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山東定陶古漢墓的“前世今生”

山東定陶古漢墓的“前世今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2011年,塵封千年的定陶漢墓一經面世便給世人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和無數的謎團與難題:墓主人是誰?如此龐大的古墓爲何空空如也?古墓已見天日,該如何去保護?……

山東定陶古漢墓的“前世今生”

時隔一年,古墓如今又是哪般模樣?帶着疑問,記者重新“拜訪”了定陶古墓。

  帝王之氣穿越千年今猶在

站在古墓周圍,俯瞰已經露面的定陶古漢墓,它整體呈“甲”字形,斜坡狀墓道東向。墓壙近方形,邊長28.3米,面積約900平方米。墓頂爲磚木鋪就,現今墓頂青磚早已取下,約有15000塊,其中九成左右都有朱書、墨書、刻寫、戳印的文字。

墓有前、中、後三個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別有側室;墓室之外爲一週木構迴廊,迴廊之外爲一週外藏槨。其中南北兩側外藏槨各有四個長方形室,東西兩側各有兩個長方形室。南北、東西兩側外藏槨佈局完全對稱。所有墓室均有木質墓門,整個墓室結構建築考究,對稱分佈,墓室所有牆壁均爲小型枋木壘砌。

進入古墓,會聞到一股異香。據考古專家所述,香味源自於建造古墓所用的“黃腸木”。所謂的“腸”是指所選木材是樹幹的中心部分,這部分木質緊密,經久耐用,“黃”則指這些木材砍伐之後均以黃紙封裝,以示爲皇室專用。“黃腸題湊”是流行於秦漢時期的一種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還有皇帝特許的寵臣。漢代以後這種葬制就很少見了。據考古人員推算,定陶古漢墓裏面所用木材量約爲2100—2300立方米,爲目前發現的此類墓葬之首。

  墓主人或是丁太后

定陶古漢墓雖然保存完好,但是由於歷代盜墓賊的破壞,墓中文物已經被洗劫一空,光盜洞就有30處。沒有文物證明,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2012年6月,考古人員在原本空空如也的.墓室內地板下發現一個竹笥,裏面有一件縫有玉璧的漢代絲質長袍。記者見到了這件絲袍和玉璧。爲了更好地保護文物,二者已經被工作人員分開了。絲袍被保存在定陶縣文物局的文物保管室內,整體基本完好,呈醬紫色,上有紅色花紋。定陶縣文物局副局長丁獻軍說:“玉璧和絲袍是用絲帶,從內穿,用四分法,連接到一起的。絲袍跟玉璧裹在一塊出土,目前來說是國內首次發現。這件絲袍還極有可能是我國北方地區保護最完好的一件。”

玉璧外圈直徑18.6釐米,內圈直徑5.1釐米,厚0.2釐米,屬於體型較大的一類;通體墨綠,望去猶如凝脂,晶瑩剔透,能被光線穿透。丁獻軍介紹說:“由於定陶古墓地勢較低,所以裏面的器物多被水浸,這個玉看着像流水一般,與它經過上千年的水浸有很大關係。”玉璧上還刻有龍鳳紋,鑑於這種紋飾一般只有帝王級人物纔可使用,再加上那件女性絲袍,所以很多考古專家認爲這應該是漢哀帝之母丁太后的墓。

也有一些專家不完全贊同這種說法。這座墓有專家認爲是國內發現的最大的黃腸題湊墓,文物存量又如此少,甚至於像一座空墓,所以它很可能是一座壽冢,是漢哀帝劉欣做定陶王的時候,爲自己預先修好的一座墓。

隨着絲袍和玉璧的出現,現在更多的專家開始傾向墓主人爲丁太后,只不過證據畢竟還少,結果還沒有完全清晰。

  古墓保護 任重道遠

古墓已經向世人展現出了它的容顏,但是如何保護好它又成爲了一個難題。古墓保護有異地保護和原址保護兩種,但是無論哪一種方式,都耗資巨大且極有難度。

爲解決這座珍貴漢墓的保護問題,2011年7月,山東省文物局專門舉辦了“定陶大型漢墓保護專家論證會”,經過調查和論證,當時專家們大都傾向於異地保護,也就是整體遷往濟南。主要原因是定陶古墓所在地地勢低窪,地表下一米就有豐富的地下水源,需要不斷排水,保護難度較大。

菏澤則呼籲漢墓留在原址保護,認爲原址保護有利於漢墓展示原始風貌,還可以促進當地旅遊等事業的發展。原址保護的建議最終被採納,2012年初,國家文物局明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負責漢墓整體原址保護方案的編制工作,定陶縣政府爲定陶漢墓保護主體,定陶縣文物局負責定陶漢墓的保護工作。目前相關編制規劃正在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制定,初步預計明年年初完成。

確定原址保護,古墓所在地的水位問題不得不提。如果用封閉式保護辦法阻斷水源進入古墓,難度極大且不易操作;若是將古墓整體上移至地下水平面以上也困難重重。

爲了保護定陶古漢墓,各部門都是煞費苦心。定陶縣的文物管理所升級爲定陶縣文物局,以加強對古漢墓的保護工作,這也是山東省內唯一一個縣級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將定陶漢墓列入2011年“中國考古六大發現”,足見重視。國家、省、市、縣各級都對定陶古墓的保護給予支持,雖然如今保護方案還未出爐,但是相信保護工作一旦開始,必會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