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嗎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導語:最近有一種說法,古人寫錯字叫通假字,我們寫錯了字就叫錯別字,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嗎,希望有所幫助!

通假字真的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嗎

通假字是從現代人的用字習慣的角度說的,古人可不認爲是什麼錯別字。當然有的字的確是存在以下兩種情況(其實怎麼看好像都是一種情況):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通假”字了。

民間普遍用通假字,以訛傳訛,用慣了。現代官方審定標準用字時就從俗採納通假字作爲標準寫法,而不採納本字。比如“指揮”本字應該是“指麾”。“麾”是用來指麾軍隊調動的旗幟,轉作動詞,發號令。《三國演義》有“玄德麾軍回身復殺”,就是用了本字。而民間長期寫的“指揮”“揮軍南下”的“揮”其實本來只有擺動舞動的意思,沒有發號令的意思。

這種就是同音假借,就像“其”假借了簸箕形和箕的音,就像第二人稱代詞假借了“女”和“汝”,沒有誰說這是錯別字吧?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這個對於古人來說,只是異體字而已,哪算錯別字?

避諱。古人最忌諱直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中的字,或直寫自己父母名字中的字,借用其他字替代。所有的人都不能寫當朝皇帝的名。——明明是爲了避人名諱而寫的字,有意爲之,怎麼能跟無意的錯別字混爲一談?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巫醫之外的古書幾乎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讀音,未記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這不還是異體字麼!

古人認爲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這一條不就是上一條說的“背誦者只記讀音,未記字形”?

錯別字包括錯字和別字。一般說通假,其實只是和別字有關。只有在字形規範統一之後,大家常常寫作某個字,你非要寫成另外一個字,那才能說通假,在此之前,既然沒有正,又何來的別?所以通假字實際上是以今律古的做法,爲了方便現代人去閱讀文獻、理解文獻所提出來的概念,如果認爲古人也這麼想,那真就是想當然的了。

比如說早和蚤,早字晚出,在早字出現之前,古人只能假借跳蚤的蚤去記錄早上的早,不是說古人放着好好的早字不用,非要去找個跳蚤去記錄美好的早晨。現在說“蚤”通“早”,是從現在的用字習慣去說的,不是古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