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鬥茶趣談

古代鬥茶趣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鬥茶圖

古代鬥茶趣談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爲第一……——《隨園食單·茶酒單》

從此單可以看出,滴酒不沾的袁枚老師對茶不僅情有獨鍾且頗有研究,從茶的產地到茶的收藏,再到泡茶的取水、煮茶的火候,不一而足。茶起源於中國,繁盛於中國,可以說茶香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子裏。飲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鬥茶”。古人喜好以“鬥”取樂,如鬥雞、鬥狗、鬥蛐蛐等。在這些“以鬥爲樂”的娛樂項目中,我認爲,鬥茶是文化層次最高也最風雅的活動。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栽培茶樹。但唐代以前並沒有“茶”這個字,那時的古人把茶當作一種苦味野菜來看待。《爾雅》稱茶爲“苦荼”,註釋中說:“荼,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今呼早採者爲荼,晚取者爲茗。”所以,今天人們也把茶葉叫做茗茶。

唐代是中國茶真正勃興的時代。被後世尊爲“茶聖”的陸羽在《茶經》中改荼爲茶,開宗立派,把茶的飲用提升爲一種文化活動。到了宋代,茶文化已經非常發達,飲茶成爲上至宮廷、下至百姓的全民活動。這時,出現了“鬥茶”這種精彩的競技活動。如今傳世的有一幅宋代《鬥茶圖》,畫中人物生動逼人,透過畫卷就能看出當時的“品茶精神”。宋代又是中國文化臻於高峯的時代,文人士大夫競相以飲茶、品茶、鬥茶爲樂,至此,茶與美食平起平坐,也成就了飲食文化的一代華章。

鬥茶就是對茶葉的味道評高低,對水、器具、烹製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主要看茶麪湯花的顏色以及均勻程度,茶盞的內緣和茶湯的相接處有沒有痕跡等。其中的'關鍵,一是茶要好,二是水要好,還有就是火候的把握。鬥茶過程中,“點茶”特別重要:用燒開的水點湯,然後去浮,一邊點茶,一邊用茶杴不停地旋轉擊打茶葉,讓茶水泛起湯花兒。

鬥茶除了茶葉的質量之外,決勝的關鍵因素就是水了。因此,選水成爲專門的學問。陸羽在《茶經》中提出“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唐代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則乾脆將水的產地具體到了某地某泉:“廬山康王谷之水簾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蘇州虎丘寺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之潭水第六,揚子江之南零第七,洪州西山之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縣之淮之源第九,廬山龍池山之顧水第十,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王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吳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峯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之圓泉水第十八,桐廬之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張又新還強調,當地的茶最好用當地的水沖泡。

宋代鬥茶盛行的結果,是出現了一種“超級水”,傳說此水一用,則鬥無不勝——這就是“竹瀝水”,即竹竿中天然存儲的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閩南山中有茂密的竹林,竹竿中有水,剖竹取水,用以煮茶,味道絕佳。還有一則故事:宋代名相蔡襄酷愛茶道,著有《茶錄》。蔡襄和蘇舜臣經常鬥茶,由於財力和官位都遠勝於蘇,能得到上好的茶葉,故而鬥茶的結果多是蔡襄贏。一次,蘇舜臣主動找蔡襄鬥茶,顯得志在必得,而當日也確實是他贏了。原來蘇用的是浙江天台山竹林的竹瀝水,而蔡襄用的是傳統的惠山泉水——雖然蔡襄的茶葉比蘇舜臣的好,鬥茶卻略遜於蘇,這其中水起了關鍵作用。這事很快被京城的人所知,於是,人們競相從天台山採集竹瀝水密封在銀罐中,再千里迢迢運到京城,以供鬥茶之需。

後來,竹瀝水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直至2009年,有人在貴州的深山中再次發現了竹瀝水——這可是愛茶者的福音!我推測,竹瀝水泡的茶之所以清香無比,除了水經過竹子的天然過濾,非常乾淨之外,還在於帶有竹子本身的清香,可以增加茶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