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湖南影戲教化功能的思考

湖南影戲教化功能的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皮影戲道具

湖南影戲教化功能的思考

中國戲曲在民衆的社會教化方面一直有着重要作用。元人楊維楨在《優戲錄序》中指出“臺官不如伶官”,夏庭芝在《青樓集》中則更明白地指出雜劇“可以厚人倫,美風化”。影戲和其他戲曲劇種一樣,也有着強烈的教化功能。民國年間,湖南省立衡山鄉村師範學校課題組在《衡山縣獅古鄉社會概況調查》中盛讚衡山一帶的影戲:“所演之劇多關於忠臣、孝子、烈女、賢婦的故事,感化人心的力量頗大。”

教化功能,不僅僅指知識方面的傳授,倫理道德的教化,還包括對民衆社會化過程的模塑作用。民俗學家鍾敬文指出,“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類個體的社會化文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湖南影戲作爲許多民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無疑也以直接或間接的行爲對廣大俗民的心理習慣、信仰活動產生着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如衡山縣一帶民衆有爲小孩到影戲藝人家“寄名”的習俗,在衡山、衡東、平江、瀏陽、望城等地有演“三朝戲”“結婚戲”“祭祖戲”“新屋戲”“願戲”等習俗。這些演出習俗無疑會對民衆之生活、信仰、心理思維等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近期的走訪、研究中可以看出,湖南影戲劇本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所起的教化作用,有的是顯性的,有的則是隱性的。隱性的如上述各種演出對人之生活、信仰、心理思維等產生影響。顯性的則是借戲劇故事、劇本中的唱唸之詞等直接對民衆進行教化。

  人文歷史教化

影戲劇目中有許多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故事,而這些其實就是些民間版的歷史教科書,廣大民衆正是通過聽講這些故事,知道了周武王與紂王,知道了楊廣和李世民,知道了楊家將、薛家將等歷史知識。此外,上述故事如有帝王作爲主要角色上場時,通常都會要來一段長長的“皇帝登殿”唱段。

如衡山縣王冬林傳抄的段子從盤古神話說起經三皇五帝一直到辛亥革命:“自從盤古天地分,先有山河後有人。天皇地皇人三皇,伏羲禹媧治人倫。神農皇帝治五穀,軒轅黃帝治衣巾。堯舜二帝傳天下,夏禹商湯定乾坤。湯王伐夏六百載,紂王無道是昏君。貪戀酒色懷〔壞〕大臣,荒唐常綱人倫敗。西岐出了真明主,武王伐紂定乾坤。共立七十二國主,各霸一方去爲君……”唱詞以韻語的形式,將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串聯起來,而且將一些重要人物和一些重要事件也點出來了。廣大觀衆經過多次看戲,便知曉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了,而當他們將一部部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如《封神演義》、《列國演義》、《三國演義》及薛家將故事、岳家軍故事等看完後,一部民間版的、藝術版的中國歷史也就形成了。

  倫理道德

湖南影戲劇目以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和公案故事爲主,當檢索這些故事的主旨和這些劇中人物的品質時,會發現其主要以塑造正面人物爲主,有智勇雙全且忠於君主(國家)的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岳家將以及關羽等軍伍人物,有剛直不阿、爲民請命的包拯、彭玉麟等清官廉吏,以及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姜子牙、諸葛亮等文臣形象。這些故事裏都弘揚着邪不壓正、奸不勝忠的正氣,許多劇目的結尾都會處理成忠義賢良之士取得勝利,獲得主上的封賞,而通敵賣國、弄權誤國之奸佞,和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之紈絝、劣紳均不得好下場。橋本中前者多以“斬奸”之主題結束,後者則多爲忠義之士所除。

除了在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方面體現出對民衆社會輿論、人生價值的導向外,藝人還創編了種種相關的說唱之詞以對觀衆進行直接的教化。如古時爲官者多是異地任職,兒子中舉後要離開父母到外地上任,這時父母亦會有話語囑咐兒子,告訴兒子爲官之道,要忠誠、公正廉潔、愛民如子等。如王冬林傳抄的“訓兒上任”唱段就包含了這幾層含義:“父聽兒言笑盈盈,兒奉聖旨去管民。上替君王出點力,下與黎庶分憂情。教兒做官要公正,莫貪百姓半分文。兒學民愛夏侯正,莫學民賺〔嫌〕謝令貪。一代爲官作公正,兒孫後代坐皇堂。一代做官有貪心,九世耕牛變畜生。要愛民間子女樣,黎庶對兒父母稱。”

還有的'劇目中會有爲官者“訓民”的場景,而這些場景中的唱段內容亦多關涉人倫道德、爲人處世等方面的宣教。如“爲農人勤爲先節約持家,朝於斯夕於斯勤種田莊。多辦些淤泥草田中安放,精耕作細盤算會剩餘糧。稻穀熟雜糧多樣樣都有,好年成收進屋陳谷滿倉。爲商人做買賣公平合理,莫滿〔瞞〕老莫欺少義傳四方。說實價貨物好人人稱讚,不擡價不騙人男女讚揚。有兒孫年幼小送入學堂,學讀書能寫算能寫耕。切不可任胡爲由他放蕩,怕的是學壞樣貽害街坊。”就從爲農者、爲工者、爲商者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家庭教育和愛惜糧食等方面教導世人。

  價值取向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也注意利用這一優秀的藝術形式,進行新社會的精神文明工作宣傳。如2009年4月,衡山縣中唐鋪文化站湯自立就創編有《衡山縣福田鋪鄉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皮影戲唱詞》一本,收錄了《加快發展,以人爲本》、《惠民政策,新村面貌》、《鄉風文明,素質提升》、《崇尚科學,破除迷信》、《保護環境,保護資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八新”》等八段唱詞。如《鄉風文明,素質提升》唱道:“現在提倡講文明,移風易俗在其中。奢侈浪費真可恥,勤儉節約最光榮。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圖虛名。有錢不必胡亂花,無錢更要按實情。農村有種壞風氣,死人操辦最隆重。落臺就是幾十桌,幫忙名單很多人。所有來者都不拒,以爲自己好名聲。還說來者得起,自己心想好做人。頭頂不起背來頂,場面熱鬧得虛榮。經常遇到個別人,只當父母專看門。外出打工不顧家,一年到頭無分文。有的兄弟三四個,父母吃住弄不清。有糧無糧都不管,哥礙弟來弟礙兄。有人愛聽喊老總,錢給老人就心疼。死了老人辦場合,那個樣子挺精神……”

當然,影戲劇本中也有極少數說教是庸俗、落後的,如湘潭一帶流行的“嘆空”唱段:“人生在世如春夢,無常一到萬事空。南來北往走西東,勞碌奔波一場空。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縹緲在其中……”又衡山影戲“自慰”唱段:“有有無無且耐煩,勞勞碌碌幾時閒……古古今今多改變,貧貧富富有循環。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不一般。”應是要予以批判的。

湖南影戲以衆多愛憎分明的故事、人物,讓聽衆明白了人生價值取向,知道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處的種種規範。影戲藝術在行使這一功能時,是藝人的一種自發行爲,是藝人將其上輩傳給他們的價值觀無意識地在觀衆中慢慢傳開,而不是一種官方的行爲。

現在,無論是教育的形式還是方式,都已有了空前發展,但當檢視當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考量人們的社會公德之心時,卻會發現它們不僅沒有隨着教育的發達而增加、進步,反而在減少、退步。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當然是複雜的,但與許多傳統民間文化退出了對民衆社會化過程的“模塑作用”應是有着很密切的關係的。因此,如何將現代教育與傳統民間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應是新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