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立秋咬秋吃渣貼秋膘

立秋咬秋吃渣貼秋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暑盡涼風起,秋來新米香。”今年的節氣蠻應時,幾場雨過後,高溫褪去,節氣立秋就到了。立秋貼秋膘似乎是黃河兩岸大江南北共同的節氣食俗,稍稍有別的是這秋膘的貼法。

立秋咬秋吃渣貼秋膘

民間的節氣食俗,基本上可歸納爲三類:

一類是時鮮,就是節氣前後的成熟的新鮮果蔬和主食;

第二類是口彩,有些節氣食俗與節慶食俗相通,以祭祀、祈福的口彩爲主;

第三類是養生,即依據節氣和氣候的變化以食爲藥起到對身體的補益之功。

在立秋食俗中,吃瓜咬秋當算是食鮮。從中醫的角度是不推薦吃秋瓜的,因爲像西瓜這類瓜果偏寒涼,而夏秋之交,脾胃虛寒的`人士很容易拉肚子的,所以就有“秋瓜壞肚”之說,而這咬秋的秋瓜當算是一年中最後的瓜宴了。當然,從預防的角度來看,夏至以後就該注意少食寒涼之物,但這也要視體質之別來區別對待,像外國人一年四季喝涼水都沒事,但若是一體質虛寒的人不用說涼水,就是溫度稍低的空調房多呆一會,說不定都要拉肚子的。從這一點說,秋瓜能不能吃?這決定因素不在節氣,還是要看各人的體質與吃的方法。

山東有個食俗說:“立秋吃渣,不嘔不拉。”說的是立秋前後吃幾碗豆腐渣可以預防秋季拉肚子等胃腸毛病,這也看得出民間的立秋食俗中對秋季腹瀉的預防意識有多強。秋季腹瀉是高發的季節病,夏秋之交開始,特別是老人、孩子和胃腸道易感人羣,極易引起腹瀉、腹痛、發燒等症狀。

預防秋季腹瀉的辦法就是管住嘴,首先要做到不吃生冷食物和飲料,例如生魚片、涼菜、冷麪、冰鎮的瓜果和冷飲等都劃入忌食名單中。立秋後到冬至前,只吃熟食,喝溫熱的水及飲品。在冰箱內的食物,必須再加熱後才能食用。像山東食俗中的“秋吃渣”,當算是民間一種清潔腸胃的飲食菜餚。這“豆腐渣”和江南早餐中的豆花有點類似,但食材更粗一些。是做豆腐或豆漿濾除的碎豆渣,在山東的農村裏,人們會把這些豆渣入鍋加點碎菜葉合着再煮,臨出鍋的時候會點幾滴醋,豆渣就會鬆散的結塊,像一塊塊的豬腦子,又叫豆腐腦,但這豆渣做的豆腐腦吃起來嘴巴里沙沙的,不像豆漿點出來的豆腐腦嫩。但恰恰是這種豆渣中因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具有清潔腸胃和預防腸癌的功能,現在被視爲保健食品了。對於吃肉貼秋膘的說法,我是不怎麼贊同的。從食俗產生背景來說,舊時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沒有像現在這樣一年四季魚肉不斷的,食俗中吃伏羊、貼秋膘都是針對舊時肉食偏少的前提下提醒應時進補實現葷素平衡的健康飲食搭配。而對於當下,以開胃飲食貼秋膘比大魚大肉貼秋膘似乎更合乎身心健康的需要。

秋日氣燥,學點粵菜的做法,多煲湯多吃粥,多補充水分,肌膚潤澤而豐腴,這或許是更適合當下的秋膘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