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我的母親》的寫作過程

《我的母親》的寫作過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導語:《我的母親》母親是自己最熟悉、最親近的人,朝夕相處,無話不說,有的人把母親當作自己的良師,有的人把母親當作自己的益友,有的人當擁有母愛時不以爲然,有的人當失去母愛後才真正感到母愛的可貴。

《我的母親》的寫作過程

這是一個既常見又普通的作文題,是典型的寫人的記敘文。母親是自己最熟悉、最親近的人,朝夕相處,無話不說,有的人把母親當作自己的良師,有的人把母親當作自己的益友,有的人當擁有母愛時不以爲然,有的人當失去母愛後才真正感到母愛的可貴。

寫最親近的人,最熟悉的人,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很多話不知從哪兒說,說多少、這就是選材問題。受題目中的“我”的限制。所選材料既要能表現母親所共有的特點,更要有別於他人母親的特別之處,這就叫典型。

【構思】

精心構思達到的目的是“新穎”,材料選得典型,就能出新意。寫法上可以採取通過三兩件具體事例表現母親的人品精神,或對我的愛撫與呵護;也可以通過回憶母親的經歷表現母親對我及我對母親的一種情感。

總之,不管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着筆,都必須突出“我”的母親獨特的一面。

【例文】

我的母親

周啓文

一般的人都這樣:一旦他懂事,便忘記了他當初吮吸着母親的乳汁的情景。儘管這樣,人們仍然相信母親是慈祥、溫和、偉大的。因爲每個人都需要母親的呵護,每個人都要在母親的懷抱里長大。

而我的感覺並非如此。在我們的記憶中,母親是個癱瘓者,於是在我的心靈深處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母親是個累贅。

直到有一天,當母親離開了人世,這種感覺才從我的心中抹去。

記得那還是我很小的時候,比我小三歲的弟弟當時只會在地上爬,我父親在武漢工作,而我們都隨母親在黃陂縣蔡家榨公社連三樓生產隊住着。當時,母親就有些腿腳不便,不過不算很嚴重,而手卻是很靈活的。平時,她一刻也不閒着,不是坐在屋裏做針線活,就是扶着牆,挪動着步子摸到廚房做飯。有時無事時也給我和弟弟講她從前趕鬼神的事,使我和弟弟聽完後感到既有趣又恐懼。母親也發脾氣,但經常是因爲我和弟弟將尿屙到牀上時,這時母親就會揮着大巴掌打得我們跳下牀跑開。她的巴掌還是很有份量的,至今都還體會得到。

聽人說,母親原先是個身強體壯的人,百把斤的擔子挑着疾步流星不閃腰。後來,因爲在一次大水利工程中搞壞了腿。我父親便把母親接到武漢,父親廠裏出了千把元錢,治了幾年,不見好,便成了現在這樣。

隨母親住在農村,母親整日忙碌,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六歲前,我就開始在家做些事:如洗點小件衣服,弟弟的尿片(就是將尿片埋在燒過的柴灰裏烘乾,生產隊燒的柴灰都是有專門一個屋子堆積的,因爲這是一種肥料)有時我也到地裏幫生產隊撿麥穗……遺憾的是這些好的習慣隨着後來搬到武漢來都沒有了。

我的母親到武漢後又因一次摔倒在地上,而且家中的大立櫃倒在她的腿上,從此母親就再也沒有站起來了。母親癱瘓了。後來又一次次從牀上摔倒在地上,她的手也不再是靈活的了,不久母親的四肢全部癱瘓。這樣母親的飯食全由我們一勺勺地喂……

時間飛快的流逝如白駒過隙,這樣的生活維持了好幾年,我開始厭惡母親了,產生了一個良心上說不過去的念頭,盼她死。

不久母親死了,不是一般人的壽終正寢,因爲她當時還不到五十歲。

那天,我回到家裏,看到母親躺在地上,我於是把她從地上抱了起來,託在雙手上,看到母親皮包骨頭的身體蒼白得象紙的臉,我趕緊把她放到牀上,餵了水,但水卻從嘴角流了下來……我只有茫然地不知所措的坐在母親的牀邊,想起了母親的一切……我這時才真正感到我對不起母親。母親生了我養育了我,而我呢?望着那瘦弱的軀體,我心裏不禁涌起了一股說不清是什麼滋味的滋味……

幾天以後,在故鄉那落雨以後的泥濘小路上,我捧着母親的骨灰盒與父親、弟弟及其他親人來到了我家的祖墳旁……

【簡評】

1 本文在構思上表現出新穎:文章敘述了母親癱瘓前後的一段經歷,但小作者着力要表現的是自己對母親的一件“反常”情感──“累贅”“盼她死”,後來隨着母親的病逝,小作者猛然回首才真正“感到對不起母親”“說不清是什麼滋味的滋味”。小作者是在平靜的回憶敘說中貫穿着情感的流露和變化,最終受到良心譴責的那顆心迴歸於正常。

2 在寫法上作者運用的是“雙線交織”法。“雙線交織”即一條線回憶母親的一段經歷、按時間發生後順序記敘;一條線爲我對母親的感情變化。全文以“情”爲之貫穿,即:累贅→盼她死→對不起→說不清什麼滋味的滋味。沒有杜撰誇張,沒有貼金拔高,老老實實從生活中來,寫真情實感,正所謂寫出真實的自己的話。自然樸實的文風使文章的感情力度增強,同時也增加了文章的悲劇效果,增加了對讀者心靈的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