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情懷與哲學的交流

情懷與哲學的交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文自然與雄放並存,其詩充滿着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其詞更是在以前的內容形式上開拓出新的天地。

情懷與哲學的交流

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任密州知州。有一天,他在郊外出獵,回來之後感受頗多,於是寫了一首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歷來爲人稱道,蘇軾自己也頗爲得意。他還讓東州的壯士們扺掌頓足而唱,配合着吹笛擊鼓的節奏,場面頗爲壯觀。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說: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柳七郎就是柳永,柳永的詞在當時風靡一時,較爲婉約,而蘇軾這一首詞洋溢着他希望馳騁疆場、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充滿了進取的精神、遠大的理想、博大的胸襟,富有激情。這種高昂豪放的精神,在當時是少有的,可以說是開創了豪放的風格,因此蘇軾說自成一家。

蘇軾是用寫詩的那種胸襟和懷抱來寫詞的。他將生活中的任何一種情意或胸襟意志寫進詞中,並透露出一種超然曠達的哲理意境,由此在中國詞史上佔據了極其特殊的位置。

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年。一天,蘇軾與人一同去沙湖,但是路上下起了雨,他們沒有雨具的就顯得很狼狽,唯獨蘇軾不覺,後來天晴了,蘇軾有感而發,寫了這樣一首詞: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表面上寫的是下雨,實際上是一種人生的哲理。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透露一種定力和持守,明寫遇雨,暗寫他面對人生中遭遇的打擊與挫折時表現的一種境界。回首一句是點睛之筆,道出他從大自然微妙的一瞬獲得的頓悟和啓示,呈現出一種達觀的、超然的、哲理的情思。

元豐六年,張偓佺也謫居黃州。關於張偓佺我們知之甚少,不過蘇軾顯然挺喜歡張偓佺,也算是志同道合。當時他還曾與張偓佺一起夜遊,兩人在庭院中散步,看月光皎皎,松柏投影水中,發出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遊》)

張偓佺在住所旁長江邊造了一個亭子,作爲陶冶性情的地方。蘇軾名之曰快哉亭,並寫了一首詞贈予張偓佺: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爲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首詞有寫景,有議論,也有抒情,有一種大氣凜然、精微超曠的精神境界,也有一種雄奇奔放、推倒豪傑的氣勢風格,還寄寓了他對人生的探索。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只要胸中充滿正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之中泰然處之。

這兩首充滿豪氣與達觀的詞,都是蘇軾在貶謫期間所作。蘇軾一生,經歷多年宦海風波和人生曲折,感受到人生的無奈,但我們也看得到,他並未否定自己的人生,而是保持着一種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曠達的態度。

顧隨先生講,要使詩歌的生命擴大,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人事的擴大,你關心的東西越廣,你作品的`生命也就越豐富、越深厚。比如說杜甫,他的詩寫出了現實生活,飽含對人民疾苦的憂心,被稱爲詩史。另一個是對自然的融入,當你與自然一樣廣大,作品的生命也就大了。蘇軾正是如此。

蘇軾在黃州時,曾幾次遊覽赤壁,並寫下了兩篇《赤壁賦》,還有這篇被稱爲古今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一開篇,就是一幅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裏的宏大畫卷,在構築了這樣一個浩渺的時空框架中,他又由古到今、由大到小、由天地到個人,發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嘆,最後又把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將悲慨與超曠結合起來。

蘇軾把對自然山水的觀照與對歷史、人生的反思結合起來,擴大了詞的生命,賦予了詞昂奮的豪情與超曠的思緒,讀來振聾發聵。

回過頭來看以上幾首詞,在豪氣與超曠達觀之下,有着一種壯志,一種報國立功的渴望。蘇軾從小就有一種忠義精神。這種忠義精神貫穿了蘇軾的一生。蘇軾從政爲官40年,曾經歷過三次貶謫,但一直堅持爲官以民爲本、做人以廉爲首、理政以廉爲上。他對國家的政治事務,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盲從,不徇私,不肯做圓滑之人,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裏如一的精神。他在地方官任上,始終關心民間疾苦,努力興利除弊,即使是在被貶後,仍然專注於爲民辦實事:在徐州,他帶領官員防洪、築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築蘇堤;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

毫無疑問,蘇軾是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具有堅定執着的品格。他既有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一面,又有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一面。讀蘇軾的詞,也總會被他詞中那種豪氣正氣浩然之氣所振奮,使人產生更寬闊的胸襟、更堅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