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百家姓 > 譙姓的起源與家譜

譙姓的起源與家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譙姓的起源與家譜,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譙姓的起源與家譜

譙氏

分佈地區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巴 郡:亦稱巴州,今巴中市巴州區。

巴西郡:即今四川南充。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歷史來源

譙(qiáo)姓源出

1.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召公姬奭之子盛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

2.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三子姬振嶧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3.源於地名,出自遠古時期譙明之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得姓始祖

召公奭、譙侯盛(姬盛)、姬振嶧(曹伯)。

遷徙分佈

譙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八位,望出北海郡、巴郡、巴西郡、譙郡。譙姓在《百家姓》中,雖不是一個大戶人家。但時下在陝西省西鄉縣可算得上旺族之一,尤其是西鄉的洋河、馬家灣兩地號稱“譙半河”。還有四川南充、閬中兩地算得上人丁興旺。從全國範圍來說,除陝西、四川之外,安徽、浙江、雲南、貴州、新疆和甘肅等都有譙姓的足跡。譙姓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推到三千年前。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譙姓是出身於上古周朝時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譙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與周公旦同負賢名的召公姬奭。他的子孫世代爲曹國大夫,其中有一支的采邑受封於譙地,其後世子孫一部分就以采邑作爲姓氏;一部分則以地名譙作爲自己的姓氏,就形成了後來的譙姓一族。譙氏武帝時已爲顯族,初興當在秦治巴蜀間(公元前316-公元前206年)。據《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譙氏主要集中分佈在現在的南充及閬中等地,原賨人分佈地。今陝西省的漢中市西鄉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宣漢市、南充市、廣安市、巴中市、閬中市,甘肅省的慶陽市鎮原縣,湖北省的麻陽縣,貴州省的沿河縣等地,均有譙氏族人分佈。

堂號

北海堂:以望立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閬中堂。

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西充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

家族名人

譙周:三國時期蜀國名士。字允南(200年—270年),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閬中市西南)人,精研六經。主要作品有《譙子法訓》、《論語注》、《五經然否論》、《古考史》、《巴蜀異物志》等。《古考史》全書25卷,在[唐代]即被譽爲“能與《史記》並行於世的.史書”。今譙周墓位於南充市。

譙縱:十六國時期後蜀國君(?—413年)。公元405年-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屬四川省)人,初任東晉安西府參軍。義熙元年(405年)據蜀,稱成都王,413年兵敗國亡。

譙定:宋代學者,字天授,涪陵人。人稱譙夫子,自號涪陵居士。少喜學佛,後學《易》於郭曩氏,並從程頤聞道於洛,是程頤川籍門人中最傑出的易學家。著有《易傳》。

譙姓起源

根據《說文解字》,譙字的本義:一種喜歡侵佔他鳥巢穴的山雀。文字變換中,隸書誤將篆文的鳥羽與鳥爪寫成“四點底”遂成爲焦。據《左傳·氏族略》記載,譙姓源與少昊,以鳥立制(東夷族,包羲後裔黃帝)的言論官,少昊派五種鳥管理日常事務,其中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也就是說譙氏先祖是以鳥爲圖騰的姓氏,且是以斑鳩爲主。古代五帝時期的二十二姓(注)中的姬姓,下分譙氏、孟氏、孫氏等。

姬姓始祖源於五帝時的帝嚳的後裔,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後世尊稱后稷。上古時期周朝的周天子――周文王姬昌,即是后稷的子孫。這就是譙姓最古老的源頭。

周朝姬姓王室的召公姬奭,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是周朝著名政治家,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支持周公東征平亂,深受倚重。其中一子姬盛封於譙者,爲譙侯。譙侯之子孫以邑爲氏,則爲譙氏。譙,今安徽毫縣。

由於召公姬奭已有朝庭封地陝之右,其子盛雖封國,但封地少國亦小,到東周時周天子弱諸侯強,大國兼併侵吞小國。譙國亦在此時被吞掉,譙氏族人四處遷徙,從此分散各地。其中一部份譙氏祖先又輾轉回到其始祖姬盛出生地,即召公封地居住,時召公早逝,此地已屬秦國管轄。後來又從陝遷居巴郡。據南充專家學者考證,春秋戰國時期,部分譙氏族人,經渭水,翻秦嶺,沿嘉陵江而下,到巴郡(今閬中、蒼溪、南充、西充、南部一帶)定居下來。到西漢時,已成爲這裏的名門望族,先後在朝廷任職的有譙隆、譙玄、譙周等,所以有譙氏“望出巴西郡”之說,併成爲當地大姓之一。

譙姓淵源

譙氏武帝時已爲顯族,初興當在秦治巴蜀間(前316——前206)。

《華陽國志·巴志》載:南充國縣有大姓譙氏。譙氏主要集中分佈在現在的南充及閬中等地,原賨人分佈地。上書卷12《序志》有“忠正、侍中譙隆,字伯司。”注:“閬中人也。”

譙隆曾爲上林令,武帝欲廣苑囿,隆固諫,後遷成皋令。

東漢閬中譙玄,善講《易》、《春秋》,仕於州郡,後拜議郎,遷中散大夫,最後隱於家,誓死不仕公孫述(《後漢書·獨行列傳》)。

三國著名學者譙周,《後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均有載,或立傳、或言及,影響頗廣。

《史記》、《漢書》中無姓譙者。

《後漢書》只有譙慶(閬中人,點斷本2668頁)、譙玄(閬中人,點斷本2666頁)、譙瑛(譙玄子)、譙周(巴西西充國人,點斷本3265頁)。

《三國志》中姓譙者,皆譙周家人。這就確證譙姓發源於蜀中,興於兩漢,以後傳到外省。

從譙姓的興起時代和分佈地區看,譙氏應是古賨人的一支,且是文化最發達的一支。我認爲,譙氏的先祖,可能是賨人的巫師,故其後裔多精天文地理,以原始道學、讖緯學見長。古代“蜀學”自然有很多源泉,但川東北賨人的文化,特別是他們的巫學,是現有資料中最值得注意的一支,其中就以譙氏爲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