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百家姓 > 杜氏-姓杜的名人-杜姓起名字-杜姓的起源與家譜

杜氏-姓杜的名人-杜姓起名字-杜姓的起源與家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杜氏分佈地區

陜西省西安,湖北省漢陽,河南省洛陽

杜氏-姓杜的名人-杜姓起名字-杜姓的起源與家譜

歷史來源

「杜」源出

杜姓的淵源有三:1.源出自祁姓,帝堯的子孫。4000多年前帝堯初居山東定陶,後遷河北唐縣,故號陶唐氏,祁氏。其實陶唐氏是當時活躍在華北地區的一支部落,由於帝堯的豐功偉績,才使陶唐氏耀眼於後人的史書之中。舜封堯子丹朱爲唐侯,到夏孔甲時,丹朱後裔劉累爲夏王馴養龍有功而封於劉聚,即劉國,所謂的龍其實是一種鱷魚。劉累後遷於河南魯山,猶守故封。商朝後期武丁滅了地在今河南滑縣的豕韋古國,更封劉累的後裔爲豕韋國君。降公爵爲伯爵,遂稱唐杜氏。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是神農氏的後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樹爲神樹,故稱杜。至周宣王時杜伯無罪被殺,杜國子孫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爲杜氏。史稱杜姓正宗,爲杜氏家族最主要組成部分。2.源出姜姓。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后土的子孫,以杜樹爲神樹,故稱杜,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進祁姓杜氏之中。3.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得姓始祖

杜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着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爲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爲氏,稱爲杜姓,他們尊杜伯爲杜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杜姓主要活動於陝西地區。秦漢時期杜姓已經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東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佈,明末杜姓始入臺灣。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爲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山東、浙江,這四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兩省。河北爲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22.7%。全國形成了北方冀魯、西部四川、東面浙江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明朝時期,杜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爲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這三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山西、四川、河北、山東,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爲杜姓第一大省,約佔杜姓總人口的13.5%。全國形成了東面贛浙蘇、北部晉冀魯、西部四川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爲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佈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爲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杜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47)表明: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I.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羣。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羣。

家族名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後世詩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繫心國民”之語(《載敬堂集》)。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