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翻譯官的N項特長

古代翻譯官的N項特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關於翻譯官最早的記述出現在周朝,那時的“譯”專職從事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工作。《禮記·王制》如是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其中寄、象、狄鞮乾的也是翻譯的工作。

古代翻譯官的N項特長

與今天相比,那時的翻譯官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負責將大王的話傳達給周邊藩國。如果“萬國來朝”,自然也負有教授禮儀和給大王翻譯的職責。

在古代當個翻譯可不容易,不但要會多種方言,甚至還要出生入死,當然一些多才多藝的翻譯官還能平步青雲,比如和珅。

  乾隆第一寵臣和珅就是一名多才多藝的翻譯官

在古代,精通多種語言的翻譯人才同樣是鳳毛麟角。在《後漢書·南蠻傳》中有這麼一段:“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稚。”“三象重譯”就是連翻三種語言。越裳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地區。

可以這樣理解:爲了向宗主國國君進貢白稚,越南使者的語言經歷了越南話到廣東話、湖南話、湖北話再到周文王能夠聽懂的陝西話的傳遞過程。這隻白稚隨後被貢於文王之廟,周公也一時興起鼓一曲《越裳操》流傳千年尚是後話。但轉了幾手的朝貢馬屁被翻成啥樣就不得而知了。

外邦來上貢,皇帝自然高興,翻譯的角色因爲能上達天聽,有時還能得到皇帝寵愛,家喻戶曉的滿清大貪官和珅就是這麼一位不可多得的語言天才

和珅自小聰穎,10歲左右被選入鹹安宮官學讀書,博學強記,精通漢、滿、蒙、藏四門語言,滿朝文武,也僅此一人。野史總說和珅是因爲貌美,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成爲朝中“第一寵臣”。事實上,八面玲瓏的和珅也的確有出衆才華,爲大清朝廷幹過幾樁漂亮的事。

由於具備獨特的語言優勢,和珅常常用多種文字幫助乾隆擬定詔書、翻譯少數民族地區呈朝廷的奏文。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之後還多次負責接待朝鮮、英國、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緬甸、琉球(沖繩)和南掌(老撾)等國的使者,畢竟“陳宮中通曉西番字者,殊難其人,惟和珅承旨書諭,俱能辦理秩如”。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馬戛爾尼帶領英國使團一行共八百多人,攜帶英王喬治三世致中國皇帝的.信件和豐盛的禮品訪問中國,期望與大清建立正常邦交,進一步擴張對華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