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赤壁一戰中的三絕

赤壁一戰中的三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導語:《三國演義》有三絕,分別是曹操奸絕、關羽義絕、孔明智絕,而他們這些特點又在赤壁一戰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赤壁一戰中的三絕

善寫戰爭是《三國演義》的一個傑出成就。全書120回,共寫了四十多次戰爭。作者善於從戰略眼光認識各個戰役的意義,寫出戰爭矛盾的特殊性和戰略戰術的多樣性。作者筆下的戰爭,規模有大有小,類型有以弱勝強,以強勝弱,以少勝多,以多勝少,持久,速決等多種。戰術上有火攻,水淹,強攻,智取等多樣,特色鮮明,各不雷同。作者還善於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描寫各具特色的戰爭,但無一不有聲有色,驚心動魄。作者寫戰爭的另一特點是能分清主次,把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戰爭作爲重點來描寫,這就是決定曹操統一北方的袁、曹官渡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勢的赤壁大戰,蜀、吳的彝陵之戰宣告了兩國同盟的破產,成爲蜀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三次大的戰爭中,以赤壁之戰寫得最爲精彩,現以此爲例作如下分析:

作者用了八回篇幅(42回一50回)寫了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從戰爭的起因、決策和備戰寫起,這場戰爭是由曹操興師南侵引起的。曹操在統一北方、佔據荊州,兵力大增之後,調集八十三萬大軍順江南下,追擊劉備,進逼孫權。孫、劉兵力不足,均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嚴重考驗。諸葛亮和魯肅主張孫、劉聯合,共同抗曹,但曹操聯孫滅劉的戰略步驟使東吳“文臣主和,武將主戰”,紛爭不已,孫權則舉旗不定,而東吳的動向關係重大。於是諸葛亮過江,力促主戰。作者讓在博望坡初試鋒芒的諸葛亮在建立抗曹聯盟中大顯身手,他舌戰羣儒,智激孫權、周瑜,促成了孫、劉軍事聯盟的建立。爾後,又和周瑜一起確立了先決水戰進行火攻的'作戰方針。在備戰階段,作戰雙方隔江鬥智,周瑜、諸葛亮緊張決策:利用蔣於巧用反間計,除掉了曹軍的水軍都督;蓋苦肉計詐降,使曹操深信不疑;龐統巧授連環計,曹操欣然採納,諸葛亮七星壇借東風。然後,周瑜調撥十二路軍馬,諸葛亮安排三層埋伏,抗曹聯軍作好了鏖戰的一切準備。

決戰之日,東風已起。黃蓋下書曹操,約定二更押運糧船去降。周瑜斬曹操派來假降的蔡和,血祭戰旗,大戰的帷幕在赤壁拉開了。孫、劉一邊,成竹在胸,按周密的總攻部署行事。老將黃蓋首上戰場,他獨披掩心,手提利刃,率領二十隻火船,乘着順風向赤壁進發。而曹操卻做着美夢,在中軍遙望隔江,得意地說,“公覆來降,此天助我也。”衆將領也出營觀望。當謀土程昱發現黃蓋船輕如飛,判斷“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時,但爲時已晚,黃蓋船距曹寨只隔二里水面,老將用刀一招,船齊放火。東風大作,風助火勢,火趁風威,煙焰沖天,二十隻火船撞入水寨,曹營中船隻一時盡着,又因鐵環相連,無處逃避。這時,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三面江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一邊是按計行事,盡情地燒,一邊是毫無準備,倉皇地逃,人馬戰船,毀於一炬。水中鏖戰,一派大火,岸上也是四處火起,蔡中在草上放火,呂蒙放十數次火,淩統放火,陸遜放火,到處是火,曹操在一片火林中狼狽逃竄。作者抓住了赤壁火戰的特色,把戰場上烈焰沖天,水岸紅透的情狀寫得繪聲繪色,極有氣勢。

正面戰場上的大決戰波瀾壯闊,驚心動魄,側面戰場上的伏擊戰卻饒有諧趣,極富戲劇性。曹操帶了殘餘人馬從赤壁逃到南郡,途中三次陷入了諸葛亮所安排的伏擊圈中,人馬損折,歷盡艱險,而曹操卻三次大笑。他剛從火海逃出,來到烏林,驚魂方定,就笑周瑜、諸葛亮無謀少智,未在這樹木叢雜,山川險峻之地設下埋伏,結果埋伏於此的趙子龍帶一彪軍殺出,曹操大驚,冒煙突火而去。在葫蘆口,華容道又兩次大笑,遭到張飛、關羽的伏擊。曹操三次大笑成了三次大驚。作者用“笑”寫出了敗軍主帥曹操的氣魄、才幹、見識。他在敗逃中能大笑,他認爲那些地方該設埋伏的看法也確實有理,但他畢竟遜於諸葛亮,處處失算,一個“驚”字說明了這些。作者匠心獨運,用曹操的三笑三驚寫出他的三困三脫,把一場伏擊戰寫得一波三折,不落俗套。

作者的如椽大筆寫出了整個戰場的鬥爭,寫出了戰爭的特色和規模,渲染了金戈鐵馬的戰場氣氛,把整個赤壁大戰描繪得如同油畫一樣色彩斑斕,富有立體感。把周瑜、諸葛亮兩位主帥的韜略過人,指揮有度襯托得十分飽滿、突出,並歌頌了孫、劉大軍配合緊密,戰功赫赫。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其根本經驗在於聯合作戰的戰略決策,戰場上兵刃相見的結果證實了這戰略決策的英明、正確。

赤壁之戰規模宏偉,作戰雙方的百餘萬人馬,在水中、陸上鏖戰,戰線長,由赤壁一直延續到華容,戰鬥不斷,有大決戰,有阻擊戰。內容繁複,場面轉移快,但作者卻能有條不紊地展現了交戰的整個過程。他是如何選擇角度展開戰鬥描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