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謝脁樓在什麼地方

謝脁樓在什麼地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導語:李白的《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讓謝脁樓廣爲聞名,那麼這棟樓在什麼地方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謝脁樓在什麼地方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誌,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誌。

登斯樓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盡人心目,但見山川交錯、阡陌縱橫、煙霞變幻、雲樹生輝,北望敬亭崛起於川原之中,東送兩水婉轉於白雲之間。歷代文人墨客紛紛然慕名而來,並且賦詩無數。錄於志書上的北樓詩文有130多篇,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堯臣、文天祥、貢師泰、施閏章、梅文鼎等著名詩人的上品佳作。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爲一座高6米、面積1500平方米的高臺。

南齊

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是已經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餘年幕僚的謝脁。謝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詩風,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眺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南齊建武年間(494年—496年)謝脁出任宣城太守時建,取名曰“高齋”。謝脁曾在此理事、生活,並作有《高齋視事》、《高齋閒望》、《後齋回望》等詩。樓後廢。

唐初,宣城人爲懷念謝脁,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稱爲“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弔,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脁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爲傳頌,故該樓又被稱爲“謝公樓”、“謝脁樓”。唐鹹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並作記以志。(《江南通志》:疊嶂樓,在寧國府郡治後,即謝朓爲宣城太守時之高齋地。一名北樓,亦稱謝公樓。唐鹹通間,刺史獨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複名“高齋”,也作題記。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並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爲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並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1875),知府魯一貞, 再次重修。修整後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杆,下層題爲“謝脁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燬。

1987年在宣州市第9屆人民代表大會上,18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重建謝朓樓;1990年市長常務會上正式通過;1997年8月8日破土動工,翌年竣工。1998年5月,謝脁樓遺址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爲一座高6米、面積1500平方米的高臺。爲保護謝脁樓遺址,劃定的保護範圍是遺址基座四周各50米;劃定的建設控制地帶是保護範圍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東、北各50米。 現已建立謝脁公園,併成立了謝脁樓管理處。

自唐以後,宣州城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還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雲齊(以謝脁《遊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 澄江(宋時建,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澄江夜月》詩云:“澄江瀲灩開天鏡,輝映更覺月明多。願得幽期常不負,與君同聽濯纓歌”。)等 亭閣。敬亭山歷代修建的先賢祠,謝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將宣城呼之爲“小謝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歐陽修《聞梅二授德興 (令)戲書》:“君家小謝城,爲客洛陽裏。”張耒《效白體贈晁無咎》:“關河戰國東秦地,風月南朝小謝城。”)、“謝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梅詢《疊嶂樓》:“謝公城上謝公樓,百尺闌干掛斗牛。”)、“謝脁城”(杜牧《題宣州開元寺》:“南朝謝脁城,東吳最深處。”許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重引池塘思,還登謝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