但他的家鄉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這個地方就是——海寧。他1901年出生於我們海寧的黃灣(在座的有沒有來自黃灣的同學,你尤其應該爲家鄉出了這樣的名人感到自豪,當然,我們每個海寧人都應該爲賈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著作。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我們這篇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選自《生物學碎錦》一書。這些作品大多將絢爛多彩的生物作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三、字詞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給下面這些加下劃線的.字詞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預習效果。

紅繒zēng 紫綃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龜裂jūn絳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 萌櫱méngniè

四、強調引用這一說明方法的重要性

說明文這種文體,大家以前都接觸過,比如說初中第三冊上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隆冬話竹》等。請位同學用一兩個詞來表述一下你對這種文體最直觀的感受。(平實、條理清楚、知識量大、單調、乏味、乾巴巴)

那麼,請大家看看我們這篇課文,你也有乾巴巴的感受嗎?(似乎沒有)

當然,這同樣是一篇如假包換的說明文,但爲什麼能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呢?誰能告訴我這其中的原因。或者說,文章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改變了說明文一向單調乏味的狀態?

(引用了大量的詩文典故)

我們學過許多種說明方法,可已掰着指頭數一數,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較(對比);引言論(引用);列數字;下定義;分類別。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種。而在我們這篇課文裏,它更可謂獨領風騷,大放異彩。

下面就請各位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在下面劃上橫線或者波浪線。(約2分鐘)

總共大概有十二處之多,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探討他們的作用和妙處。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體分析文意

1.兒時質疑白居易《荔枝圖序》: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幹、當場剝開]

作用:以此引入話題,親切活潑,符合閱讀心理。原原本本引用爲後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2.練習形式:課文中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來說明有關荔枝的知識,試指出下列引詩的具體說明對象。[見課件]

通過觀看圖片、原文等方式指出說明對象,進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處,這一自然段說明的重點就自然而然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3. 引用的作用

這些引用確鑿可信,有極富韻味,給單調的說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顯得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六、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來,請大家快速地通讀全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有的剛纔我們已經通過引用的作用分析過了,有的還沒有分析,但信息點也比較明顯。請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並將其用“——”串成一條直線,寫在課前請大家準備好的白紙上,字寫認真些,寫大些。

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歷時最短的三位同學決出之後,我們將投影他們的閱讀成果,由同學們評出一名“閱讀能手”,他將得到由老師我個人贊助的荔枝幹若干,一飽口福。

1.[實物投影儀投影]

參考: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品種(圖譜)——移植——發展前景

2.展示教師概括的結構圖。[見課件]

3.重點考察鞏固:看圖(荔枝的果實)指出各部分的名稱。

七、隨堂練習

而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八、佈置作業(課外練習)

1. 篩選課文主要信息,把這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文字。

2. 課外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生命的旋律”這一章節的數篇科學小品,(包括《螳螂獵食》、《天鵝》、《葵與向日葵》、《馬鈴薯》),體會其科學性、文學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二、以引用爲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啓發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說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着重研究說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說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

(1)結合註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

(2)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有什麼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

(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

(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爲什麼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想象,並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爲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爲什麼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爲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裏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幹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爲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啓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爲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說明荔枝的生態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爲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說明產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四川等省,後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說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並無直接關係。(《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至於第1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說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鑑於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結構提綱:

開頭——提出問題

外殼

顏色

外部形態

(表) 形狀

南 大小

州 果實特點

六 (主)

月 (裏) 內膜

荔 內部結構 果肉(假種皮)

枝 具體說明 種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點

生長特點 產地

生長習性

結尾——發表意見

通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並且以生理特性爲主,生活習性爲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裏,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爲“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啓發學生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3.課文說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瞭,如說“龜裂片”“好像龜甲”,說“片峯”“有的尖銳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說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儘管這三段的佈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說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說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通過數字來說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爲依據,來增強說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說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於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於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誇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爲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後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爲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說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爲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說明的方法。

通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說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說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釐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裏,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三、練習。

(一)比較下邊每組裏的兩個語句在表達意思上有什麼不同。

①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2)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共有十三種

①盛產荔枝的地區

(3)

②能產荔枝的地區

寫說明文,除了數字要用得確切以外,詞語的運用也要確切。可是,這道練習並不能幫助學生辨析怎樣遣詞造句纔是確切的,因爲離開了語言環境,就無從辨別①②兩句中哪一句表達得更恰當。因此,對這道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1)對第①句話,要求學生找出原文,根據整個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爲什麼這樣說是很恰當的。比如,“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許”一詞用得恰如其分,因爲所講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要超過生長的北限進行種植,歷來沒有成功的事例,從這一點說,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爲什麼又有可能性呢?這裏作者講了一個條件,就是“科學發達”。然而,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就必須用“也許”使意思表達得更確切。

(2)對第②句,可以要求學生給它補上一些話,把意思說得既完整又確切。例如,“隨着高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人類上月球去辦工廠,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語言平實的說明文,要求條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課文的順序),通俗易懂。在課內完成,口頭交流。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說明對象的基本特徵及其相關知識。

掌握以引用古詩文爲主的說明方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篩選信息,把握基本特徵。

選擇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品味生動、精確的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於質疑,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

形成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二、學習重點

1、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技法。

2、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合理、嚴謹的說明順序。

三、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歸納

四、學法指導

把握特徵,梳理文脈。

篩選信息,質疑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五、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對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觀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深層次的體悟。以本爲本乃是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被貶嶺南。詩人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殘酷打擊的同時,卻得以盡情盡興品嚐嶺南特產——荔枝。對此,詩人欣喜萬分,賦詩以表明心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何以能使得詩人樂而不歸?我們來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板書課題: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二)出示目標

1、掌握荔枝的形態及內部特徵

2、分析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品味縝密準確的語言

投影顯示上述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三)出示學法

篩選信息,抓住特徵;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討目標

第一、解決第一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基本特徵?

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勾畫與荔枝特徵有關的語詞。討論,小組展示:

1、外部:外殼(粗糙);顏色(深紅或紫色);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大小(直徑三到四釐米);重量(十餘克到二十餘克)

2、內部:膜(白、輕、薄、豔);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長圓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無核)

3、生長: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產地(我國);古籍記載;習性(喜溫暖)

生小結:從外部到內部,再到生長情況等方面介紹荔枝,具體、生動、準確。

第二,解決第二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

1、本文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說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說明方法是什麼?分析其作用。

回顧舊知:初中學過幾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舉數字、打比方(比喻)列圖表、分類別、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等。

要求:瀏覽課文,就第一個小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交流意見,形成本組結論:

展示:

舉例子:20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所得,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舉數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釐米。重十餘克到二十餘克。

打比方:心臟形,有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來就第二個小問題進行研討:

掃讀文本,自主學習,思考。將用得最多或者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找出來。

明確:引用古詩文

要求:學生將文中引用的古詩文勾畫出來,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引用這些古詩文有什麼作用?

展示: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成片荔枝樹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膜的輕、薄、豔。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耐貯藏、運輸。

要求:再讀文本,分析引用古詩文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提醒:注意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組內爭議,組間交流。

展示:

以詩句爲題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引起閱讀興趣。

開頭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紹以前對荔枝的總體印象,引發質疑。

中間部分針對荔枝的幾個特徵(外殼、顏色、膜、不耐貯藏、習性)引用詩文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

結尾引用蘇東坡的詩句點出荔枝的發展前景。

師小結:引用古詩文,使文章的語言豐富多彩。文章富於文學性、趣味性。體現科學小品文藝性的特點。同時,文中引用古詩文也使得文章的結構脈絡非常清晰:總——分——總

第三、解決第三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作者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

要求:瀏覽課文,回顧第一個大問題,討論。

明確:先說果實,後說花期、產地、古籍記載、習性,是先主後次。就果實來說先外部後內部,是從外到內,由表及裏。

師小結: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徵,整體上從主到次。具體到果實上,從外到內,由表及裏。儘管材料多卻組織得井然有序,詳略得當,脈絡清晰,一目瞭然。

第四、解決第四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品味精確的語言。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用詞精確的語句加以解釋。

展示:

大多數是深紅或紫色……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紅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釐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師小結:語言的精確性體現了科學小品的科學性、嚴謹性。準確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徵。

(五)自主互動

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自主交流解決。

問題組:本文還有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互動展示:作詮釋,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顯示:請同學們寫一段有關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詩文連綴起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快又好!

(七)課堂總結

投影顯示: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古詩文按照從主到次,由外到內,由表及裏的順序,準確、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徵。體現了科學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文體特點。讓我們多角度、全方位瞭解了荔枝的科學知識,受益匪淺!

(八)佈置作業

投影顯示:介紹一種你最喜愛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說明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2、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3、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4、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難點:本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容易把握,要點是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學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兩點宜採用教師質疑,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予以評析、明確的方式進行;關於文學情趣這一點,略有難度,宜主要以教師講析爲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僅看見過,聽說過,而且品嚐過。今天,我們要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國植物圖鑑》、《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三、解題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長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時間

丹:明豔的色澤

(結合課文註釋①)

2、文體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屬於說明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

四、檢查預習

請兩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後,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詞語注音

紅繒()紫綃()醴酪()龜裂()

龜甲()蒂部()渣滓()貯藏()

答案:zēngxiāolǐlàojūnguīdìzǐzhù

五、分析課文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9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前預習案

一、基礎知識

1、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製成的半凝固狀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煙起貌)莆pú(福建莆田縣)

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領土面積。地廣狹爲幅,周圍爲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個):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⑵真切。

絢麗: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氣、運氣。

2、解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曆七月);鮮果的色彩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讀寫導引

單元概說]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說明文單元,四篇課文都是科技方面的說明文。

該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要着重培養比較複雜的說明能力。四篇課文,各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南州六月荔枝丹》,着重學習按照事物組成部分及有關問題依次說明的方法,學習準確、明瞭、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點;《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着重學習從事物的相互關係着眼安排說明順序的方法,學習下定義、分類、舉例來說明事物的方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着重學習運用精確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蟬》則應着重體會擬人等表現手法和準確明晰的語言特點,培養細緻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此外,本篇課文和《蟬》,還應學習文學筆調的運用。

科學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對荔枝的生產情況作了準確的介紹,給讀者的印象是明晰而完整的。它除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外,還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簡言之,文章準確,明瞭、生動,讀來清心悅目,耐人尋味。

[課文導引]說明文要做到準確二字,就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徵,即本質,亦即它區別於其它事物的標誌。本文開頭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的文字,說它“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瓢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接着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指出白居易的比喻,“也還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權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作者借用明朝陳輝的詩句作題目,概括說明荔枝的產地、成熟期和顏色特點,恰到好處。荔枝產地是:“南州”──廣東、福建南部地區,“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荔枝成熟,以七月爲盛期,“陽曆七月”,正是“陽曆六月”;顏色是“丹”──有如“飛焰”和“紅雲”,也有“淡紅色”、“淡黃色”的。文章還糾正白居易“膜如紫綃”的不確,“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真正的果肉”,是連同殼扔掉的“一層膜”。對荔枝的肉,作者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一層膜發育而成,應稱做假種皮”。這些文字都顯得必不可少,否則,就不正確,不嚴密,只能使讀者形成一般印象,而不能得到科學的較深認識。

說明文必須做到“明瞭”。它需要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和發展順序逐層說明。言而有序則明,次序顛三倒四,就顯得雜亂無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寫荔枝的外形是循着殼──色──形,(外形呈心臟形,蒂──肩──頂);寫它的果實是殼膜──假種皮──核;寫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寫荔枝的貯藏突出它的色──香──味。全文從荔枝的生態寫到荔枝的生產,由表及裏,從實到虛,有主有次,眉清目秀,有條不紊。

用詞的準確無誤也是使文章“明瞭”的必要條件。事物名稱、數量、輕重、大小均要真實得體,切忌使用模棱兩可的揣測性字眼。事物之所以要說明,正是由於許多人對之不瞭解,不熟悉,這就要求作者按照實事求是的精神加以介紹。關於荔枝大小,作者說:“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這樣,言而有據,就將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講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詠荔枝膜》詩,寫吃荔枝扔荔枝殼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說法”,不足取。說到荔枝不耐貯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後,準確地說明“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這就十分具體地使人明瞭荔枝的貯存同溫度有着密切的關係。

如果說,寫說明文要達到準確、明瞭,取決於作者對事物的觀察認識的細緻入微和對寫作的慎密思考,那麼,文章的生動性,就在於作者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的技巧了。

說明文,主要的表現手法自然是說明,但有時一般性的說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複雜的事物說得通俗好懂,這就要適當藉助於描寫。請看,作者這樣描寫荔枝的“色”。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看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那就成爲‘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

這就讓讀者置身於南國的荔枝林,那絢爛圖景使人心馳神往,對於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體逼真的印象。

用比喻說明事物,更能增強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鮮荔枝的“形”鮮爲人知,作者寫道:“荔枝呈心狀形、卵圓形或圓形”還有“稀奇的”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這就使人對荔枝的模樣、大小有更形象的瞭解。

另外,文章開頭寫作者自己幼年對荔枝的認識和疑惑,娓娓道來,如述家常,也能引人入勝。文章還引用古代詩文十多處,充實了內容,文字也生動活潑,文學韻味濃烈,讀來使人興趣倍增,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這體現了文藝性說明文的特色。

[作文建議]讀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家鄉的一種特(物)產》爲題寫一篇說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徵,準確地加以介紹;妥善安排文章的結構層次,注意寫作順序,寫得簡單明瞭,有條不紊;運用說明、描寫等多種手法說明事物,有意識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動。

《南州六月荔枝丹》背景

荔枝是原產於我國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習性及生產情況不爲我國其他地區的人們普遍瞭解。爲此,撥亂反正,全國人民迎來“科學的春天”之後,於1979年5月寫了這篇以荔枝爲說明對象,以荔果爲說明重點的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該文最初發表於1979年第2期《知識就是力量》,後收入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賈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學碎錦》一書中。

作者上小學時讀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留下深刻印象。後來,他曾把古今有關荔枝的資料摘抄了幾十條,集中在一個本子裏,封面上題了“荔枝譜”三個字。本文的寫作,與這些事有密切關係。文章第1和第8段摘引《荔枝圖序》的文字並作爲行文之綱,決非偶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瞭解荔枝的結構、生長等知識。

2、領悟作者引用古詩文典故的作用。

3、學習本文生動、準確的語言。

4、嘗試用文藝性筆調寫一篇說明文。

教學設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難點應放在對荔枝知識的瞭解上和一些生動手法的運用上,而對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 用文藝性筆調寫作,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對作文要求不應過高,能會一些方法與技巧就行。

3、 在教學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爲主,教師適當引導爲輔。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

教師提問、你吃過荔枝嗎?你對它瞭解嗎?

學生可能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紅色,肉甜。

教師明確、學習本文,瞭解荔枝。

二、 教師明確文體知識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

2、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的一種文體

3、特點、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 投影打出作者簡介,學生閱讀了解。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於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了《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四、 要求學生帶着以下兩個問題瀏覽課文,完畢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 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 作者認爲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裏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

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後可得、

1、

⑴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六月——陽曆七月。

顏色丹——紅色。

⑵以詩爲題,新穎,同時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 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

殼如紅繒——錯(粗糙)

膜如紫綃——錯(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甘酸漿液如醴酪——對

五、 文中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要求細讀課文,讀後以小組形式討論探究,完成學案上的圖表。

討論探究後,師生共同可得、

外殼、塊狀裂片、粗糙

外部形態顏色、深紅色、紫色

(表)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

果實 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內膜、白、薄

內部結構 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裏) 核(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無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長

生長產地 我國

(次) 習性喜溫暖

六、要求一學生概述荔枝的有關知識,其他同學思考、文中除了有這些知識,還多了那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概述後討論以上問題。

答案可能爲、

1、詩文, 作用

《荔枝圖序》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詠荔枝膜》說明荔枝的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一)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於宣和殿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說明荔枝的性喜溫暖特點

3、比喻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說明荔枝顏色紅的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說明荔枝成片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小結、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動了許多,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七、 佈置作業、

1、背誦本文中的詩文。

2、你認爲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檢查詩的背誦情況。

二、 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說明特例,並思考如果去掉這些特例,效果怎樣?

1、 特例

⑴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⑵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2、效果

內容不夠豐富,說明不夠周密、嚴謹、準確。

三、 其實本文的準確還體現在語言上,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後可得、

1, 明確的科學術語。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出刺,這叫做片峯。

⑵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爲果肩。

2, 適當的數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爲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 恰當的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⑸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爲多,尚存8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四、 課外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兩個問題,完畢後回答。

1、 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什麼科學道理?

2、 這篇文章的生動性體現在什麼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個極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機會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一束陽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極了。漸漸地她感到睏意越來越濃,再也無心看那美麗的天宮,她伏在小夥伴們的身上睡了過去……

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豆豆,歡迎你來天宮作客。”不知是誰在與自己說話,豆豆向四處望去。啊!有這麼多的小夥伴和自己飛向天宮。她飛呀飛,飛了一天又一天,可是還沒見到天宮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這時,一陣風吹過,豆豆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感到全身幾乎凝固住了。她試着飛,可就是飛不起來,她已還原成了一滴水。她還沒來得及看看四周,只覺得身體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將摔在地上,變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發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氣叫喊着。“豆豆別怕。”灰塵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說道、“你們這些小水滴要想變成雲,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氣與下面的熱氣,因此你們時而成水,時而成氣,這就是你們上升和下落的原因,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變成雲了。”“啊?”豆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變成雲嗎?”“很有可能。”聽到這,豆豆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漸漸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輕盈起來。她睜開眼睛,看到無數小夥伴用自己的體溫把她弄熱,她十分激動,又一次和小夥伴們向上飛去……就這樣,不知上來下去多少次,她終於成了雲的一分子。

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夥伴身上,把她和小夥伴的周身染紅了。當她正欣賞自己的衣裳時,聽到下面的人們,讚道、“看!彩霞多麼美啊!”“彩霞?難道我變成了美麗的彩霞,難道彩霞就是我這樣的小水滴組成的?”想到這兒她高興地跳起來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夥伴在旁邊嘆道、“我見到的彩霞總是變來變去的,可我們一點也沒變化,一點也不好!”聽到小夥伴的話,豆豆有些傷心地低下頭自語道、“彩霞是怎樣遊動呢?”她的話音未落,一陣風吹了過來,風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覺,隨風飄去……

一陣說話聲把她吵醒、“看到了嗎?彩霞剛纔在動呢,現在的形狀多像只火鳥呀!聽到這,她忘了痛,高興地喊道、“彩霞動了!”“豆豆姐姐!”站在旁邊的一個小夥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說、“彩霞爲什麼只是金黃或紅色,而不是綠色呢?”“這——”這突來的問題使她有些不知所措,這時那顆灰塵又飛到了她的身旁。“灰塵姐姐!”她忙叫道,“問您一下,彩霞爲什麼不是綠色的呢?”灰塵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與太陽間有無數的東西,有灰塵、水氣和氣體分子,他們使陽光散射,散射後的剩餘色光(黃、紅)才落到你們身上,所以你們只是黃色或紅色。”豆豆終於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祕密。

沒過幾天,豆豆又變成了普通的水滴,隨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學生可能有的答案、

1、 雨的形成過程。

2、 生動性

⑴生動的描寫、

①忽然,她覺得身上越來越熱,就像傳說中的神仙一樣,變成了一絲青煙,從海面向上慢慢飄去

②早晨太陽出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夥伴身上,把她和小夥伴的周身染紅了。

⑵擬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嘆道,“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還有小鳥在飛,如果我能上天那該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個夢,夢到了她變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變成雨的經歷……

五、小結“文藝性筆調”的特點

㈠文體上,可編織故事。

㈡內容上,可穿插詩文、掌故、傳說……

㈢在表達方式上,可有生動的描寫、巧妙的比喻、個性化的擬人……

六、 佈置作業、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詠石榴的詩文。

1、 燃燈疑夜火,轄珠勝早梅。——梁元帝《詠石榴》

2、 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天。——白居易《山石榴》

3、 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繽紛磊落,垂光耀質,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遙而望之,煥若隋珠耀重淵;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雲間。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飢療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賦》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點,皮中如蜂窠,有黃膜隔之,子形如人齒,淡紅色,亦有潔白如雪者。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講讀課文,本單元主要學習關於科學沒的一組文章,理解和感受科學之美,提高審美能力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科學小品,文章在客觀、詳實地介紹荔枝的生態結構和荔枝生產等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恰當引用古詩文,使得文筆別有一種情致。所以,本文教學要在梳理知識要點,把握文章結構,說明順序的基礎上,應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如何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怎樣才能把事物說明得既形象具體又生動有趣,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抓住特徵,纔能有可能將事物說明白,只有說明的生動有趣,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才能達到宣傳科學知識的目的的同時讓學生從中理解和感受科之美,提高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

根據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點和本文自身的特點,我將第一教時的教學重點定爲以下兩點: ①通過認真閱讀,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②理清本文說明順序和結構。

本文屬科學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講析時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學生的實際和大綱要求出發,有取有舍,突出重點。

3、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水平,確立本教時的難點是: 品讀賞析把握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也是教學重點)

本文善於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荔枝的特徵作具體的說明,內容較多,通過理清順序和結構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明確本文的學習思路。

4、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瞭解文中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

B.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寫法。

C.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① 訓練學生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習慣。

②逐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說明文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嚴謹的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專業的感情。

二、說學情

我認爲制約職專一年級學生學習本文的兩點不利因素是:

①客觀因素:學生普遍反映不喜歡上說明文課,認爲說明文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文體。 ②主觀因素:“荔枝”對我們隴東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也是新鮮的。

三、說教法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更好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一)教法的選擇

1、自主與合作探究法:自主與合作學習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學習過程由制導向自主和自由學習拓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有趣,有利於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同時還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點撥法:根據教學重、難點教師設計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點撥,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火花,提高學習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和實物展示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選擇以上幾種教法的依據

1、依據現代教育學理論:根據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原則,打破教師以教爲中心,單向灌輸的陳舊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幾種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提高。

2、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本文是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富有詩意的科學小品,又是說明文的範例,利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享受說明文教學帶來的樂趣,達到認知水平提高與情操品德教育雙重目的。

3、依據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這一年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儘可能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創設寬鬆的民主氛圍,把學生擺在主動探求者的位置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所以自主與合作討究法是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

四、說學法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到“會了”。現代教學論提出要轉變教學觀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強調學生自主的主體意識。在職專語文教學過程中就要始終體現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1、觀察法或課外閱讀法:課前佈置學生認真觀察荔枝或時令水果的構造或者查閱有關荔枝資料的書籍。

2、朗讀體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詩文、資料,通過反覆朗讀,仔細品味本文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在情感得到滿足和愉快後能更加深刻獲得知識。

3、練習法:結合本文課後練習題一、二、三讓學生自主學習本節課重難點,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五、說課堂教學程序:

素質教育提倡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強調“以生爲本”,一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說明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新課標理念及職專生的感知水平,我確立以下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掃清障礙

①準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②參照書上“閱讀提示”,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瞭解。

2、課堂教學設計

<一>認識荔枝

1.看荔枝:先看一組圖片,說出果實的名字,再打開課件看特寫,最後看實物,說外形、色澤。

2.吃荔枝 說吃法、味道、結構

3.介紹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請學生比較圖文及實物,找出白居易描述內容的漏洞,引出賈祖章的質疑。(學法指導:要善於質疑)

<二>檢查預習、解題:

1.檢查預習,讀準字音

2.看註解,瞭解作者、課題 標題給我們提供了荔枝的幾點信息?有何創意?

3.補充《荔枝》詩全文,解釋題目意思

<三>速讀課文,把握要點,理清課文思路

1.幻燈“課文分析”提出自學目標

2.閱讀方法指導:抓段落中心句

3.學生自主閱讀,列出課文結構提綱(叫一位學生上黑板做)

4.分析說明順序 先複習說明順序的知識,再結合結構提綱分析(啓發:抓關鍵詞)

5.教師總結:幻燈片12

<四>學生總結,教師幫助 幻燈片22(課文小結)、6(文體知識)、10(說明順序)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找出本文說明方法相關例子,並思考其作用

2.書面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六、說教後反思:

1.教案設計比較合理,內容適中,重點突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先進教育理念。

2.教學實施過程中失誤較多:

1>在引導學生質疑白居易的描述之後的學法指導中,應強調描述事物採用必要地文學筆法固然重要,但首先應抓住事物的特徵。

2>幻燈片操作不夠熟練,導致在課文分析時對寫作順序的探討沒有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餘地,有些越俎代庖之嫌,影響了教學效果。

3>課堂小結草草了事,沒有全面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不便於想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3.體會認識:

1>課前預習很重要,一定要提前佈置。

2>嚴謹的治學態度,要善始善終。

3>課後應及時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4.>上課中間要心中時刻有學生,隨時留意學生的動向和學習狀態,讓他們時刻能全身心的投入。

5>備課一定要細,既要備教材、備教案,也要備學生、備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在學生進一步掌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脈絡,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培養學生對說明語言的感知能力,領悟科普說明文的科學性、知識性、形象性、可讀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並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藝術美和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方法

在學生初步掌握說明文特點的基礎上,以學習自主學生爲主,以學生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類容和脈絡,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

第一課時

一、引導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被視爲水果中的珍品,其香淡雅,其色絢爛,其味鮮美,千百年來,達官顯貴一直對它推崇備至。《荔枝歌》曰:“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總第一。”索性把它奉爲百果之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祖璋寫的《蘭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板體)

1,作爲“百果之王”的荔枝生態結構怎樣呢?生產培植上有什麼特殊的情況和問題呢?哪一位同學知道,請舉手發言。(學生自由發言)

2,《蘭州六月荔枝丹》這個標題透露出本文的什麼信息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小組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參考:

(1)這是一篇說明文。

(2)介紹荔枝的產地是蘭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是六月(公曆7月);鮮果的顏色。這個題目一句話就講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

(3)文章題目引用詩句富有文采

3,那麼這類富有文學性的說明文是什麼體裁呢?(多媒體顯示)

本文是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4,文章的作者是誰呢?(學生介紹,然後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是我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語》、《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有《生物學碎錦》。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

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默讀課文,明確課文當中生字生詞的含義(多媒體顯示)

1,正音:

紫綃 酪 龜裂 粗糙 絳囊 貯藏

萌櫱 雌雄 瓢 醴 繒

2,解詞:

龜裂 幅員 勞民傷財 不了了之 逼真

絢麗 渣滓 造化 因地制宜

(三) 認真研讀課文,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並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後,請小組代表發言,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

1,文中寫到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點?用圖表示出來,各組拿出最佳結果。

2,依據課文,每個同學畫出心目中的荔枝形象,評出最好的在班裏展示。思考並討論。思考並討論,爲什麼能畫得這麼逼真?

參考:

(1)說明順序的恰當安排。

(2)注意古代史料的引用。

(3)糾正了有關歷史資料中的()誤。

(4)多種說明方法的恰當使用。

(把全班分爲四組各討論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回答得最完整。) 要點:

(1)說明順序。

由主到次: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

由外到內:說明果實時,根據荔枝的結構特點。

殼—膜—肉(假種皮)一核(種子)

觀察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點時,按照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

其他順序:設疑—解疑—建議;過去—現在—將來等等。

歸納爲: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觀察順序。

迅速瀏覽課文,小組討論。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在寫說明文是應如何安排說明順序?

參考:

1,最便於把事物說準確、說清楚的順序是最好的安排。

2,說明一種事物的順序不是惟一的,更清楚地說明一種事物往往要好幾種順序配合交織在一起。

3,順序應符合事物本身的條理。

4,順序應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和認知規律。

(2)史料的引用(略)

(3)文章在介紹荔枝有關知識時,注意準確性和科學性的文體要求,這表現在使用歷史和現實的.具體數字(確數或概數)來說明問題等方面。也表現在既重視引用古代詩文作依據,又注意糾正古代有關知識不確切的地方。如舉例出白居易文不確、不妥的地方及原因。

“殼如紅繒”:之所以說殼如光滑的絲綢是由於作者僅着眼於二者顏色相似,用的是比喻手法。但事實上荔枝殼是粗糙的。

“膜如紫綃”:這個錯誤是由於觀察不細造成的。

“瓢肉瑩白如冰雪”:瓢肉實爲假種皮,這是當時科學水平限制導致的錯誤。

(4)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引用、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等。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荔枝的生產、培植情況,感受到作者的科學、求實精神,同時使我們受到美得薰陶。

(五)作業設計。

課下人人動手,依據課文結構獨立設計一幅形象的荔枝知識圖譜。

教學反思

在科學實踐中,我發現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層層深入地解決提出的問題,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問題引導,使課文結構較清晰易於學生把握。把板書放在第一課時後,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然後第二課時進行交流論辯,這個課堂設計達到了使學生把握文章脈絡、提取文章有效信息的預期效果。

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結合,切實體現了新課程改理念,在教室的引導過程中,做到了重點突出,又兼顧了科學小品文的一般特點,脈絡清晰,主次分明。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 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 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結構方式

2、 難點: 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一)、預習思考題:

1、 仔細閱讀本文,注意科學小品的文藝性和文學筆調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詩文來說明

3、本文是怎樣虛實結合的?

4、畫出本文的結構圖

(二)、字詞正音:

繒zēng(古代絲織品的通稱)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 製成的半凝固狀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煙起貌) 莆pú(福建莆縣)

(三)、詞語補釋:

龜裂: jūnliè呈現許多裂紋(龜甲guījiá)

幅員: 領土面積地廣狹爲幅,周圍爲員,員即圓

勞民傷財: 既使人民勞苦,又耗費錢財(使動用法)現多指濫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問題放在一邊,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個): 了結、結束

逼真:

⑴極象真的;

⑵真切

絢麗: 燦爛美麗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⑵比喻品質惡劣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兩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⑵福氣、運氣

一、 新課導入

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是《過華清宮絕句》中的第一首華清宮故址在現在陝西省臨潼縣的驪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楊玉環常來遊樂史載楊貴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詩人在長安回頭望見驪山一片錦繡,想到驪山華清宮的盛時,在清晨千門陸續打開了第三四句寫楊貴妃在驪山上見一騎飛來,知道荔枝送到,滿心歡喜,而無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驛馬原來是送荔枝來的(還以爲有什麼軍國大事呢)其中有弔古和諷刺的意味一騎紅塵,形容運送荔枝快馬如飛,塵土飛揚騎,指驛使和他騎的馬

今天我們來看看楊玉環如此喜愛吃的荔枝在賈祖璋筆下是一番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 作者簡介

賈祖璋,浙江海寧人,生於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創作了許多科普作品據不完全統計,他創作、編著、翻譯了20多種科學知識讀物他最擅長寫生物小品,是我國老一輩科普作家中勞績卓著的'一位科學專著有《鳥類研究》、《普通鳥類》等收入中學課本的有《花兒爲什麼這樣紅》、《州六月荔枝丹》(均選自《生物學萃》)

三、觀察與欣賞

分析課文之前先聽音樂觀察荔枝的相關圖片

四、課文分析

本文開頭寫幼時的印象,未顯出荔枝的特色,因而未引起多大興趣這就與上小學後讀到的《荔枝圖序》裏的精彩描寫(比喻說明)產生了矛盾,形成了對比,自然就構成了全文的懸念,使讀者急於知道荔枝是怎樣一種水果,有無價值引用白居易一文,有着藉以爲綱,依次展開說明的作用

1、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相互交流,概括出文章的結構:

外殼

外部形態 顏色 一般

表 形狀

大小

南 果實特點 殼膜

州 主 裏 果肉

六 內部構造 貯藏 個別

月 果核

荔 花

枝 次 產地

丹 相關知識 書譜

習性

前景

2、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例子

如:

舉例子:“一些稀奇的品種,如……‘龍牙’,……‘珍珠’”

作比較:“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有似丁香”

列數字: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

打比方:荔枝稀奇品種有細長如指的“龍牙”

分類別:“廣東有雙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

引用:《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下定義: “荔枝殼表面……特稱龜裂片”“兩側……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

3、師生分析討論說明方法的作用:

通常直徑三四釐米,二十多克重十多克到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

列數字:準確、客觀、具體

龜裂片、合線縫、假種皮

下定義:準確、科學

古籍、史料、諺語,白居易、徐渤、杜牧、蘇軾等人的詩文

引用:確鑿可信文筆活潑有韻味

荔枝殼表面……好像龜甲……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殼如紅繒……甘酸如醴酪”“飛焰”“紅雲”“荷瓣”“桃花”

打比方:形象,使人易於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這些說明方法的運用使文章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

四、 課文拓展

荔 枝

陳輝

南州六月荔枝丹,萬顆累累簇更團

絳雪豔浮紅錦爛,玉壺光瑩水晶寒

高名已許傳新曲,芳味曾經薦大官

烏府日長霜署靜,幾株斜覆石欄杆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看荔枝

鄧 肅

荔枝有佳品,乃在府城東

我來方秀髮,紅雲幾萬重

遙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憑欄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夢耳,當體色即空

謂是爲真實,便可侑千鍾

謂是爲非實,真飽亦何從

虛實兩無有,樓高雨濛濛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宣和殿荔枝

趙 佶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玉液乍凝仙掌露,絳苞初結水晶丸

酒酣國豔非朱粉,風泛天香轉蕙蘭

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本座中看

《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荔枝部》

詠荔枝膜

徐勃

曾向忠州畫裏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褐暗香飄

嫣紅狼籍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綃

五、小結

1、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

2、要按合理的順序說明

寫好說明文

3、要有一定的說明方法

4、要有簡明準確的語言

5、要查閱有關資料

六、 作業設計

用文藝性的筆調寫一篇短文,介紹你家鄉出產的一種水果或其他特產,力求寫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